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卸下繁琐分析 还略读清秀面目-第三学段导学课堂下借略读课文进行言语实践的探索
语文论文之卸下繁琐分析 还略读清秀面目-第三学段导学课堂下借略读课文进行言语实践的探索 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夏敏丹 [摘要]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已经是老生常谈,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略读和精读的尺度把握不准,恋恋不舍精读,踌躇徘徊在略读的门外,忽略了略读课文的特点,也忽略了第三学段的学情需求,他们需要对语言的灵活使用。因此,笔者关注到一些略读课文的特点,巧借略读课文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发力,进行大胆尝试。笔者整合单元导读和习作要求,把握目标,设计导学案,在导学预习下,进行大胆取舍,关注言语形式,巧引多媒体技术,为言语训练寻找新型的灵感,最后创新设计教学,以学生的稚嫩习作与文本的表达对比寻找差异,寻求进步,使得言语训练情趣盎然,达到言语运用最优化的提升。 [关键词] 导学课堂 略读 言语实践 探索 现状 精读略读难把握 淡妆浓抹总徘徊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已经是老生常谈,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昏昏然不知所谓。要么是因为其文之精美不忍舍弃,仍旧选择精读课文的方法进行教学;要么是根据阅读提示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目前的课堂是比较多见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两种普遍的教法,一是根据阅读提示,似回答问题般匆匆走过场,二是根据阅读提示,没有侧重点般细细品味,对于内容的教学是比较侧重的。 而笔者认为在小学中,第三学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识字能力,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对于课文的预习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若还一味地纠结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段的赏析,这无异于精读课文的影子教学,凸显不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因此,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至今,始终还是个未知数,只能是各路神仙上场时各显神通罢了。 纵观我们课文的编排,在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这比例是基本是50%,尤其在第三学段,这百分比是铁板上钉钉子的事。若我们还是根据精读课文的方法去教学,学生也感受不到略读课文的特点,自学课文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若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根据略读提示进行教学,在经过三四年级两年时间的接触,学生对于略读课文这样的学习方法熟知,若在五六年级还是老调重弹,学生的能力似乎提升不了多少的高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们在保证一篇略读课文检测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是否可以选择剩下一篇比较有特点的略读课文进行对作者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呢?笔者在探索,笔者在摸索,这点亮光似乎是有踪可循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些探索。 改变 导学整合两手抓 洗尽铅华露真容 略读课文有时候往往是文质精美,但不难看出,它也是有其特点的,尤其是纵观单元导读和习作要求,往往有着蛛丝马迹般地牵连,所有我们可以有以下的改变: 一。瞻前顾后 整合单元教学正能量 关注教材,解读教材,我们便可知,我们的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比方说,每一个单元它都安排了一个单元导读,每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根据导读的要求而编排的,每一个单元最后的习作都是根据单元导读的提示,整个单元的课文学习而提出的习作要求。比如人教版六上第八组课文,单元导读里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而本单元的习作提示就这样写道:“······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注意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可见关注单元导读,关注习作要求,利用这些特点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方法的同时,也可以参照课文的写作方式,表达方法进行模仿般的习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找到实实在在的习作范本,在降低了习作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得到缓解。 二。导学预习 关注学力课堂最优化 对于课文的学习,一般我们都会布置预习,那怎么预习,预习的效果怎么检测,学生真的有兴趣去预习吗?笔者发现,若布置预习,学生在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时,预习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有的是不了了之,有的是借助参考辅导书,随便完成任务,有的是不完成。因此,此时,一份有效的导学案便应运而生了。我们倡导,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这主导就如同是导售员,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后,学生便可以在知识的超市里尽情地享受生命的狂欢。 一份有效的导学案,便是一张地图,一个方向盘,使学生在预习时有力可使,有法可循,有利可图。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梯度的预习,使不同的学生能够享受知识的魅力,供给自己的所有。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尽情分享展示,从而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第三学段的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一般都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是借助网络媒体,大部分都可以解决。这样,阅读提示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便可以解决了。这也就给我们的略读课堂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使得我们的课堂去关注学生真正未知的地方,朝着这个目标行进。学生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使得我们的学力课堂达到了最优化。 策略 取舍大胆创新教 淡妆霓裳蕴清秀 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往往是有其独到的见解的,但是,很少会去关注其言语形式,以及其表达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缺,对学生进行引导、激趣,让他们关注言语表达特点,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运用表达。 一。关注文本表达特点--言语训练的一抹淡妆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指出:“略读课文的设计应该以大板块、大框架设计为主,避免像精读课文的线性设计,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因此,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展示,而我们教师应该去关注学生不懂之处,进行引导,比方对文章表达方法,写作手法的关注,以及对这些技能的运用巩固。 以人教版语文六上第三组课文《用心灵去倾听》为例: 本篇课文是第三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的内容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这一块的把握以及对阅读提示的建议完成也是没有问题的。本文最独特的地方便是在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在学生对内容和一些重点词句的回顾之后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与前面三篇最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因为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里说:“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而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地方便是没有环境描写。