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朗读 馥郁“书香”溢校园
语文论文之朗读 馥郁“书香”溢校园 [内容摘要]: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变文学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能够热爱朗读并懂得如何朗读,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关键词]: 朗读教学 主体地位 发展思维 语感 陶冶情操[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的训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别林斯基曾说:“如果你说这首乐曲很好地表现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你把这首乐曲演奏一遍,那它就为自己说明了一切。” 语文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才能体味美在哪里。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朗读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变文学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因为在朗读语言里饱含着、浓缩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独特感受、熟练技巧、音声魅力。高水平的朗读会使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此深刻的意味哪?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比我自己看作品可好多啦!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 “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志。”作为语言艺术的一个品种的朗读,当然不能例外。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是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实践的一种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⑴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学习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古人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若是遇到一篇文章迫不急待地就要告诉学生主题、结构、写作特点等问题。世间文章多得不计其数,我们可能把每一篇文章都分析一下吗?所以,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就实施教学,实际上是不尊重学生,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其实质是“一言堂”,老师说了算。这样的教,无法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法让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学习,最终只能使学生茫茫然昏昏然。所以,语文学习尤其要重视朗读,让学生自主地读出来。对于大多数文本,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诵读来理解的。朱作仁教授说过⑵:“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当然,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也应该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技巧性的指导上,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从而有真切的感受,有情感的体验。《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是写母亲辛劳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在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先让他们认真地读一读,再联系生活中自己的母亲的点点滴滴,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让学生自主地朗读。二、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众 所周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即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意味着智力的提高。可见,朗读在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在《金子》一课中,包括彼得拂雷克在内的许多淘金者在“听说”萨文河畔有人发现金子后,蜂拥而至,结果大多数人都只得失望离去—— 学生从“听说”一词便会思考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然后学生通过朗读有可以知道可以通过勤奋努力来实现梦想。三、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感的强弱。所以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就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义的落实、语法的规范、逻辑的严密等等,若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学生就失去了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殊不知,任何诗歌,文章都是由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要素构成的,而这些要素的配制和组合又是有利的、动态的、浑然一体的,不可支解和拆卸的。课本中的选文,有的情文并茂,有的脍炙人口,有的闳中肆外,有的玲珑剔透,如同名厨料理的一道道美味佳肴,道道五味调和百味香。如果把他们析成主料、配料和各种佐料,定然使人索然无味,不愿动筷子了。 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而朗读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镜的感觉,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悦性情的作用。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得的脸红红的了。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里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范读,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学习阅读,学会阅读,不知不觉积累了语感,提高了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 另外,在学生语感得到培养的同时,学生对于名篇佳作通过朗读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样就能解决写作文是的“无米之炊”的问题。宋代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正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积累知识,“天机锦云为我用”,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四、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可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 笔者认为朗读要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 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所以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浩然正气;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等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动,感动是一种心灵觉醒的前兆,是身心战栗的幸福,是生命燃烧的火种。学生生命的成长需要感动来唤醒,来引爆,来滋养。朗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融,从而使读者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这种境界靠老师讲是讲不出来的。由此可见,朗读在学生学习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引导。朗读文章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琅琅的书声吧! [参考文献]:(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语文研究》2005年版第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