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

其他论文之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 ‎ ‎  一、如何组建小组?‎ ‎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  1.每组6人,组员从A、B、C三层两两选出 ‎  依照每组6人的原则,班主任先从A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再从B层学生中两两选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每组的两个人优势学科不冲突,且不与组内A层学生的优势学科冲突),C层学生比照以上方法分组。‎ ‎  之所以将每组学生的人数定为6人,源于他们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发现,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对大些;但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人数过多,受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就可能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假设每组8名或更多学生,组内的交流就容易受到限制。‎ ‎  小组的人数尽量是偶数,对此学校也有充分的考虑。他们认为,小组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当然也可以是“一帮二”,但是效果不如“一帮一”理想。‎ ‎  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他们除了保证每组内有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带动全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外,还考虑分配一名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组内日常管理)。同时,他们注意了学生的性格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活泼型学生与内敛型学生相结合,以增强小组的活力。‎ ‎  2.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 ‎  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小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会被及时更换。‎ ‎  二、小组组建原则 ‎  1.均衡 ‎  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个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都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生、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  2.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  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C层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  3.适时调整 ‎  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的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  4.选择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长 ‎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核心,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也是小组的实质核心。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学习小组长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当是本组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 ‎  选择学习小组长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采用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在选举前,教师可以公布组长候选人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产生的小组长,才容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  5.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学习 ‎  在小组学习的情况下,6人的学习小组组合对坐,对面是“学习对子”,临近是“帮扶对子”‎ ‎,6人组成一个紧密的讨论小组,有利于合作学习、交流。‎ ‎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  小组建立起来后,如何保障小组有序、高效地运转?‎ ‎  1.预习: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红线”‎ ‎  “导学案”下发后,组内各成员要独立完成预习。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用双色笔中的红色笔标记出来,然后组内AA、BB、CC三层对应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解决该层次能力范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然后把疑难问题向上一层级组员请教,普遍性问题组内集体讨论解决。‎ ‎  若有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则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主要是向该学科拔尖的学生寻求帮助),然后对组内成员讲解。教师的要求是每个组员对各个知识点教师能理解、掌握。‎ ‎  对班级内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即科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与任课教师沟通,由任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  2.课堂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 ‎  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 ‎  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 ‎  小组展示过程的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有一题多解的情况,鼓励其他组申请同时展示。‎ ‎  如果某一小组无法完成展示任务,则让出其展示机会,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分展示。‎ ‎  课堂展示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更不是“预演”,展示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检验其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展示,还能通过对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激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们备课时会经常预设:学生学会了没有?内心怎么想?情感态度怎么样?在展示中,教师很好地实现一次学情调查。‎ ‎  3.点评: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 ‎  展示后的点评工作主要由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判定,然后讲解其展示的思路,在点评的过程中同步作出总结和补充,总结规律和方法,补充不完善的环节或是其他解法,然后征询其他小组或任课教师的意见,完成点评工作。‎ ‎  小组合作学习还充分体现在他们的互动学习中。互动学习在预习、自习等课上都可以进行,主要表现在自习讨论课上组内A层带动B层、C层学习,大家共同解决问题;课堂上则通过展示、点评、质疑实现互动。‎ ‎  四、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要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巩固、建设工作。‎ ‎  1.小组长培训 ‎  对小组长的培训分3个方面:一是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每周在固定时间,班主任都要与学习组长、常务组长进行交流,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帮助每一名同学进步,推动班集体共同提高;三是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培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时召集学科组长及学习班长开会,了解本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在完成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后,教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小组学习和管理工作。‎ ‎  2.小组凝聚力的培育 ‎  小组凝聚力是通过小组成员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期望、不甘示弱的团队意识、家庭式的亲情关系、个人能力展示的欲望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  在小组巩固、建设中,在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团队意识、展示欲望等几个方面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小组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  3.小组的目标意识培养 ‎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用这样的问题“为难”学生:你们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们小组成员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 ‎  通过这样的提醒,教师督促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他们要求,在这种目标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计划性,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好引导与督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督促学生实现目标,不断取得突破,提升自身能力。‎ ‎  五、小组的管理与评价 ‎  1.小组管理 ‎  在管理方面,一方面建立起依托小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  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的形式是实施小组捆绑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迫使小组先进带动落后,追求整体进步。如果把每个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那么一间教室就成了N个小班,高效课堂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 的学习质量,在小组学习中发挥着牵引和桥梁作用。小组捆绑考核的实质是将管理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长进行一次督促,这样既扩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较好的督促作用。‎ ‎  班级文化建设是小组建设和管理的精神核心。注重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人人为班级的争先意识;建设好奖惩平台和交流平台;建设好班级自治管理组织,完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以班级文化为主导,激励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  2.小组评价 ‎  小组评价工作分为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和课外评价。‎ ‎  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即教师按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以下环节进行评价:预习整理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解读,对目标知识的理解状况,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准备状况,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及帮扶状况,课后针对学习目标的整理巩固状况等。‎ ‎  课堂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的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的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个班外面的展示板上集中排序公布,以激励各小组不断竞争、不断进取。‎ ‎  课外的常态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要求,课外小组活动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始终要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效度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