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回味课程改革 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音乐论文之回味课程改革 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回味课程改革河南省开封市化建中学 张 艳课程改革从初具雏形到日渐成熟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十年来,教师们对新课改的认识也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醒,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新课改也为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钟情于教师职业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新课改探讨的重点是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增强等等。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按新课改的要求上好一堂音乐课?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音乐教材又是如何认识的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第一是“新”1.教材新 翻开中学的音乐教材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新的音乐教材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材,它不仅仅包括有音乐,还囊括了舞蹈、美术、书法、建筑、科学等几乎所有艺术和非艺术门类。新教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 这是音乐教材吗?内容上涉及音乐的很少,用这样的教材怎么去上音乐课?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逐渐体会到这正是新教材重要特点之一,即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练习、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少了学生的眼里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穿插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游戏,可以达到乐教乐学的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一定要把音乐作为主线,围绕音乐进行设计。每一个音乐游戏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音乐知识点。教师在备课时心里得明白知识的“隐线不能隐”,教学中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设计教学环节和音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掌握知识进而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内涵。2.观念新 那么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首先是要改的就是我们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拉开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新课改则试图改变这一旧有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一种音乐意识、音乐思维、音乐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3.教法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而这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种精湛的艺术,即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乐学”与“会学”?例如:在《流水》这一节课中,我以古琴曲为引子,听辩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引出古琴。为激发学生对古琴的认识古琴和兴趣,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设法找有关古琴的各种资料,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高山流水”的故事为开端,再伴着古琴曲《流水》进行深入的讲解,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教学自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闻目睹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犹如身临其境。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是“活”1.气氛活 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首先,教师语言的魅力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与教学,风趣的语言可以使音乐课“动”起来,可以让学生“活”起来。其次,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缓解课堂气氛。再者,综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组织音乐的“动”。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年龄特征,把具有“动” 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这些好动时期的青少年。通过身体律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把音乐听唱进去。比如,在学习《载歌载舞黄土情》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我让学生用桌子代替大鼓,用拍手代替大镲,亲身体会了“路鼓”、“换鼓点”和“四步三望”等鼓点的不同,继而拿它与我们开封的盘鼓鼓点作比较,分析其差别。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很浓,这比单纯地让学生被动地坐着听讲要好得多,通过身体动作的参与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专注,因为他们要紧跟着节奏的变化随机思考,反应如何去做好,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基本知识点。2.设计活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情境,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音乐活动。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中对教学设计的界定是:“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主动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优美的民歌》一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 “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所以我在讲授劳动号子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通过“搬钢琴” ,亲自去体会并总结出劳动号子的作用和特点,这样做使课堂情趣顿生,同学们情绪高涨,欢声笑语不断,教学也自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内容活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建议“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也就是说,教师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最近由教育部主导的“京剧进课堂”实验以及我们开封市倡导的“豫剧进课堂”等活动,就是学校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和对音乐课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一次大胆尝试,其效果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单就活动本身而言,其示范性和导向作用显然是值得肯定的。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继而继承民族音乐,使他们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因为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所以,老师的教学也应该是灵活的,不能让“依纲靠本”的大帽子束缚了我们探索音乐教学的“手脚”。 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必须认识到音乐是一门多元文化,它自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一定要把音乐作为大音乐来认识,要努力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多角度鉴赏音乐的能力,了解音乐背后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特别是理科知识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问题。因此,音乐课绝不能就音乐学音乐,而应把它看成是借助音乐教学传承音乐文化的过程。“教学有法”是每个老师都明白的浅显道理;“教无定法”又是许多老师不得要领的根本原因;而“贵在得法” 恐怕是我们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从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只要我们伏下身子,潜心研究,我想我们“得法”的那一天一定指日可待。参考文献: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2.《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音乐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