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话低段语文教学中图画的应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话低段语文教学中图画的应用

语文论文之话低段语文教学中图画的应用 ‎ ‎   “画”径通幽处,“文”房花木深 ‎  ----话低段语文教学中图画的应用 ‎  温岭市城北小学   廖文燕 ‎  【摘要】图画作为文本的补充,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识记生字词,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增强学生阅读写话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对图画等形象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图画的应用,让图画在恰当的位置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识字教学环节让图画为象形字的学习添翼,为认物识字助攻,为文字注入画面感;让图画在朗读、解读、建构文本中丰满文本内涵;挖掘图画的功效,让它在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中放射异彩。‎ ‎  【关键词】图画    低段   文本   语文教学 ‎  《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的阅读本就是从借助图画阅读到初步学会默读,再到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一个过程。考虑到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持续注意时间短,以直观感受为主的特点,儿童读物大多有了精美的插图,包括我们的一二年级的课文。这些插图很好地起到了补充文字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识记生字词,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写话的兴趣,播下低段阅读写话的种子。这里说的是插图,其实跳出来,图画就可以为我们低段语文教学服务。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提到:根据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经验,他看到了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他更坚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结合图画展开教学,要高效地利用图画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一、图画与识字联手,让字词教学鲜活起来 ‎  一线低段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刚教的生字孩子又没记住!怎样的识字教学才是高效的?殊不知学生在识记生字新词的道路上遭遇了太多的挫折,他们将生字硬生生地挤进脑子里去,当提取的时候,这些生字词在他们眼前跳动,交织成了无法辨认的花纹。究其根源就是在于教师将低段语文学习变成了单纯地读书本,记生字。如何借助图画,让识字轻松起来,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方式。‎ ‎  1、联手象形,鲜活古代文化 ‎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追溯根源,是以甲骨文为起源的,那些与图画一样生动的象形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浸泡,打磨后形成了如线条般的符号。这些文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历史,透着我们祖国的灵魂,透着我们的人民的智慧。作为师者,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利用图画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让孩子们能在象形文字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将会为识字教学赋予新的定义。‎ ‎  如在识记“兔”字时,发现很多的孩子容易将兔字的一点忘记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不要忘记了最后那一点,我找出了兔子的图片,对照兔子的照片来看,问孩子们“兔”字哪个部分代表兔子的头,生说:“角字头就是兔子的头。”我接着追问:“兔子的尾巴又是哪一部分?”学生说:“兔子的尾巴就是那一点。”我总结道:“原来兔子的尾巴短短的,藏在后腿与身子之间呢!写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兔子的尾巴弄丢了。”这样一记,孩子很难将兔字那一点漏掉了。‎ ‎  2、联手认物,鲜活生活情景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图画增强孩子的认物能力,再现生活场景,识记的生字也深刻许多。‎ ‎  如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帮助学生理解柳梢这一词的时候,我在黑板上板画了柳树,先让孩子认识了柳树,然后跟着让孩子认识哪个部分是柳叶,哪个部分是柳梢。刚开始孩子们并不清楚柳梢在哪里?在图上一点,孩子们一目了然,很清晰地明白了柳梢就是柳枝的末端,直观地表述带给孩子直观的感受。‎ ‎  3、联手想象,鲜活文字内涵 ‎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为孩子们识字增添更多的内涵。图画可以让孩子在踏上识字这一步台阶的时候,不感到吃力,能像鸟儿一样矫健地起飞,而不像一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的乌龟一样缓步前行。图画赋予字词画面感、色彩感,让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大,想象内容更加丰富,也让记忆的效果锦上添花,同时丰厚文字的内涵。‎ ‎  如在教学第二册的《识字一》的“鸟语花香、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等成语时,考虑不能逐字解释,不能将词语放在手术台上肢解,于是我将这些词语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先出示了有鸟儿和花儿的图画,让孩子进行说话练习,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像这样既听到了鸟儿的话语又闻到了花儿的香味,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那就是--鸟语花香。”像这样由画生话,由话生词,不仅丰富词语的内涵,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词语的画面感,让识字变得轻松,让识字也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 ‎  二、图画与文本牵手,让文本解读丰满起来 ‎  低段语文课本插图色泽鲜艳、新颖传神,富有时代感和童真童趣,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课文的内容。