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得)之变通——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中传统竞技项目的改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变通——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中传统竞技项目的改造

体育论文之变•通——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中传统竞技项目的改造 ‎ 体育论文之变•通——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中传统竞技项目的改造 ‎ 体育论文之变•通——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中传统竞技项目的改造 ‎ 体育论文之变•通——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中传统竞技项目的改造 ‎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贯彻与深入,在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人人受益的指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作为第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课程改革的性质,从受竞技体育教学影响的传统体育课程中走出来,认识到合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才能促进有效的课程实施,本文结合本人几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如何进行适当的改造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竞技运动 体育教学 体育资源 改造与尝试前言: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与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主要目的是竞争与竞赛,具有教育、娱乐、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功能。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运动不应该等同与体育,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却又互相交融,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改造使其转变为适合面向大众并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又能增强体能、发展个性的课程,并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的意义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为主,经常把技术过于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竞技项目直接搬进体育课堂,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对竞技项目进行若干的改造,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产生健康效应而不是关注竞技的成绩,会更有利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得不同身体条件与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起点与空间。二.影响改造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1.初中生对标准化竞技场地与器材的不适应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轻松、快乐、自由的参与体育运动,但是这一目标却被过于成人竞技化的场地器材所限制,无形之中让部分有心参与的学生却因身材或素质的不足而望而生畏。2.过于正式的比赛规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竞技运动项目都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和要求,以较受学生欢迎的篮球为例,对与初始接触篮球的学生来说,无拘无束的在场上驰骋争抢会更容易激起他们的活动欲望,但把他们限制在走步、二次运球或三秒的框框里,学生就体会不到篮球那娱乐休闲的一面。3.专项化的技术考核要求使得学生难以掌握   竞技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竞赛,对技能和体能的要求非常严格,但过与专业化的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只能使大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学生并不是需要掌握高超难度动作的运动员,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三.竞技运动项目改造要遵循的主要原则1.改造的主动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改造就应该不受竞技运动规律和目标的影响,动作、技术、战术等都可以主动拿来分解,从形式、方法、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造,选用其中适合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2.改造的主体性原则   在改造中要保证课程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能重视学生当时的情感体验,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竞技运动转化为学生所喜欢并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3.改造的全面性原则   要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做为主要前提来改造和创编竞技运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能和运动技能基础、兴趣爱好等,避免过于向某个项目单项化,吸引学生能主动、自觉的参与体育学习。4.改造的趣味性原则   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为了吸引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行改造时一定要突出该项目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要让学生能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掌握运动技术和知识,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四.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与尝试1.改造成人化的体育场地器材,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现阶段大部分初级中学的运动场地和器材都是以正规的标准去制订和采购,却鲜有学校根据初中生实际的能力、身高和性别去有目的地调整场地和器材的规格,就出现了许多诸如初一的小个子同学对3.05米的篮筐望而生畏、九十多米的足球场学生踢了一个来回就气喘嘘嘘、喜欢排球扣球的男生屡屡将球扣在了球网上……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在篮球场安上高度降低了的小篮筐、在足球场上重新圈出几块小场地并放上小球门、将排球网的高度降低几十公分,那还会发愁学生远离运动场吗?我们也要发现体育器材都具备多种功能效用,只要转换思维方式就可以创造出“一物多用”、“多物组合”等多种功能。对现有的器材,例如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两人三足跑等游戏。体操棒可以用来做棒操、韵律操,也可以拿来做连续跳跃、拼图形、划分场地等。饮料瓶装上沙子就可以变成小哑铃,橡皮筋可以代替栏杆和跳高横杠,这些都是减轻学生运动时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小窍门。对还没有形成固定体育学习行为的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阶段激发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体育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2.修改竞技比赛规则,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竞技比赛中需要严谨的遵守比赛规程和规则,但出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分解—提取—组合—改变—重构”的方法。以篮球运动为例,我在教学比赛中先将犯规和违例的界限打破,允许持球走三步和双手拍球、保留踩界交换球权的规则,但去掉进攻三十秒和三秒违例、持球五秒的限制,提出连中两个罚球算三分、在2米的小篮架上能扣篮算三分、投中第二个三分球后再中算四分的新规则。