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将电教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
语文论文之如何将电教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录音、录像、投影、幻灯 等电教手段已广泛进入课堂,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 运用。它的运用适应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为 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 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 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 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从 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减小训练坡度,使语文课变得 生动活泼,教育心理学认为,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 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恰当的在 有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 对于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半 功倍的作用。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 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 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 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授《离江》一课时, 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听、说、 读、写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在导入新课时。我适时放映一幅投影片: 《屈原颂》立即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放映《屈子流放图》,言 简意赅地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屈原被流放的过程,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 音,学生耳听、眼看、心想、手记,很快进入了诗的意境。在分析课文 时,一边播放朗读录音,一边放映投影《屈子行吟图》,画面上既有草 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又有屈原濒临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仰天长问的形 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阴暗荒凉的溆浦,产生了身临其境之 感,教师结合诗人的遭遇和爱国情怀加以点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 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屈子故里”、“屈子祠”等画面的映放。最后, 放映《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播放演唱录音,教师 带领学生高声歌唱,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我 又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放映了故事片《屈原》,让学生带着课堂上 布置的问题去思考、去欣赏,这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对屈原的 高洁品格更敬仰。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 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 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 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 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 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 边播放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 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 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 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 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 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 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 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 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 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 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 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 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 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 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像,而 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 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 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 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绘春天的录像。教学中,学生从 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 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 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 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 “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 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 意图……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 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 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 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 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象,趋向理 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 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例如:教学《采蒲台 的苇》其中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 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 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 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 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抗日 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 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 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 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 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 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 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四、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作文情境作文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 的综合能力,要想提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而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可以说,没有想象的作文是不可 想象的。我们可以利用多种电教手段,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 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比如,我经常把一些电视故事短篇录制下来,然后 删去其中的某些情节,再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情 节,并告诉他们,补充时可以完全摆脱已有的模式,只要想象合理,前 后连贯,具体生动即可。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够把学生带进写作的 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那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 碍,使之“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则必然会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文 章自然写得好。比如指导写《我的家乡》一文,我们就先播放音乐《谁 不说俺家乡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和有关家乡的风景物产的录 像,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乡情怀,作文写起来非常流畅,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应该注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抓 住关键,突出重点,结合灵音、投影(电影)等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 涵,对于打开学生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 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综合 运用能力的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实 现这些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