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智慧课堂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其他论文之智慧课堂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摘要:智慧课堂是我市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教轻学”等问题提出的改进策略。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从“课堂生动、重视过程、问题深刻、目标全面、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五个方面精心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思维深刻 技术融合 智慧课堂 设计实施 什么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有哪些特点?怎样设计与实施? 带着这些问题,参加了我市四区片智慧课堂赛课活动。一天观察了五节课,有的课,提的问题细致,注意照顾多数学生,抽问面较大;有的老师注意用手势辅助学生的理解,通过填写表格实现由生活知识抽象出数学结论;有的老师表情丰富,课堂启发细腻,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贵潜质;有的注意突出知识重点,能运用学生的错误及时改进教学,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高,有些环节有效发挥了电子白板的辅助手段,如分月饼,形象、生动,对学生很有启发价值;有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数学方法的归纳概括。其中有两位老师,运用“目标导学” 的理念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及时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突出重点学习内容;课堂中注意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引导,课堂结束前注意依据目标进行小结。两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都比较好,值得肯定。总的来说,五位老师都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注重讲授、引导,注意去发挥电子白板的展示功能。 但这些课还存在三大不足: 1.情境设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数学本质几乎无关,如握手和进入游乐园开锁导入排列、季节引入分月饼等,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关联度不大的情景,易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进入无关情境的趣味之中久久不能进入正题的学习,这是老师们尤其要注意的。如,分数的情景创设可以这样:一张题单上三道题,要求用一个数表示出来,(1)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多少。(2)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多少。(3)1个月饼,平均发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多少。学生在表示第三题时,多数会出现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分数,符合分数的产生背景。 2.提问太碎,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大多是回忆和再认类的问题。这是五堂课共同的问题。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老师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答:秋天。问:你们喜欢秋天吗?答:喜欢。为什么喜欢秋天呢?有的学生答:秋天凉快(因为广汉刚过去了一个十年不遇的爆热夏天,这个问题勾起来夏天如何避暑的经历)。有的学生答:可以看枫叶。也许收到这几天旅行社光雾山的宣传影响,这是回想起去年和父母看红叶的场景。有的答:可以秋游。老师又由这个话题问学生秋游时怎么和同学分享食物的经历…… 这些问答几乎和学习分数无关,并严重干扰了分数意义的学习。需要的只是记忆、想象,没有对分数的思维。 3.目标达成度总体不高,知识技能目标基本达成,而数学中重要的素养目标,如,情感价值、数学精神等几乎找不到达成的证据。 分析原因发现:1.教学理念存在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到位,习惯于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只管装满了事。2.教学设计能力不高,尤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到位,笼统、模糊的目标,说明教师上课前是盲目的,至少是对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是不清晰的。3.目标导学的作用发挥不好,有超过一半的老师在课题引入出来后,没有对学习的目标作细致的说明,以至学生是盲目的学习,在课堂结束前要学生谈收获,学生几乎说不清楚。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观点: 一、关于智慧的理解 百度百科解释,智慧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我们知道,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深化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让教育的方式更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培养出智慧的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见“智慧课堂”的提出和要求是目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二、智慧课堂的特征 智慧课堂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大力提倡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基于以上的分析,智慧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课堂生动。生动的课堂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参与。学生在具有饱满学习的热情后才会不知疲倦、不畏困难地学习。皮亚杰在论述发现法教学时认为,儿童只有对自我发现的知识才能积极地同化,在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知识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创造。一些老师喜欢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得出从一开始就是教师头脑中的答案。诸如教师提出的“你认为这是对的吗”“你相信这一点吗” 之类的问题都是虚假的现象,其实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在操纵答案。生动的课堂氛围绝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所能形成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构筑生动课堂的决定因素。只有参与,学生才会积极思维,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智慧课堂。 其次,生动的课堂,是学生积极表现的课堂。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想法,可以由言语信息、文字、线条、音符等不同表现手法表达出来。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和智力特点的差异,每个人会有自己所青睐的表达方式。然而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和文字的表达,单一的表达方式限制了主体成为富有创造力和反思性的实践个体。因此,当许多内容无法用语言符号直接来表述,或者学生不擅长数字、文字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就要积极鼓励他们选择不同的符号系统进行思考,采用线条、形体等其他表现手法来搭建主体与意义之间的关联。