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学生练球的积极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就是因为规则的改变适合学生在该年龄段的身心特征,使得球赛既具有良好的竞赛性特征,又增加了变化和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得到充分发挥。  ‎ ‎ 做为体育教师应该从各个角度去简化每项运动的规则:一.在具体的教学上,要加入与教学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例如在篮球场上可以开展简化成四对四的小足球比赛、或在跳绳课上利用跳绳进行两人三足赛等。二.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将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项目加以改变,例如本校的传统项目是毽球,我便用软式足球代替毽球,变成网式足球,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总之要突破竞技运动项目结构的束缚,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将受学生喜欢的部分加以放大,突出项目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满足不同人群学生的需求。3.简化技术动作的结构和难度,尊重学生差异,遵循个体需要原则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追求运动技术的高、尖、难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应该根据强身健体与育心的原则,将竞技运动作为教学的一个载体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能发展。在教学中不用去过分追求技能传授的系统完整与否,不苛求动作细节和难度,试想如果在一个普通的学生身上花大量课时去教授肩上单手推铅球技术,不但难掌握不实用,也不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但如果在简单教授完整技术之后,再辅以双手体前抛、头顶双手推球、双手转体抛球等练习,甚至引进保龄球游戏、手榴弹游戏等,那学生对这一项目的学习热情是不是会更高涨呢?这个内容是否易学易练,能否在学练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课程大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所以在简化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以及运动技能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个体要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和评价方法,例如在跨栏教学中,采用同质分组,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栏高和栏间距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又如在耐力跑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各自完成不同的跑进距离和时间,在最后还要依照各组的实际情况,追加运动量或减轻运动量,去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当学生在宽松的练习气氛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后,才会愿意更主动、积极去参与体育活动。4.准确在课堂上掌控运动负荷,追求运动的健康效应   竞技运动项目经过改造后,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不能再一味看重竞技成绩了,而应该追求运动的健康效应。初中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都存在差异,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那对体质较差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增强体能”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不再在运动量和运动密度上斤斤计较。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严密做好教学计划,依据水平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计划,用不同的学习内容调节单元教学内容的运动负荷,根据水平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教师在课中要仔细控制运动量和密度,可以通过学生自测脉搏,或者仔细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和动作行为表现,适当增减运动量,通常的运动负荷表现为:教学课20~25%,115~125次/分,复习课30~40%,125~140次/分,其它综合课25~30%,120~135次/分。一般练习密度在30%左右,平均心律在120~145次/分。也可以使用年龄减算法(运动适宜心率=180-年龄)来判定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所以正确的运动负荷应该是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下通过学生积极的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以合理运动强度对身心造成良性刺激来达到的。5.借鉴“托罗普斯运动”以改进教学,鼓励团结协作竞技运动教学法的缺陷是在决出竞技的最终优胜者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产生出更多的失败者和落伍者,导致了少数优胜者的欢欣,多数失败者的悲哀。而日本的体育学者影山健先生提出的“托罗普斯”‎ 的概念意在达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大众体育形态,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在于:“比起竞争,更强调协同;比起争斗,更强调合作;比起模仿,更强调创造;比起能力,更强调表现”。 托罗普斯运动的思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借鉴,以我自己创编的托罗普斯毽球比赛为例:传统的毽球比赛是每队上场5个人,两队对抗得分多者为胜。我们可以创新为双方上场仍是5个人,形式仍保持对踢,但可以按双方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合作连续接球的数量计算得分,而得分为双方共有。因为两队合作,取得是相同的分数,在一场比赛得分相同,因此不存在胜负,无法进行淘汰。但在循环赛中每两队合作情况不同,所取分数不同,就可以按总得分多少决定名次,仍可达到分出胜负和体现体育中的竞技精神!这种比赛中无失败者,达到的是团结协作的目的,五。对传统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理解新课标后的变通竞技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文化中最生动、最具有活力并吸引人的一部分,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如何变通,将其精髓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去至关重要,对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进行改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却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及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体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基础,使经过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成为有健身价值,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所谓:变则通。对传统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就是在理解新课标后所作的变通,赋予传统项目以新的生命力,更好的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程标准赋予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的同时,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积极的吸收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并善于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勇于改进和创造,让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真正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