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 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值得一看。昨天开始到今天,两天时间把它看完。他不太像一本书,他是一封封信的合集。 原本我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读,可最终结果是我有点人格分裂,我家宝宝才一岁,我无法将他代入到安德烈的角色。而更加本能的是,我轻而易举的将自己的18岁代入了。一方面我是母亲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在阅读安德烈的部分时,我又是18岁时候的我。甚至找出了18岁时候的日记来看,瞧,我都忘了18岁的我在想什么了。 我很羡慕安德烈,他有小王子一样的家庭背景。他可以大谈政治、爱好、休闲的生活方式,他去过了半个世界,他的家庭让他会三种语言。在他的18岁,他已经做了大多数人50岁都做不到的。即便如此,他觉得自己很平庸。 我的18岁在做什么?我出生在典型的内陆的农村家庭,家里重男轻女。我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可是我没想过要考大学,因为我知道我没钱去,能读高中在我们那个村子我已经是特例了。那个时候的我,留着男孩头,每天都是穿校服,现在的我想回过头看看那时候的我长什么样子,可是却没有照片。我从来不知道政治跟我有关系,也没去过除了县城以外的地方。英语课文和试题我答得比谁都好,对于我而言,它就是是一门功课,我从没想过别的国家的文化,天哪,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体验。 我的18岁,几乎裸考,考上了一个还行的学校。好在有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我上了大学。人生因此变得不同。原来自由、政治、生活方式,这些我都可以开始追求。我的18岁,一个人去了遥远的南京,开始从一个封闭无知的环境,进入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城市,开始追求我的梦想和自由。那个时候我并不清楚自由的真正含义。以为旅游是自由,以为恣意潇洒是自由。 很羡慕安德烈拥有可以交流的母亲,除了要有对孩子的尊重与用心之外,我认为其中的必要条件是母亲的文化、包容。我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传统母亲,她每天任劳任怨、全心为这个家付出,可是我们确是无法沟通的,学习、世界、情感,没有一样她能理解,她只能木讷的听着、听着,就这样了。 大学四年,很少回家,都是在打工赚生活费。偶尔按赖不住回家一聚,完全没有共同语言、日复一日的枯燥,很快就让我厌倦逃离。 对父母,我没有责怪,他们非常勤劳但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追求,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相反,我很感谢,至少我不用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做底层的流水线工人、到年龄随便找个人嫁了、然后生孩子、带孩子、过上和他们的上一辈一样重复的日子。我可以有更轻松但赚更多钱的工作、我可以有思想来思考我的现状和未来、我可以有时间来休闲来发展爱好,这些是与我的父母辈不同的,因为我的改变,我的后代也会更加的不同。虽然与安德烈相比,相隔了天差与地别的。但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正如龙应台所讲,即使是安德烈,会不会有另一个方面的贫穷呢。 读到你是哪国人,讲述幼儿园、小学、中学毕业的镜头,一开始的舍不得,到后来奔向前方的果断。我想起我自己第一次住校,哭哭啼啼了很久,而到后来,每次回家呆的厌烦了巴不得脚踩个风火轮离开。也设想了,现在每天全身心依赖我的小宝宝,以后长大了也会成为一个迫不及待离开撒欢的臭小子。我的眼泪就那么的流下来。 关于他们说的香港、台湾、德国的文化和政治,我理解度很低,毕竟离我很远,没有体会。我只知道我们那时候,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地方还会分你来自哪个学校我来自哪个学校的小团体,很正常。我对政治的敏感度尤其低,确实也跟我没有关系,谁上台不都是共产党当政。只要我党保佑有生之年不打仗就好。我觉得中国人是很幸福的。虽然会有一辈子也不一定能买一套房子、家人一生大病就回到解放前、教育资源贫富不平等、社会倾向于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但至少我们可以自食其力,饿不着冻不着,也不用担心随时有生命危险。 贫穷使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同情和理解。我永远记不住那些英文品牌的名字,老公说我没有品味。我都承认。我不敢大胆搭配,尝试新的风格,所谓的极简主义就是我的挡箭牌。但是对于弱者,我有超过常人的同情和理解。我希望地下通道不再有常住的流浪汉,希望医院门口、车站广场那些断手断脚的人可以得到安置。我很早就知道我不适合做商人,我做不到榨取员工剩余价值,我做不到争取利益最大化,我做不到要牺牲一些环境或者付出一些代价。 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没有找到舒解我迷茫的方法,其实我的问题也不是这本书能解决的。但至少,在书中、包括读者来信中,我看到了跟我一样迷茫的人。原来我并不孤单。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2 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母亲一直深爱着儿子,儿子也同样爱着她,但方式不一样,在每个父母心中,子女是永远都长不大的,永远都要被呵护的。安德烈面对唠叨的母亲也曾经说过:“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读到此处时,我心中莫名的一处酸楚,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感觉到,一个人的成长带给父母的喜悦,其实是夹杂着伤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记得,有这样一个片段。安德烈问龙应台想要孩子怎样记住她时,龙应台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对安德烈说:“你带着走的、永远不破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会永远陪伴在谁的身边。只是来温暖寒冷的人,只是来点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对母亲“受伤”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龙应台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会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习惯了的旧房子吧。”时间依然前进着,我们在成长。长大了的我们,不再需要父母的过多关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变得不能停留在一个角度上对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们,有着少年们一样的爱好,有着我们这个季节同样拥有的有别于“轻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与我们又太不同了,德国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让他和我们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书中可以处处看到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国外,老师对14岁以上的同学称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样有看待问题或提出观点的资格。而在中国,这简直可以说是登天之难。我觉得安德烈对MM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与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3 前几日去书店,给外甥女买童书,浏览了龙应台的书籍,初识她是因为《目送》,在当当网上很是畅销。