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中,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生活”,应当从精神生活(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走进课堂,学生应主动、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思维跳跃所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陷入了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感觉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第三,生动的课堂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学生通过动脑,真实地参与课堂教学,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着、行动着。如果教学只是按照预定的步骤让学生不知不觉或心甘情愿地跟下去,直至走进教师的视界,很难想象学生有多少真实的生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创造哪怕是有,也多半是教师给的。 2.重视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像这种比赛的课堂,难得一见哪位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循着数学的本质去充分探索,一是预设的时间不能超时,二是预设的内容不能太少,预设一多,过程就只能是老师能控制的“过程”了。试想,在这样的过程里,能生成多少智慧呢? 就数学学科而言,强调过程意味着: 一要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及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如,为什么要学习分数,那是因为用整数表示不够用了。 二要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命题的产生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提出的过程、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 冯月老师在教学用“1、2、3”组成两位数时,先展示了一位多写了一个数“23”的学生的答案,由其他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其实这里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多出一个?课后采访这位同学,他说“书上有7个空格,怕没有填满会出错。”如果这里多出3格,你还会填满吗?答:不会。其实错在教材对学生的误导,并非学生不知道对题的理解。接着教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说“刚才这位同学是全班写得最快的,可能他有秘密,请他给大家来分享。”这个学生是按照十位先写1,然后考虑个位有2、3选择;接着十位写2,个位有1、3选择;再十写3,个位1、2选择。但这位学生在表述时说不清楚,他说的是“先用1,剩两个;再用2,剩两个;最后用3,剩两个。”老师立即说“真能干,同学们听懂了吗?老师来重复一遍”。并得出固定十位法。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老师研读教材不足,只在乎了“固定十位法”的得出,忽视了提炼方法的过程,也没有完全抓住数学的本质。教学改进的一个策略是让另外的学生给这个学生提问题,另外老师可以增加两个追问:十位上先用1、再用2、3,这是按照一种怎样的顺序?这样问能揭示排列的本质—— 顺序。个位上剩下的数按照2、3,1、3,1、2来写,又是遵循什么顺序?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深度思维,寻找数学的本质。课堂中不要怕学生提问出现错误,往往学生在答错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对的,这是因为学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所以有问题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这五堂课,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可惜了。 三要引导学生充分的独立思维。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要给予时间加以解决,切不可贪图方便,舍不得时间,而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像给“固定十位法”起名,学生答出“把1固定在十位上,然后在个位上写2和3,组成两个数12、13”时,老师叫学生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学生说:“固定到十位的方法”。此时老师采取“一写二问”,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问还可以简单点吗?学生就会启动思维,自己得出“固定十位法”。 3.提问深刻。课堂提问要注意引起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是要抓住重点提问,减少碎问。先提出主问题,然后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二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有时可能不能一下就达到教师理想的要求,这时教师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有的教师会重新对问题加以解释,或叫其他人来回答,而不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三要规范提问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要求精炼、简洁、准确,对于学生不完整的回答,教师要有意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引导。 4.学习目标全面达成。智慧课堂应该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考察学习目标达成时既要包括传统教学中注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新课程倡导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效益应该体现在三维目标上,体现在学科素养上,体现在核心素养上。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次竞赛的五堂课,“双基目标”基本达成,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较为深刻,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基本到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分数,分数有何价值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正所谓概念学习的三部曲“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教师只注意了第三步怎么用。这是今后课堂值得改进的地方。要全面达成学习目标,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时,要设计出具体、全面的目标,教学中围绕目标创设情境、开展探究、合理运用、及时提炼数学方法与思想。 5.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通常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系统发挥最佳效益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指基于课程与教学的系统观和规律性,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分月饼说明二分之一的画面展示就恰到好处,画面先分,再重合,说明两部分一样大——平均分,信息技术与数学本质就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但是,这五堂课,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主要发挥了展示功能,许多地方反映出就是增加了变化的黑板,对于信息技术的可变性、运动性等特点几乎没有利用,更别说课堂生成、数据收集、及时反馈等。看来,开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研究,我们务必马上行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智慧课堂才能生长出真正的智慧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才能整体的达成,学生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年 4.《培养数学素养》,黄宣军主编,远方出版社2015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