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教师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点建议
其他论文之教师自我心理调适的几点建议 教师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调适 学生是社会人,他们的心理时刻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影响。学生在家庭、社会负面影响下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积极能动地对其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但是当处理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者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果不言而喻。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教师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以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能够通过高素质的施教群体,去教育、影响被施教者,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不久前我校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具体调查问卷,谈一谈教师存在的部分心理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或施教者是教师。当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提出由于种种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导致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时,也必须承认,教师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个体的全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教师,并且,由于教师的阅历更广,思维的独立性更强,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再加上工作压力、家庭负担等,所以在现代社会,教师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紧张、劳累感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教师所要面对的不只是繁重的教学工作。不少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或者“我一直都是这样教的” 有些教师常如此说,因而时代的要求和教师原有的认识及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中,由于教师承受着工作及生活方面的各种压力,需要克服诸如学生人数激增、学生问题复杂、“升学” 压力、社会及家长的期望与干涉等问题。一部分教师不能将诸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与进修上,当客观要求提高时,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容易转换过来。现在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必须以更高的素质来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教师的自我完善,与本身工作特点、成就动机、进修压力等因素有关,客观环境不能提供有利的条件,有些教师就难以找出有价值的发展方向与有力资源。教师在教育观念及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实践,必然容易产生紧张和沮丧的情绪体验。 2、不自信、虚荣感强。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是文化价值的代表、道德人格的楷模、引导学生的专家、儿童的保姆、教育机构的成员、社会活动的成员,他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美)威尔逊)。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这“三全”职责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但教师的实际角色水平有时难以适应,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很容易出现一种由教师角色的“弥散性质”造成的心理冲突,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或完成了哪些工作才算“尽职尽责,责任心越强的教师,这种冲突越突出,时时处处放心不下有关教育学生的这方面的或那方面的事,感到”教师难当“。 3、焦虑、易怒。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人际关系有时并不那么和谐,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又不愿同别人交流,日久天长,则易产生孤僻、焦虑的情绪,得不到领导及他人的重视,整日都有”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则心情压抑、忧郁;产生矛盾,遇到不愉快或与他人争吵,要么”迁怒“发泄在不适宜的人、事物上,甚至迁怒于学生,要么则郁闷于心头;至于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引起的”敌对性“心理,也不能说没有。以上种种,在学校环境里可以产生,也可能因家庭生活不和谐而引起。 4、挫折、失落感。 教育实践操作的挫折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传统的教师权威被淡化后,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并发掘学生的自主性,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但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或利益驱动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却日渐淡薄,”学生走出校门就不认老师“,不少教师有如此感触,因而造成了教师的感情失落。另外在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学生的偏差行为越来越严重,并且这些偏差行为者普遍具有”抗教育“特点,说服教育功效不大,”不可救药“ 了。由此教师便产生一种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不仅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教学方面也是如此,教师下了九牛二虎之力,然而自己的努力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不理想,如果学校再搞什么排名次,而排在后面的话,那么成功感是绝对没有的,有的只能是自卑感。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学生不服管理而出现”顶牛“现象也时常发生,如果不改进教育方式或不作妥善处理,那么产生”敌对性“心理也很有可能。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如与他人坦诚交谈,通过自己的倾诉与他人善意的劝告把心头的疙瘩解开,如果是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还需要请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但教师主要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1、经常自省。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健康状况如何,不仅要明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状况更要有点”自我感觉“。通常,不少教师对此自我感觉良好,”我有什么心理问题?“ 殊不知,有时意识不到的问题却真是问题。比如,课堂提问学生回答不了问题,心里着急;工作任务过重,容易厌烦;事情多了感到做不完,着急;时常对别人求全责备,指手划脚;他人因故未理睬你,有点苦闷;子女上大学要交学费了,心里急;在家中和家人斗了几句嘴,有点激动……其实,”想不开“的时候常有,”想不开“的事情常在,如果说没有却是反常,关键是认识它、承认它,才能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调适而保持心理平衡。 2、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有些名言正是说明这种心态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是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的。虽说,缘于”责任感“而出现的焦虑也是必要的,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紧迫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焦虑是一种动力,然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则会使人紧张不安,所以还需要以平常心来调节。 3、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多种兴趣爱好。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现,要保持自己稳定的良好心态,就必须扬长避短,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往往正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内部原因。比如在气质上属于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要保持自己热情、豪放、明朗、善交际等性格特点,注意克服好冲动、浮躁、自傲、不易自制等弱点;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要保持自己冷静、沉稳等性格特点,也要克服孤僻、自我封闭、自卑等弱点。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时,却专心致志,仿佛把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了。也许这是暂时的,但这些活动,比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常有这种情况,到外面去转转,回来后再想想,也许就觉得原先那些烦恼的确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从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使我们能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得,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修养身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4、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任何工作如果没有对它的热爱是不可能干好的。同时,培养人教育人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较高的素质。为了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 5、期望适度。 人的期望是一种自我设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而达到了目标,主观上便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反之,未达到预期目标,即受到挫折,有可能产生沮丧情绪,多次受到挫折,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比如教育好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指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使其彻底转变,可能性不大。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久之,对能否教育好便产生了怀疑,失去了信心。如果期望适度,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并给予其行为作每一步的正确引导,久之,不仅学生会从他自己的变化中获得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教师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教育好学生为教师之天职,乐在其中。同样,教师对于自己的成长也应有一个目标,但必须适度。期望过低,没有动力;期望过高而实现不了,信心必然受挫。 6、生活作息合理安排。 心理失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人在疲劳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烦恼。其实,身与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其必然心情舒畅,开朗大度。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虽然繁忙,但生活作息安排一定要合理,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才会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