这些插图与文本往往配合紧密,意境优美而生动,具有激发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也能很好地训练低年级孩子的语文基本功。‎ ‎  1、牵手朗读,丰满感知 ‎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法宝,读在低段语文中尤其占有主要位置。可是对于枯燥的朗读,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朗读,孩子的情绪就比较低落,往往是越读效果越差,越读越没情感。借助图画,恰是一种让孩子开尊口、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情境中感知文本的魅力的方法。特别借助图片,分层次朗读,让孩子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所在。‎ ‎  如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的时候,书上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爸爸、妈妈、姥姥站在一幅画前夸兰兰画的自己的小手。刚好课文中有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之间的对话。于是在指导兰兰的疑问后,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姥姥的回答中去找答案,先自由读3、4、5小节。再让一个学生来当当爸爸,学生读后,肯定其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指导孩子去观察爸爸的表情,孩子知道爸爸的表情分明就是在表扬兰兰,指名几个孩子当爸爸来表扬兰兰。肯定孩子读后面部分时声音扬上去。同时点到:“其实爸爸的话语中的一个标点符号告诉我们他在表扬兰兰,你们知道是什么符号吗?”学生马上意识到是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感叹号。再让孩子看看图片中的爸爸的动作,学着爸爸再次表扬兰兰。师追问:“现在你知道爸爸为什么喜欢这胖乎乎的小手了吗?请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多遍的朗读,在读中有所得。‎ ‎  2、牵手解读,丰满感悟 ‎  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文语段就是进行这种训练的载体。有些课文,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上显得很困难。加上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低段孩子,他们有限的识字量及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插图的呼唤与依赖。此时,如果能适时展示一些画面感极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或色彩明丽、或情趣盎然、或意境幽远、或大气磅礴的,定可“于无声处听惊雷,文白之处熠光辉”。笔者相信,此时的图画早已在不经意间点缀了课文,使文画和谐相生、辉映一体,不但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意境,更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的同时受到了图画的教育和熏陶。‎ ‎  如我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文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幅插图:房间里,奶奶正满面笑容地抚摸着正在搭积木的平平的头,平平也回头好像跟奶奶说什么话。而文本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  “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 ‎  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  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 ‎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 ‎  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 ‎  还有一间啊,‎ ‎  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  这是一组对话,是奶奶和平平之间的对话,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清楚。如何让孩子们融入文本,靠近“奶奶和平平”,笔者认为巧用插图是首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渡了奶奶的问话,让孩子们猜一猜是谁问的。当孩子们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后,我再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你现在知道是谁问的吗?为什么?孩子们马上告诉我说:这句话是奶奶问的。‎ ‎  3、牵手建构,丰满感动 ‎  有人曾做过实验,让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完成插图建构任务,即用人物中的贴画和背景物体建构出故事中的场景,结果发现,故事场景的建构提高了故事的回忆成绩,表现出了更高的理解能力。一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插图一般选取了课文最精彩的片段,浓缩了文章的精华,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就图讲图,而应引导学生以插图为触点,图文结合,放飞想象,推想图外之景与情,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 ‎  如在学习《月亮的心愿》这一课的时候,在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的环节中先展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接着感悟句子的意境,把感受到的用朗读展示出来。第二次再展示第二幅图,同样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感悟句子的语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互相释疑,教师加以点拨。)现在请你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正确,更流利,同时,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珍珍为什么对妈妈说她不想去郊游?(生回答)你从课文的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出示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图来说说珍珍是怎么照顾妈妈的?(板书:照顾)如果你的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照顾她呢?再次进行朗读指导。