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学科德育再探
其他论文之学科德育再探 一、学科德育的因素探讨 明确学科德育包括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对学科德育因素的探讨,首先要对学科德育作合乎逻辑的界定,但由于目前的认识和实践尚处初级阶段,一时要对学科德育作出完整的、准确的理性表述比较困难。 为了研究的需要,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我们提出:所谓“学科德育”,是指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成份,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探讨学科德育因素,就要客观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德育时机和德育资源的载体。(图略) 教学材料的德育资源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有些教师即使对显性材料也视而不见,而有些教师即使对隐性材料也能精心开发利用,使其学科的德育价值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究其原因,无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教材的德育资源的意识和水平有关。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学习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有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发展动力必然是心理的矛盾冲突。因此注重教学过程的学科德育因素,就是要我们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时机,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适时有效开展心理调适,通过排解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的人格力量,包括教师个体的思想、情感、品质、学识和水平等,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思维方式和风格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学生的思想方法,甚至教师能写一手漂亮好字,也会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研究学科德育对于教育的人格因素,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应该说,学科德育涉及的因素是多面的,如教学环境,人际氛围等也应包括在内,但主要有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 事实上,学科德育的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作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料,并进行了巧妙的加工,不仅使其成为一个教学环节,并有独到的心理调适作用,这样,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学科德育的合力,我们把事实上交织在一起的学科德育因素分解开来,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二、学科德育的操作研究 1.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做到:其一,学科德育不能游离于教学,成为单纯的德育活动。其二,学科德育不能局限于德育,而要有超越德育的影响辐射面的教学追求和教学谋划。 我们将学与教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了“五个统一”的教学策略体系,即教学材料与学习材料的统一,完成教学任务与实施心理调适的统一,讲授与训练的统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与活动的统一。 这五个统一,从字面上看,似乎难以找到德育色彩浓烈的词汇,但其蕴含的教学观已发生了由教书到教人的转变。可以认为,这是学科德育的基本立足点。一切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内趋”“内源”“内化”是素质教育的三个特征。“内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内源”强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内化”强调通过教学活动发生的内在变化。而这三大特征正是“五个统一”的灵魂,也是以调整学生学习状况为着眼点的学科德育的精髓。 这“五个统一”的提出,是我校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的产物,也是加强学科德育教学意识的成果体现。 2.重视学科德育的教学艺术 我校在教改实践中提出要构建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策略体系,无论从宏观到微观,都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不然,“五个统一” 是难以真正统一起来的。从宏观上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学科德育的能力、水平和艺术,是难以胜任的。从微观上说,“五个统一”的教学策略不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化的东西,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招一式。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是实实在在地建筑在教师内在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对教学策略的把握需要的是对教学论的领悟,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智慧。 例如,良好准备状态是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的前提。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完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写出一组数,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只能通过两数相除,才能得结论,而教师则能将这些数不假思索地全部划出,其结果也正确无误。学生感到很羡慕。接着,教师请学生任意报数字,教师仍能准确而迅速地说出它们能否被3整除,使一些本想难倒教师的学生不得不佩服。这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迫切想要揭开这个谜团,希望也能掌握这个本领,这时,学生形成了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良好情绪准备状态,也体验了有益于进取精神形成的心理状态。这样做,比平铺直叙地讲解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3.强化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 教学是科学,要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模式,但也需要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态以及课堂教学气氛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随机应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强化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正是为了适应课堂教学的这种需要而提出的。如: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对其中的关键词语往往顾此失彼,因而对概念一知半解,造成判断和解题的失误,还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便为学科德育提供了一个契机。教师在作教学反馈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机智: 在教学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教师有意识地要学生判断6/30能否化为有限小数,学生果然否定,理由是分母30分解质因数后会有2.5以外的质因数3,教师让学生计算,结果为0.2,这是什么道理呢?教师让学生再一次看书上的结语,才使他们意识到先前忽略了“最简分数”的字样。 至此讨论结束了,但学科德育的要求尚未到位,接着就这条结语,教师咬文嚼字地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明确最简分数是范围,分母不含有2.5以外的质因数是条件,能化为有限小数是结论。因此判断时,既不能忽略条件,也不能忽略范围。这是一种自然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它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增强学科的德育功能,学生得到了切中要害的提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