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中的推想与联想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中的推想与联想 阅读教学中的推想与联想湖北省黄梅县第一小学 蒋彩风[内容摘要]推想与联想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和阅读技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已知的文本信息解读尚未知晓的文本信息,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推想与联想》以《草船借箭》为例,说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利用推想与联想来指导学生解读,赏析文本。其主要方式有:根据课题和已有知识积累推想课文主要内容,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想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根据课文有关内容推想文中没有直接提供的信息,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想课文中的“空白处”和“跳跃处”,根据文本内容,利用联想、赏析文本的优美之处。推想,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已知去推测、猜想未知,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则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它与推想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中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推想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常常需要借助于自己已知的文本信息,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对自己尚未得知的文本中的某些相关内容进行推测和猜想,这种推想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闪现出创造的火花。这种推想既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这种推想如果在随后的阅读中被证实,则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迅速理解,即使在随后的阅读中被否定,也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首先,根据课文的题目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开始,教者先根据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课文可能会表达的某种主题,这对课文的阅读将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推想:①谁向谁借箭;②为什么要借箭;③课文会写哪些内容;④你想从文中知道哪些内容?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会回答说:1、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周瑜妨忌诸葛亮要诸葛亮造箭;3、想从文中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他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了这些推想,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后面的学习也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意思。仍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课文结尾写道:“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诸葛亮算到了什么?学生会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①神机妙算的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② 诸葛亮算到了当时的天气、曹操的为人等。这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推想的词句的意思就会印象深刻,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三,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没有直接提供的信息。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信息没有直接提供。但这些信息已经暗含在课文中了。在《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带领鲁肃去取箭,文中这样写:“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文章没有说明诸葛亮为什么要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军士为什么要摆鼓呐喊。但引导学生一推想,学生们就会明白,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受箭,擂鼓呐喊则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的表现。这些内容文章虽然没有告诉我们,但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想出这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让学生明白了习作时并不会要面面俱到的。 第四,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想课文中的“空白处”和“跳跃处”。一篇文章,作者往往会留下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想像。《草船借箭》中,当诸葛亮吩附军士们谢谢曹操时,文中只写了“曹操知道上了当。”至于曹操知道上当后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只字未提,经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度量狭小,到此,我们就可以推想此时的曹操表现如何。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如果说推想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么联想就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课文内容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一阅读要求便是学生在课文内容的鉴赏上的要求了。正确引导学生联想能帮助学生实现这一阅读目标。仍以《草船借箭》为例,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借箭的原因,文章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人物的语言非常详细,但说话时的神态没有做描写,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态,对理解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根据语言联想人物神态:学生们的联想非常丰富,联想的结果也很精彩: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假惺惺地)说:“我们……最好。” 诸葛亮(不假思索地)说:“用……好。”周瑜(狡黠地)说:“对……不要推却。”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都督……用。”周瑜(紧张地)说:“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将计就计地)说:“既然……大事。”周瑜(迫不及待地)说:“先生……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高兴地)说:“军情……开玩笑。” 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怎么……甘受惩罚。”学生们根据人物的语言联想到人物神态,这样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周瑜的狡猾和狭隘,诸葛亮的坦荡和足智多谋。并从中感受到诸葛亮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总之,联想也好,推想也罢,他们都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的重要的思维活动。我们既要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推想和联想,又要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自觉推想和联想的习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