这里的环节主要是用画面勾起学生已有的认知,重新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  三、图画与表达携手,让语言实践灵动起来 ‎  一二年级孩子因为年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在口头表达时,要么是过于简单,要么是错乱无序。写话时更是无话可说,有时就早早地用一句话应付了事,有时甚至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写话的难度对于他们识字不多的情况下,确实很高。所以也不指望他们能写出夺人眼球的话语。只是希望能够借助图画激发他们对“画画写话”的兴趣,早早播下一颗期待萌发的语文种子。‎ ‎  1.携手口语表达,灵动广阔的思维 ‎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过:“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毕竟低段孩子大部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色彩明艳的画面恰巧就能吸住他们的眼球,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简单地将口语交际与图画整合起来,让孩子先想说,然后会说,接着能说好,在无意中为他们的写话能力做好了铺垫。‎ ‎  如一下《找春天》的口语交际课,我先让孩子去观察了春天这个季节,然后将春天特有的景物画下来,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来。让他们来描绘一下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当孩子们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到教室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在介绍画的时候,因为是自己画的,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作品是最美丽的,孩子们说得也特别好!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画的是小草、花和燕子,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春天到了,小草也长出来了,小花开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老师评价说:”他将自己画中所有的春天的景物都描绘出来,不丢三落四,很了不起!如果能将句子改成:小草探出脑袋了,小花也红了脸,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呢!相信会更棒!“另外一个孩子画了孩子们在放风筝,还将柳树也画了进去。他这么介绍自己的作品:”春天来了,万里无云,大地披上了绿衣,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放风筝。柳枝看到了,跳起了舞也来参加了这一场春天的盛会。“老师评价道:”瞧瞧他多了不起啊,他不仅将画面上的所有景物都描绘出来了,而且还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说!真厉害!“ 一年级孩子就是要开启他们的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在图画的启发下,自觉迈入想象的情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思绪泉涌,由画生话,不仅想说、爱说,而且敢说,有话可说,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想象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感层次。‎ ‎  2.携手书面表达,灵动凝练的语言 ‎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最富想象力的年龄段,图画就能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说话绵延不绝、出口成章,然而在写话的时候却甚感头疼无从下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写“的时间要比”说“的时间少很多,实践经验少又怎么能够很好地运用呢?所以在指导孩子进行书面表达的时候,考虑到孩子们识字量不多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孩子言之无物,东拉西扯,所以可以降低孩子的书面表达的要求,写出精炼的话语。可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把握图片的中心内容,到底是讲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把握主干,然后再在下一阶段扩充,让孩子的语言凝练起来,而非是废话一堆,却未言及精髓,避免孩子迈入高年级后出现离题现象。‎ ‎  如在指导孩子进行看图写话。这幅图上画着小朋友扛着树苗,跟随着妈妈去大自然中植树,旁边的大树爷爷笑了,燕子也在欢唱着。让孩子们自由观察,然后再写。个别孩子们在练习说话的时候说得很精彩。如一个孩子说,春天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万物苏醒了。小明扛着小树苗,跟着妈妈去郊外植树。大树爷爷看到了,笑着说:”小明,你真棒!“小燕子也唱起来歌儿来赞美他。可是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就降低要求,要求写一两句精确表达图意即可。如一个孩子书写的时候写道:”‎ 春天来了,小明扛着小树去郊外植树。大树爷爷看见了,笑了。妈妈也笑了。“将意思的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就可以!等到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再进一步提高要求。特别是不同孩子不同程度,要求也不相同。‎ ‎  21世纪是一个视听的世纪,也是一个图画的时代。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当下,毋庸置疑现代化的多媒体更具魅力与功力,但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还是不能忽视或浪费图画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一难得的解惑润滑剂,它以一种锦上添花的方式,融洽文本与学生的关系。作为低段语文教师,我们应认真研读文本,摆正观图与学文的关系,积极开展有效备课,善于把握时机,让一幅幅精致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采”图“东篱下,让图画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悠然绽放。‎ ‎  【参考文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  2.虞美燕,王建平:《。小学童话习作教学方法》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3.‎ ‎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5.《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   高焕祥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