-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探
体育论文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探 谭 俊 (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湖南 长沙410006)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学校的课程自主权日益凸显,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特征,而选修课程则成为高中体育新课改的亮点。从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特率先在大学推行选修课制度,实现从国外到国内和从大学到中学的两次跨越花了将近一个半世纪,体育选修课制度的确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80年代末期,体育选修课程制度正式提出并初步推行,近些年来涌现出了一批高中体育课程模式,如“三年三次选项”模式、“班内一主多选”模式、“大课-小班-选项”模式和“基础+选修”模式,等等。这些新模式的共同特征就是更多地维护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增加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高中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性、选择性和基础性特征,课程内容设置上较多地考虑到各地、各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逐渐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 1.高中体育选修课程模式的创新构建 课程模式[1]是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性质任务建立的、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的、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 是具有典型性的简约方式表达的、适用于一定环境并指向个性化的课程范式。体育课程模式是在某种课程理念统领下具有一定体育课程结构和育人功能并适用于某种特定体育教学环境的课程范式。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课程模式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支持环境。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初步设计一种高中体育课程“ 普修”+“模块选修”+“项目选修”模式[2] 。模式理念秉承“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核心体育基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让学生学会1-2项擅长的体育项目,逐步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三修”模式理论构建的思路及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实质是要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在该理念统摄下的实施载体是课程,因此体育选修课程模式要较好地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功能性目标,课程模式宏观结构上由普修、模块选修和项目选修等三阶段组成,中观结构由普修的5大单元、模块选修I模块选修I和项目选修中的9个项目,微观结构则为各单元、模块和项目的具体内容。这种特定的课程结构体现的是普修—模块选修—项目选修,是一种由面—线— 点的立体模式,在普修和项目(自由)选修之间通过模块选修平稳过渡,既能避免因专业化师资和场地的不足造成的资源性困境,又能发展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多项体育技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参与健身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课程结构的稳定合理性确保了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课程内容的逐级放开,层层衔接递进,两条主线暗隐其中:一是课程内容螺旋内敛式推进,二是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习惯趋中聚焦式发展,两条主线交叉并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三修”课程模式的特点。“三修” 模式是由具有彼此关联、相互递进的三个阶段的完整课程体系。第一,课程结构的有序性。从普修到模块选修再到项目选修体现了课程开放的有序性,在这种有序的课程设计中既较好地保证了学生选准个人体育兴趣方向,同时又是体育能力、专项技能与锻炼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这种课程结构的有序性与学生身心发展与技能习得的有序性实现了同步。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在精选普修内容的基础上,按学生志向和兴趣选择课程模块方向,再进行一至两次机会的项目选择学习,实现了从面至线再到点的选择性体育学习过程,选择性课程内容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五,给与学生充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空间。第三,课程目标的聚焦性。从全面多样的综合课程到项目为核心的选修课程,主题与主题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环环相扣,前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后续学习内容的铺垫,后阶段的内容是前面的自然延伸,学年内容间层层递进,内容的递进保证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日趋集中、技术技能和习惯的加速形成。课程结构除在横向上均衡协调外,在纵向上形成了紧密相连的“课程链”,使主题间、单元间隐含着明析的逻辑主线,凸显了课程内容的递进性与目标的内敛性。 3.实施选修课程的主要优势及分析 第一,较好地保护了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体育兴趣的强化与发展不在于动作技能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某方向上的深度,即某项技能水平越高则其运动兴趣越易得到强化。因为只有专项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能更多地体验到运动魅力,领悟动作的奥妙,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模块到项目的选定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选择空间,充分地激发和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让更多的学生更尽兴地“动起来”,这种积极的课堂行为习惯将会迁移到课外活动,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得到更有效提高。“三修” 模式节省了学习复杂繁多的项目技术和技能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项目的时间,多快好省地让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保证和延长了学生体验快乐的总时间量,较好地解决了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的弊端。两三年下来,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就会得到加强,通过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学生体育技能与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与频度大大增加。学生爱好特长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建设。 第二,较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了教师资源,让教师教有专长,教有特色。人们称中小学体育教师是“万金油”,它强调的是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实际上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要达到“样样精通,门门拿手”的水平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加之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快捷、多元的特点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两难境地的唯一出路便是实现自身的校本专业化发展。选修课程的实施保证了体育教师在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体育项目上强化提高专业水平,改变过去在知识面上的横向发展为纵深精细化探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专业性更强的课程信息,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学生群体共性特征更明显的条件下,在一两个项目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摸索,有利于教师专长的提升,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第三,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构建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 缩小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差距的有效途径就是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教改科研,并努力让他们成为课改专家。在参与中提高,在体验中成长是新课改校本行动研究的重要理念,传统课程管理体制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助长了教师的机械执行课程的惰性,甚至是课堂放任自流的失职行为。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结构的编排组合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等都在体育教师的参与中实现,这种课程更能贴近学校实际,更能在教学实践中改进与优化,并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从而克服“千校一面”大一统的“一纲一本”的国家课程模式。 在任何一样改革中我们既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更要全体成员奉献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学生体育成绩应该理直气壮地进入高考评价体系,这既是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引导,也是对体育教师职业成就感的激励。在教师教学评价杠杆的作用下,让学生按模块和专项选修后,在学生体育兴趣趋同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更大,课程目标分层设计,分层实施评价,体育课堂低效的现状就会得到明显改观,否则,只能停留在按学生兴趣选修的一般层面上,仍然摆脱不了体育课堂教师“零指导”的局面。 3.4 人为把“体育选修课程”异化为“体育选项”,单一专项课程结构的偏失,容易造成学生身心单一、甚至畸形发展。 选修课程制度的推行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实现高中体育选修制度“软着陆”的重要策略是充分调动校长和一线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实践智慧,避免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的怪圈。我们要正视发展中的困难和不足,做到在实践中冷静地反思,避免简单草率的冲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选修课程模式,努力构建出多元的校本特色鲜明的高中体育选修课程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著。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寻[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张正中。示范性高中体育“三修”课程模式的研究[J]. 体育学刊。2006年第5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