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建立课外实验的高效机制 ——由一例课外实验活动引出的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建立课外实验的高效机制 ——由一例课外实验活动引出的思考

小学科学论文之建立课外实验的高效机制 ——由一例课外实验活动引出的思考 ‎ 建立课外实验的高效机制              ——由一例课外实验活动引出的思考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二小  张国华【内容摘要】课外实验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落实,他们真的去“研究”了吗?有多少人去“研究”了?效果如何?在实践中,由于材料、热情和评价等原因,课外实验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状、原因,教师可以帮助提供材料、建立评价机制、加强指导引领等,从而促进课外实验持续高效地开展。【关键词】:课外实验  现状  成因  高效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小学科学课安排了大量而丰富的课外实验活动。以四下教材为例,有自制开关、组装红绿灯、电路连接游戏、观察油菜植株、蚕豆发芽实验、观察动物卵、面包发霉实验、周边岩石的探寻等,通常需要在课外观察、实验。但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课外实验当作课内学习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成的一个延续,甚至有时成为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研究。”试问:他们课外真的去“‎ 研究”了吗?有多少人会去“课外研究”?研究的效果如何?一、课外实验现状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往往低效,甚至无效或不开展,主要表现有:1、参与面窄。(1)参与人数少。不像课堂那样人人参与,每一次课外实验活动布置下去,大约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自觉地去完成。例如“面包发霉实验”,全校4个班中真正参与实验的最多一个班才14人,其他3个班都未超过10人,把实验成果(材料)带到教室供交流的只有一人。(2)实验项目少。面包发霉实验在实验前讨论时提出可做5组对比实验,而实际上只有3人研究了5组实验,大部分学生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两组进行试验。2、深度浅。只能按照要求去做,只是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力和欲望。如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实验现象,甚至一些异常现象,他们仍按讨论时的知识去解释,没能正视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解释,实验结论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度。3、持续力弱。在较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中,较难以持之以恒,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例如实验“报告一”中提到的在实验中遇到了与预想的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没能分析原因,改进实验,改变实验变量,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没有滴水的面包更易发霉,没有持续探究的兴趣和动力。4、成果低。实验过程中不作记录,实验过后不善于总结,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得出,更没有成果展示。以面包发霉实验为例,虽然在实验前就强调要作记录,但反馈发现,真正做详细记录的竟没有一人!他们的实验“小报告”‎ 是在第二次实验过程中和实验后的回忆,叙过程、谈感想、说体会,而研究味却不浓。二、形成原因分析课外实验无论在参与面、参与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经过思考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有原因:1、来自学生的因素:(1)认识不够。学生们认识不到课外实验的重要性,认为课外实验是附加内容,不是必要的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认真去做。在大部分家长心目中,科学课不如语文、数学课,更不要谈课堂外的实验了。因此,对于这样的活动家长不怎么支持,如面包发霉实验,不支持孩子做这样又脏又臭的实验,更不用谈家长如何指导、鼓励了,甚至在做到半途就被家长丢弃(见实验小报告二)。因此,孩子们的实验很可能半途而废。(2)困难较多。课外实验要用到多种材料,实验场地分散在各自家中,要找到各种材料确实不易。例如组装红绿灯需要电池盒、木版、两三只电珠等;观察油菜植株农村学生容易,但城里孩子就不易找到油菜田;观察鸟、蛙等动物卵,相关材料就更难找了。虽然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还要按老师要求去课外“作业”,就不怎么愿意,更何况要他们坚持长期观察记录,要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持之以恒,其热情就易减退。2、来自教师的因素:(1)评价不力。对于学生的课外实验,通常没有评价,不管学生做的如何,都不了了之,即使有浓厚兴趣、实验做的成功的学生来“报喜”,老师也只是简单说声“好的”‎ ‎。更何况课外实验活动参与面不广,教师的评价也只针对这少部分学生,没有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2)引领不及。课内实验教师会认真准备,精心组织,使其高效。但课外实验教师普遍用心不足。具体表现为:1、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估计不足,布置实验活动过于随意,结果常常是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教师无可奈何。2、教师没有下水尝试,也不能与学生一道参与课外实验。教师心里没底,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验,无法解决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引领作用薄弱。三、提高课外实验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外实验的参与率,促进课外实验活动持续、高效地开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素养,可以如下尝试:1、后勤——材料保障(1)直接提供。‎ 学生自己或家庭中难以获得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提供,如蚕豆种子、蚕卵等供课外种植、饲养。如果需要,教师可以动用学校部分实验仪器。如:放大镜、温度计、试管等。