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入门”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入门”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入门”的教学设计—关于莲峰中学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信息技术入门”的教学设计渭源县莲峰中学 兰建军 邮编:748208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关键词:教学设计 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是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加以实施,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它是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整体→局部→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已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内容是由山东省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章,教科书共安排了4课时,占总课时的约4.76%。本章教学目标: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教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认识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和局限性。4、使用计算机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5、为自已购买计算机订方案或在他人购买计算机时提出建议。6、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本章将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入手,逐步阐明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与数据、信息与数据、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信息及信息进行处理,也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强大的工具— 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应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由于本章内容的出发点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因此教材中介绍知识的内容居多,对学生感兴趣的操作和能力培养的内容较少。若完全按照教材讲解,则有的同学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听讲及接受的能力值得怀疑。考虑到本章的核心一是激发学生的热情,二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因此本人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加入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鼠标和键盘的操作,进行了指法练习,为以后进行信息处理打基础。学生分析:我校高一学生有70%的以前没有见过计算机,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所以学生的层次不齐,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同时,由于身处农村,认识不到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时代,认识不到信息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到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章教学时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已的位置取得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是本章教学中的难题。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非常浓厚。但几乎所有的学生并没有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对于一个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或第一次要真正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的最大愿望有两个:一个是马上知道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原理,另一个是马上自已可以使用计算机实现这些功能。一句话:让他们马上可以自已用电脑去探索去实践。教学法分析:大多学过计算机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计算机培训得越多越枯燥。没有人教,自学也可以学会电脑的使用,许多电脑奇才是靠自学成为电脑高手的,比如美国的比尔·盖茨。因此我认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兴趣,自已动手实践的能力。我认为本章教学内容充满了对计算机及信息的说教,这样容易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感到乏味并失去兴趣。而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只让学生学会一些很快就过时的操作技术而没有实际的能力,这与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但由于自处农村及学校的教学条件所限,很多内容根本无法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自动地在外边自已吸取信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当使学生既获知识又有能力,并提高思想品德。让学生自已动手实践,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以任务驱动” 的情景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虽然学习了各种复杂知识点,但动难以完成一个简单操作的状况。鉴于以上原因,我对本章教学做了一点调整,具体教学思路如下:一、 从内容安排上进行调整。本章共安排5课时,具体课时内容如下:第一课: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第二课:信息与信息处理。第三课:信息技术概述。第四课:认识鼠标及键盘,指法练习。第五课: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及意义。二、 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通过合理安排看书和操作的时间来促使学生逐渐养成通过查找书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和鼓励来使学生养成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教师适当的问题和目标设定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毅力和能力。三、 对学生的管理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动态,及时地分组调整,鼓励学生相互协作,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过程及方案:第一课:目标: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学习计算机的开关机。重点:开关机顺序。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观察后由学生回答计算机的组成。2、提示学生开关计算机不能与普通家电一样,请学生思考并探讨,并思考为何要这样开关机?3、关机。请同学发言。第二课: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及特点,掌握信息处理。重点:信息的概念特点。难点:信息的特点。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安排:1、 什么是信息?(让同学讨论)2、 信息的特点?(组织学生提练)3、 信息的发展。(教师指导)4、 信息的发展。(教师指导)5、 信息处理。第三课: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及发展。重点:信息技术及发展。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解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安排:1、 总结上节学习的信息引出信息技术。2、 通过讨论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3、 让学生讨论信息技术的特点。第四节:目标:学会鼠标的操作、键盘的使用,通常指法练习实现盲打。重点:鼠标及键盘的操作。难点:键盘的操作。教学方法:实践性学习,研究学习教学过程安排1、 调查会使用计算机的学习,并分组进行鼠标及键盘的操作练习。2、 讲解示范键盘的功能键。3、 打开“金山打字能”进行指法练习。第五课:目标:认识信息技术的强大工具—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于及意义。重点:计算机的应用及意义。难点:计算机的应用及意义。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教学安排:1、 提问:准能说说过去及未来的计算机是什么样子?给我们的生活有何作用?2、 播放多媒体课件资源:计算机的发展史。3、 教师总结:计算机发展的四代。4、 提问:586和386分别属于第几代电脑?为什么?课后问题:计算机在我们周围还有更多的应用你知道吗? 通过以上5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计算机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过实践了解了计算机的一些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它是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调整,让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充实,觉得主动。参考文献:《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 泰山出版社 2000.6《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