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活用新教材,创造新体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活用新教材,创造新体验

数学论文之活用新教材,创造新体验 ‎ ‎ 活用新教材,创造新体验陆锦清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第三版)数学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实验区逐步推广使用。《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善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新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会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新教材的普遍性与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从事实验教材教学有6年多,因得到学校的信任,从一年级任教到六年级,实践告诉我: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改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教学思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并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与体验:一、把握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例图 ‎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用具体的图形(尤其是彩图)来表示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是非常有效的。因为用图形中的具体物体来表示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时,学生易学易懂。新教材不论练习还是例题,都以漂亮的图画呈现,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沉浸其中。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可爱的校园》(数一数),教材出示校园图:晴朗的天空上有9只小鸟在自由飞翔,有10只蝴蝶在花丛中玩耍,有7朵盛开的花,有8棵大树,有6只小熊、4只松鼠和2只小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有“欢迎新同学”5个大字,有1只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大象,还有3间蘑菇教室。一幅暗藏着数字的校园图栩栩如生,校园里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现实的环境因素基本一致,是真实画面的描绘,使学生感到亲切,在不知不觉间参与学习。我引导学生数完校园图后,根据教材的提示,还在课室里创造一个数数的环境,让学生数数课室里的物体:电视、黑板、讲台、垃圾桶的数量,数数书包里的课本、铅笔等。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用学生身边的东西作为学具,使学生培感亲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教材例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辅助学生感受课文的教学情境,感悟新概念新知识的形成。另外,又与现实联系起来,增加教育容量,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二、联系实际,创造性地编排教学内容对新教材我遵守“信奉而不唯是”的原则。新课标提出: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剪裁”‎ ‎,进行重新编排,使之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我在驾驭教学过程时,对本身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就灵活进行重新编排,通过学生拼摆、实验、讨论、争辩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物体分类》,教材编排的学习顺序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但我考虑到以上几种物体,球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最容易区分的。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课前准备课本各种学具的实物)师:这些物体里,你已经认识的有哪些呢?在哪里认识的?生1:(拿着玩具球)这是玩具球,我家里有一个。生2:(指着篮球)这是篮球,我上体育玩过。这两个学生这样一说,整个班对“球”产生了兴趣,我抓住这一机会,让他们来“玩球”,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一操作活动就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为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奠定了基础。经过教师对教材顺序的重新编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其学之有味,更能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效果。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生活中的负数》,教材编排首先是从温度上了解、认识正、负数,再拓展到从生活中认识正、负数和它的实际应用,共2课时。在我研究了教材后,为了让学生能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地认识正、负数,决定把2课时的教学内容合并为1课时。在上课时,我是这样编排的:(1)听一听:利用网络现代化,把课前从网上搜索了有关天气预报的片断一播,有声有色,全班鸦雀无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 ‎ (2)练一练:利用温度计直观比较两个温度高低,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3)说一说:先分组再集体说一说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4)玩一玩: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其实在游戏中也会用到正负数,让我们做个游戏亲身感受一下好不好?”内容:同桌玩“包、剪、锤”的游戏。规则:每次获胜者得1分,输了的同学得-1分,两人相同时得0分, 姓  名 成    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 ‎ 这样创造性地编排,既充实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及他们发展的需求,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时,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一分有多久,一分能干什么,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1)1分大约读(  )个字;(2)1分大约写(  )个字;(3)1分大约拍(  )下皮球;(4)1分大约做(   )道口算题等。在认识秒的时侯,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最后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我又设计以下的实践活动:(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 ‎,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60下,看谁数得最接近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等。这样,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四、开发资源,创造性地整合和丰富教学资源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数学可以从实践活动中学习,也可以从电视、广播、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从图书馆及其他渠道中学习。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注重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收集数学素材,注重从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收集学习素材,注重从报刊、电视广播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注重从互联网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新颖活泼的、富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学习材料,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如在2005年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时,这一年正好是中国“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当时我就利用网络,搜集关于“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精彩片断,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观看中国成功发射和返回的片段,很快找出时间单位,也自然引入新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理解“四年一闰”和“四百年一闰”‎ 时,又播放了地球绕太阳自转的动画片断,从而突破了这节课难点。另外课前也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这样,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利用互联网的好处,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来说,教师间及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了解及时发现,不断挖掘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变化,有效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时,我考虑到方位对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较难灵活运用,如果能与现实相联系,就能减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特点,找到相关领导索取了学校地理位置的方位图及平面图等资源,联系实际与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得到了这样的方位图:这一方位图的出现,让所有的学生感到震撼并充满兴趣,因为他们对图上所标出的地方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幅图的出现,果然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学生一下子感兴趣起来了,使本来较难的方位学习,变容易了。教材的普遍性与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托尔斯泰曾说过:“对于教师来说,最可怕的是墨守成规,思想懒惰。”新课程的实施是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对新世纪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应有一桶水。”当今信息时代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长流水。作为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不断地进行再创造,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让我们一起对新教材进行不断探索与拓展、补充与创新,使新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魅力吧! 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册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