教师提供学生有困难的器材,表明教师重视的态度,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无言激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实验的积极性。(2)合理提示。课外实验的器具大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但小学生常常缺少这种意识。这时教师的提示很有必要。如收集准备丢弃的小药瓶,准备物体的沉浮探究实验。有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如果错过会难以完成,如新的生命单元,建议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去乡村田野寻找和观察花及鸟卵、青蛙卵等,还可以观察母鸡孵小鸡、小鸡出蛋壳的过程等。(3)家长支持。有许多实验材料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有些材料可由家长帮助提供,如去家具厂找木版,带孩子去金钉子、石灰岩等景点探寻。因此在实验前,要使家长认识到这样的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也是作为评价孩子学习的一项重要依据,是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帮助,以便于实验活动顺利而高效开展。2、激情——评价激励(1)交流体验。实验中期或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验,畅谈感受。在交流中得以促进、得以提升。如面包发霉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个别、小组或组织全班交流,沟通实验方法、交流现象、探讨问题,促使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入持续地进行研究。(2)记录建档。学生做过的实验教师要作好统计,上交的实验报告论文要评奖或提供展示的机会。例如面包发霉实验,可以统计参与实验的人员,做的实验项目,收集整理实验报告论文,并给予适当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努力有价值,得到肯定。(3)评价反思。在完成课外实验活动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活动状况,体验活动成果乐趣,并希望其他学生、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共同参与评价激励。例如自制红绿灯实验,他们会体会到大街上的红绿灯原来就是这么个原理,这些“神秘”的现象其实就在我们学习的科学原理当中,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家长佩服。赞叹,从而激发其更强的科学探究兴趣。3、导行——‎ 全程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若不能及时地得到帮助,实验可能半途而废。因此,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及时解疑释惑,使实验能顺利地持续深入下去。(1)下水实验。教师如果能像要求学生一样自己去认真完成实验,就能带动他们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引领积极认真地实验,也更有利于指导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面包发霉实验,老师也参与各项实验,这样就能清楚、真实地了解有水与无水、高温与低温等不同条件下实验产生的现象,可以与学生比较实验获得的现象,从而使他们产生“知音”、“伙伴”的心理认同。(2)全程观察。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因此,教师要全程观察学生们的表现,便于了解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和指导他们继续完成实验活动,及时地为学生释疑解惑。(3)生成课题。在活动中,教师若没能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其继续探究,就易影响课外实验活动的全面开展、深入探究,活动中和活动过后将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因此,教师要对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充分赏识。例如“小报告一”提到的不加水的面包容易发霉,加了两三滴水的面包反而不容易发霉,教师就应肯定她尊重实验事实,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求实精神,可以引导她将这一实验继续深入下去:比较完全干燥和加两三滴水的面包,比较湿的面包与滴有大量水的面包的发霉情况,从而得出有水与无水、水多与水少对面包发霉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善于激发问题和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如何将这些问题生成继续实验的目标课题,从而形成乐于实验、勇于探索、敢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 附:一次课外实验活动的回放1、实验内容:面包(或其它食物)发霉所需条件2、实验前准备A目的(略);B场地:因需要不同温度、光线、每天观察等,建议学生放在家中;C实验方法:实验前探讨了面包发霉需要的可能条件,明确了实验操作方法;D难度:难度不高,材料易找,变量易于控制,实验现象明显;E实验时间:约一周,期间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3、实验反馈:一周后安排课堂上汇报交流,统计实验人数,实验项目人次,反馈实验现象。要求说说实验过程、方法、现象和结论。4、再实验表扬了认真做实验的同学,建议写一篇实验报告或论文,布置还未完成实验的同学补做,同样要求记录,并尽可能地撰写实验小报告。一周后的反馈,每班均有30多人参与了实验,但仍有少数学生从未参与过本次的课外实验。5、小论文小报告。项目:实验材料、实验过程、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论。报告一:面包发霉 ‎ ‎ 我用了两个面包。两个都放在桌子上,只是一块面包上滴了六滴水,而另一块面包上没有滴水。过了两天以后,没滴水的面包上已经有了一点一点的黑色的小圆点,那么滴水的会有吗?我瞧它看了看,并没有什么,我用手指了指,它又嫩又柔软,但上面也没有黑点。可是第三天的时候,滴水的那只才长出了一点点黑点,而没滴水的面包上已经有一条条长长的丝了。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滴水的面包上,已经绿一块、紫一块、黑一块,而且还缠在上面好多条细丝了。我用手指指了指,硬硬的,闻了闻,好臭呀!而滴了水的面包,才刚长出了几条丝。从这儿我知道了,滴水的(面包)比不滴水的发霉时间要慢。报告二:我把一块面包滴了三滴水和另一块干的面包分开放在袋子里。第一天,都没变,第二天也没,第三天,湿的面包有点气味,干的没变;第四天,湿面包还是有气味,干的面包也有点;第五天,湿的面包长菌了,干面包没有;第六天,干面包发霉了,但湿面包发的更多。第七天,被妈妈扔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