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外出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其他论文之外出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浙江省青田县祯埠乡中心学校 王旭光 邮编 323913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最初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抹不去的影响,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在朝夕相处中十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古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可见,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中国农村明天的人口质量,关系到中国农村未来的繁荣。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长年在外的打工者,其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家庭教育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一、外出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 1、外出民工子女的隔代监护比例很大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超过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外出打工数。统计表明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41.24%,由于家庭教育者本身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他们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任性、霸道的习惯,时时处处只知“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只顾自己尽兴快乐,不愿接受社会、集体和家庭的任何约束,他们往往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更没有上进要求,苦闷、忧郁、悲观、自卑、易怒、敏感,并有一定的社会不良习气行为。 2、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总体偏低 外出民工的家庭教育意识,尤其是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外出打工父母每年对子女教育投资情况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学校老师和孩子自己。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持“树大自然直”的观点。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很少,教育的合力不足。 在农村,父母每年对一个子女的教育投资达2000元以上者占22.68%,这说明有近五分之一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意识较强。他们通过在外打工,深感知识的重要,但由于自己已人到中年,青春不再,因此就把自己当年的遗憾转化为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从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农村大部分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很差,有44.33%的家长从未给子女购买过教学辅导类报刊杂志;有43.30%的家长对子女的班主任及授课教师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有43.30%的家长从未检查过子女的书包及其家庭作业。这些家长大都带有这样的认识:作为家长我只要每学期给他们交足各项费用,学习、教育等问题都是老师、学校领导的事。有的家长还认为给子女上学是“还债”,让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还清了“债”。还有部分家长目光短浅,从眼前利益出发算起了经济账,他们觉得子女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再上大学至少也得花去五六万元,是否找到工作还是问号,不如读完初中就与自己一道外出打工,每月可挣得千儿八百,几年后,攒上一笔钱,无论是给儿子造房子、娶媳妇,还是给女儿办嫁妆都对得起他们了。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 农村家长打骂体罚孩子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不理解、不尊重子女,对子女实行高压政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甚至实行棍棒教育,亲子之间沟通较少,因而关系不甚融洽。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平时也不太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农闲之时,不是“八十分”、“斗地主”,就是“开火车”、“砌长城”。 子女心目中的家庭类型结构显示,34.02%的家庭属于专制型,42.27%的家庭介于民主型和专制型两者之间,说明这些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威严有加,民主不足。这一点,在我们对部分家长的个案访谈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证实。他们都普遍承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教育中,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和内心感受,处理问题—般都是独断专行,绝对权威。 4、外出民工与子女的交流不多 打工人员长年在外,与家人联系方式大都是打电话,写信的没有。打电话的频率也不等,一般每月1-2次,电话内容多为问候、互报平安、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等等之类,对于如何学习、思想状况、在校表现等交流很少,即使谈起也不深入。家庭教育大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子女内心有失落感、孤独感的占35.05%之多,觉得更自由的占了43.30%,这更加印证了个案调查所得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父母每年累计在家居住时间超过四周的只有36.08%,这表明绝大部分家长都是长年在外,一年之中家人之间很少团聚。而初中生一般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或者说是“半幼稚、半成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充满矛盾又很不稳定,特别需要亲人的关怀和呵护,尤其是在生活和情感上需要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慰藉。他们每天放学后,家中都是冷冷清清,这种情况就是成人也会感到孤独寂寞,更何况是各方面都还不太成熟的初中学生。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农村初中父母外出打工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 首先,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教育观念是人们(包括家长)头脑中的对于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到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态度、内容、方法。 一是利用家长的爱子心切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论家长的文化、职业、经济状况有多大差异,对孩子的一颗爱心是共有的。这种爱子之心是家长积极教育子女的原始动因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促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利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去全面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在家庭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一切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三是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了解孩子是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其次、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咨询热线、进行家访、书面指导、电话联系(班主任应了解本班学生家长在外务工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学校也要让全体学生及家长知道学校及班主任的联系号码)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以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通过多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第三、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关爱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缺少家庭的关爱,教师和同学要适时地多关心他们,以师生之爱和同学之情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班主任可安排父母在家的同学主动与他们结对子,通过同学间、朋友式的交流、谈心,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对于他们偶尔出现的违纪行为,教师要态度和蔼地进行教育、引导。教师对外出民工子女要多投入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之一。同时,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对外出民工子女来说,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行为失常,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同时,也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调整外出民工子女对家庭与社会的种种不满情绪。 第四、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机。广大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总之,农民外出打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交融的必然结果。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也都会留守在家乡。这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直接监护人,失去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沉重课题。为真正实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目标,学校教育应该为外出民工子女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配合,使外出民工子女同所有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