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即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发展的潜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对人格培养的体会。 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在素质教育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奋斗精神、敢于抗挫的意志品格和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 新课程下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则。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消极?等等这其实是要求教师用“心”施教,把育人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资源优势,进行美德教育、人格教育、真正体现教育的核心功能。教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尽心尽力地培养好学生。 二.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有位名人说过:“ 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苏武牧羊,威武不屈;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虚席以待”“程门立雪”“倒屐相迎”“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典故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礼仪的。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表现了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成为人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培养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培养、自主发展,从而达到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 。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要树立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教师的一举一动起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备课要认真、充分,上课要风趣、严谨,以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运用,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教师不但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同时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课堂上内容纲目分明、轻重有度、问题合理;形式多样活泼、师生融洽、生生互动,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对学生提出的难题态度要真诚,容易解答的内 容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地把握分寸;不能解答的要诚实面对,公开承诺课后探讨,以诚信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人气指数”。切忌故弄玄虚或虚以委蛇,这样只能招至学生的小视,甚至反感。 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