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 ‎  相家庄小学 作者 赵晓凤  ‎ ‎  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地“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到更多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探索、创造“做数学”,是现代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师的新要求。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数学课程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牢固记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自己经历的教学案例作些分析。‎ ‎  一、从学生的生活空间中选取教学内容 ‎  案例1:购物问题《打折销售》活动课 ‎  师:时间过得真快,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到商场购买年货的人越来越多,商家为了争得客源,纷纷采取了各种促销手段,谁知道商家最常用的促销手段有哪些?‎ ‎  生1:打折,买几送几。‎ ‎  生2:抽奖,办理贵宾卡。‎ ‎  生3:做广告,售后服务。‎ ‎  师:打折后商品的价钱是提高了还是降低呢?‎ ‎  生:(齐答)降低了。‎ ‎  师:同学们了解的信息真多,其实呀,打折就是降价悄售今天我们就学关于“买几送几”的问题。‎ ‎  出示例题;30名学生去有缘,每人想买一瓶饮料,正巧,商场在搞打折销售,卖5送1,他们至少应该买多少瓶饮料?‎ ‎  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陕,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念,上述案例是在学生学习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打折销售”问题,旨在把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各种优惠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更多激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  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丰富感知 ‎  案例2:《周长的计算》‎ ‎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后。‎ ‎  师:拿起学生的学具—长方形硬纸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呢?‎ ‎  生1:我们可以用细绳绕圈一周,然后放开细绳,量出长度就行了。‎ ‎  生2:先在边上做个记号,从记号开始,把图形在纸上滚动,再到记号结束,量出两个记号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  师:出示一个软布剪成的长方形,这个图的周长该怎么求了?‎ ‎  是啊,前面的方法都不行了,怎么办?学生在经历了片刻的沉默后,有人发言。‎ ‎  生3:可以把它对折,发现对边相等,量出一条长和宽,求出它们的河,再给它乘2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 ‎  师: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是有这种情况,它们的周长该如何求呢?再讨论讨论。‎ ‎  多媒体出示正方形 ‎  学生还是用绕绳、滚动、折叠等方法来尝试,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心理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需要,那就是:要是找到种能求出任何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就好了。这时水到渠成,出示课题,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从而推导。周长的计算公式。‎ ‎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类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探求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案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  教者提供材料,学生体察内涵,关注学生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约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星体、宇宙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借助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学生并非“一无所有”地步入教室,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朴素知识,都构成数学学习的“特定视界”。教师应当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数学教学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的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在他们眼里丰富了,有情趣了,从而很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  三、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偏差 ‎  案例3:《乘法混合运算应用题》‎ ‎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几种水果的价格:红富士每箱14元,鸭梨每箱21元……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编应用题。然后教师提问:“老师想买6箱红富士,6箱鸭梨,共需付多少钱?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 ‎  学生纷纷动笔计算 14x6=84(元) 21x6=126(元) 84+126=210(元),紧接着老师又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算法呢?”由此非常自然地导出混合运算。‎ ‎  反思 流畅的教学设计,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设想。案例从数学角度出发,刻意创设了一个“虚假”的日常生活中买水果的情景。试想如今的水果市场,激起学生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这一案例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题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凡学生能探索出的绝不替代,凡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品尝成功的快乐。‎ ‎  本例的教学不但学习了乘法混合运算应用题,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获得生存技能,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能实际应用。‎ ‎  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新课堂,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 ‎;新课堂不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新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合作。新一轮深程全面实施已开始,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的整合课程资源,变革我们旧教学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应对新一轮课程的”新教学“,真正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成功!在学习中成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