根据以上发现,笔者以最有意思的对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的前后照应之处,在学生感悟之后,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手法进行仿照说话练习。 课文出现了三处的前后照应的手法,在第十自然段 苏珊想了想,对我说:“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它相照应的是课文的结尾“······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在上面的一处,课文出现了作者与苏珊的呼应,他说:“我相信苏珊的话,我想可爱的小鸟的确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比我们这个世界更为美丽的地方,幸福地歌唱。”而最后一处却已经是课文的结尾了,若让你也对苏珊的纸条留言最出呼应,请运用课文里前后照应的手法尝试着说一说。在学生模仿说之后,师小结:当然,我们也相信苏珊的话,我们相信苏珊真的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幸福地歌唱。那么,你猜猜苏珊在写这张纸条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尝试着写写。(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通过学生在引导下的关注,通过学生在关注后的写作,学生肯定会在初步感知这些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后,多少会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章中去运用这些方法。从而让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既可以淡妆上阵,又能焕发霓裳般的美丽。 二。巧引媒体引发文本共鸣--言语实践的一件霓裳 叶圣陶先生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而我们的略读课文编选时有时候因为远离学生实际,学生是再怎么去预习也很难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揣摩到课文的真正意境的。 比如人教版五上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因为其年代久远,学生对人物已经熟知不多,更何况是课文蕴藏的那番伟人胸怀,凡人情怀呢?因此,对这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多媒体的出现就是为着我们的教学重难点服务的,恰当的运用能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我校陈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把多媒体运用到了鬼斧神工的地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丧子悲痛和忍痛抉择两大板块内容后,陈老师出示了自己精心剪辑的一段视频,一段从小到大,岸英每每从外回来见到父亲时那一声声亲切喜悦舒心的“爸爸” ,学生在看过之后,陈老师再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的一番角色叙述,让学生以主席的口吻感受着主席那不忍、丧子悲痛的心情。在最后陈老师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写作:“走进主席忍痛写批示的那一个晚上,这一个晚上,10多个小时主席又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是怎样艰难地度过一个晚上的。请同学们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结合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写一小段他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在学生进行写作交流之后,陈老师的引导并没有结束,而是在最后结束语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这一晚的悲痛交加,没有经历失亲之痛的我们是无法真正体会的,然而作者这里却没有浓墨重彩,只写下了这一句:--(读)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作者知道,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更能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我们需要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去进行练笔开发,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去解决我们无法用文字真正撼动心灵的重难点,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感悟文字,感受多媒体带给我们的情感熏陶之时进行有效的练笔技能巩固,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课文只是留下了这么一段空白,而没有像我们这样去补白,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作者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写作手法的精妙啊!所以说,让我们的略读略施朱粉但不深匀,让闲花淡淡香。 三。童语为先文心居后--言语情趣的一份清秀 “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住哪一点,略读课文前都有‘提示’,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曾这样说。的确,抓住阅读提示进行教学,是我们教学略读课文一贯的作风,而学生也是根据这个来进行自学的居多。在篇篇都这样自学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大都是千篇一律,相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大都了然于胸了。此时,我们不妨给学生换换口味,让学生偶遇清风拂面,神清气爽。 人教版六上第八组课文《蒙娜丽莎之约》中的阅读提示要求:“阅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再把课文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学生是根据这个为主去预习的,笔者也是根据这个来教学的,只是这一次,笔者没有按照牌理去出牌。在上课伊始,笔者就出示了《蒙娜丽莎》这幅画,学生对这幅画是非常熟悉的,那么,接着,笔者请同学拿出笔运用自己所学的写作方法、看家本领去描写这幅画。 “ 她穿一身灰褐色的衣服,鼻子很挺,一头黑发垂在肩部,嘴角微微翘起,眼角若隐若现一丝微笑。两只手交叉放在腹部,给人一种慈祥的感觉,看着她的眼睛,又觉得非常严肃。配上背景后,整幅画有了一种神秘感,仿佛烟雾缭绕。这就是传说中的《蒙娜丽莎》。”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一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之后,笔者再请学生去阅读课文上描写《蒙娜丽莎》的部分,进行仔细阅读、对照,比较不同点。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很显然学生在自己的练笔中缺少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表达。在经过这么一番的对照和运用之后学生肯定印象深刻。因为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样,学生稚嫩的笔触表达在与文本精妙表达特点的碰撞之后势必会感受到言语实践的一种情趣。笔者相信对于第八组的习作中学生一般都有有意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表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有时候也是一门游戏,偶尔来点新鲜的教学方式,虽俏丽但仍旧保持着清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灵动起来保持着兴味盎然,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略读,都强调了读,怎么读,怎么学,怎么教,怎么引导,这都是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学生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去读文字,一只眼睛去读写法,而教师呢?应该是一只眼睛去读学生,一只眼睛去读教材。以学定教,合理教学,教学生不懂处。在阅读中写法是学生很难读出来的。我们应该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后,引导学生去关注写法,尤其是略读课文,除去繁琐的分析,留下清秀的略读,以略读为范本,让学生找寻知识的欢娱,享受生命的狂欢。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3]林春晓。淡妆浓抹总相宜_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中小学教学研究[J]2012(2) [4]黄旭传。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_以《花的勇气》一课为例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J],2012(7) [5]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