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  思源实验学校  张文欣 ‎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能仅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实践中,许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习惯于“教教材”,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内容和编写顺序组织教学活动,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学效益普遍不高。除了教学理念、课堂模式陈旧死板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利用好教材。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下称思品)教材为例,对如何使用思品教材进行粗浅分析。‎ ‎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 ‎  毋庸置疑,初中思品教学必须以课本为本,正像其他学科一样,教材始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和平台。现行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加深对正文的理解还配设有“相关链接”以及名言警句等;表格清晰、简明扼要,图片精美、图文并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  1、把握好活动与正文的关系,落实好教材中的活动。教材中的活动,有的安排在正文之前,是为得出正文中的结论服务的;有的安排在正文之后,是为印证正文中的观点或内化行为要求而设置的。对于编排十分合理,能满足教学需要,又切合教学内容的活动,要实实在在地组织实施,不能随意调换、删减。‎ ‎  如:教材P93中,结合“汤姆送粮种给邻居”的故事,安排了思考、讨论活动。这个活动既承上又启下,目的是为了得到“合作是共享的基础”这一结论,选材十分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不用或不用好,就十分可惜。我在教学中,先安排学生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再分小组讨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这样组织活动,能使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又能通过思考、碰撞、合作,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观点。‎ ‎  2、挖掘“相关链接”的本意,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八年级上册教材共有60个“相关链接”,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分知识介绍型、举例印证型、列表对比型、资料补充型、说明事理型。一般都安排在正文之后,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化理解、说明论证正文观点的。除非内容过于笼统或作用不大或有更好更新的资料可以补充,一般都不宜弃之不用。教师要做的是反复推敲某个“相关链接”,厘清它与正文的内在联系,把握其设置的真实用意:为什么这儿要设一个“相关链接”?它与前后文有什么关系?利用它起什么作用?能否补充或改换其它的链接内容?只有像这样再三斟酌,才可能做到有效利用,才能用得及时、用到点上。‎ ‎  3、利用好名言、谚语、警句,加强说理说服教育。上册教材共有19条名言、谚语、警句,来源于古今中外,设置在正文或“‎ 相关链接”之后。对源于古代的经典名句,要进行必要的翻译解释;对国外的名人名言,可以简单介绍作者及语句含义;对谚语,可以揭示其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可在课堂上单独出示让学生感悟,也可由学生搜集展示类似语句,还可以用作练习测试的题干材料。‎ ‎  4、重视课前的引言。有的教师把引言用作导入新课的材料,有的把引言适当改编用作教学活动的资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并非每一课的引言都必须使用,要因课制宜,该用则用。‎ ‎  5、关注图片的辅助功能。新教材印刷精美,图片生动、形象、直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图片对文字的配合说明作用和潜在的教育作用。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着学习,还可以适时引导观察图片,灵活设计一些易于回答的问题,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  二、恰当增补或删减教材内容 ‎  教材中的正文部分,特别是其中的主干知识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不能随意改换。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设置的活动环节、“相关链接”、名言警句等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补或删减。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材仅是个范本,有的内容未必能涵盖各地学情实际;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材的某些内容有些陈旧,有的问题设计与实际不符;再者,有的正文只有抽象的理论堆砌,没有事实材料支撑,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我们予以必要的添加。‎ ‎  如:教材P92第一自然段专门介绍了“竞争必须公平,竞争的基本规则是道德和法律”这一知识点。但这一段前面安排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引,是为了落实上一个知识点--“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而这一段后面安排的活动,又是为了得出下一个知识--“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的。显然,如果光有空洞的讲解、粗浅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我在上课时,先投影出示一则不正当竞争案例--一家医院因为作虚假医疗广告宣传,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罚,并配设一幅工商机关执法的图片;再提出两个问题:‎ ‎  (1)你认为该医院为什么要作虚假宣传?(2)你赞成该医院的竞争手段吗?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再阅读正文,学生就轻松自然地认同了课本的观点。增设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对课本观点的说服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法制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  三、合理编排教材内容顺序 ‎  1、新教材对每一课的框题、目题都用图标或颜色进行了区分,而每一目包含哪几个知识点,却没有标注数字次序,体现的是“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方便教与学的需要出发,可以引导学生做好标记。‎ ‎  2、教材大多数活动环节中设计的提问都很贴切、恰当,但也有显得空乏、勉强的,有的提问顺序不太合理。对空乏、勉强的,应该换种问法;对于顺序不当的,教学中可以调整。‎ ‎  如:教材P51有一个活动“数学老师因维持纪律与副班长小强即将爆发冲突”,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是怎么想的呢?这样的提问就显得勉强,强人所难,学生的回答可能不着边际。如果换个问法--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和材料很贴近,会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合理猜测,并能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从而为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作好铺垫。‎ ‎  再如:教材P92有一个活动“孔令辉和刘国梁争夺世乒赛男单冠军的故事”,依次设计有三个问题--(1)刘国梁和孔令辉是怎样对待竞争的?对你有什么启示?(2)比赛必然伤和气吗?(3)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达到比赛目的?第二问根本没必要设计,可以直接陈述,并与第三问合在一起,放在开头。调整为:(1)比赛不一定要伤和气,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达到比赛目的呢?(2)刘国梁是怎样对待竞争的?对你有什么启示?‎ ‎  3、依据教学内容实际和教学需要,有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如: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分两个框题《世界文化之旅》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两框中都有“如何面对文化差异”‎ 这个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感觉有些凌乱。我在上这一课时,把《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单独作为一个框题,放在原来的两个框题之间,并增补一些内容。这样编排,使教学内容更有层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自然顺畅。‎ ‎  四、有效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看课本,二是编写导学案,三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三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这是由于:一般每课时都要完成一个框题的教学任务,只用第一种方式不仅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往往时间不够用;其次,综合运用三种方式,能增加教学容量,还能凸显教师的教学创意,更能提高教学效益。‎ ‎  当然,实际操作中,如何把三种方式结合起来,要依据校情、学情、师情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而确定,是值得我们每位思品教师思考的课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