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让自己很是感慨。我很难想象母亲和孩子竟可以这样的交流。当龙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渐行渐远时,甚至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且两人中间还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墙。但是龙先生选择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两个人便一起写了三年专栏,通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书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谈,让所有人看到了, 找到了和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家书谈论的内容包含生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母亲与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孩子谆谆的教诲,那《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亲与孩子深刻的交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通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可以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萨不知道什么叫汉堡。 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非常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先生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可以节约,可以不浪费,可以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但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积极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 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诶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大量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又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的我的问题,许多次我徘徊于消极和积极的道德之间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先生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己会一直平庸下去,而问龙先生是否会失望,龙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可以带来快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4 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彼此写信来了解对方。 《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写给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编成的书,信里包括了讲述时代差距,近期生活,新闻观点……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惊。在这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还有多少人用信来交流?别说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写吧。到底是为什么让他们能够写出三十五封信呢?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经历几次无果后就放弃了。但龙应台和安德烈却通过写信的方式,跨越了鸿沟,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与心灵。龙应台说“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觉得看别人的信枯燥无味,家书更是会让我烦燥不堪,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些信是一对母子心灵相贴的过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让我能透过这个方式,找到与父母了解沟通的方法,能让很多读者寻求心灵深处的慰籍。它们让我第一次觉得,信,拥有强大的力量。 古时,信承载着或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或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战前战士们的鼓励……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等名句,极言书信的珍贵。 而今,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热切地盼望书信的到来,传达信息不过几秒钟的事;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担心长时间没见面导致感情冷却而分手,相见不过一张车票的事;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视书信,也许写信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书信了吗?当然不。游子因为有了电话,不再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有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诗句;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丽诗句,这难道是一种好现象吗?或许,现在的科技时代并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时代,我们依旧需要书信,让人们创作出更多的诗句,让世界不变成一个没有诗人的世界。 再者,当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人的信息也变的随意,感情不增反减。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在写信时,会比平时发短信更认真地写,生怕出了差错,这时,信上的字能表现出写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实、浓厚。龙应台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够更快地认识对方,更深刻地了解对方,更贴切的感受彼此的爱。所以,信不只是单单的一张纸,它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足够的力量连结相隔万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两代的人的心灵。 望所有人,能够执笔,认真诚挚,书一封信,不论给谁 。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5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肯定是“不!”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