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摭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摭谈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摭谈 ‎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摭谈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卢志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利用教材和美文,挖掘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在体味“美”的同时,让学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 ‎ 1.介绍作家,树立榜样。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人格为后世景仰。在教学中介绍一些作者时,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有重点地介绍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发愤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天超脱,史铁生双腿残疾却顽强求索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生动材料。    2.阅读课文,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挖掘教材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如《我的空中楼阁》中热爱自由快乐,向往独立人格的情感;《我与地坛》中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态度;《我有一个梦想》中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边城》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陈情表》中感天动地的赤子情;《祭十二郎文》中至真至切的兄弟情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领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阅读兴趣。如在班级中,可订阅《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感受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在教室里开辟“文苑”,专门贴一些当代短篇名篇;在寒假和暑假,向学生开具“推荐书目”‎ ‎,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能收到实效,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二、指导写作,筑起稳固的心理保健“防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作文、周记、日记等都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窗口。而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心理保健筑起一道有效的“防线”。1.作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话题作文教学中,拟些如“环保、奥运、宽容、交友、诚信、上网”等贴近现实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由于这些话题学生较为熟悉,所以往往能把真实感受说出来,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2.指导学生写好周记或日记。周记或日记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功能。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以及父母子女之间冲突矛盾,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等,学生总是“心有千千结”‎ ‎,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与矛盾。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与思想实际写周记或日记,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特别是把自己内心世界写下来,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这样,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可透过周记或日记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格。三、开展活动,加强多样的心理“营养”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稳定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1.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能倾诉情感、展示才识。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作三分钟的演讲。可分别以“理解、尊重、宽容、挫折、乐观、竞争、自信、自卑、嫉妒”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们或进行道理阐述,或运用正反事例进行论证。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有言简意赅的特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组织学生熟读、背诵名言警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和理解感受,这如同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注入了丰富的营养。3.开展“朗诵、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活动。要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也可以开展“成语接龙、美文摘抄、书法比赛”‎ 等,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心理潜能,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深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心理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将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体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