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以科学课程教育为核心,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营造科技教育特色氛围
小学科学论文之以科学课程教育为核心,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营造科技教育特色氛围 萧山区义桥二小 吴百平内容摘要:几年来,我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获得了较好资源基础。作为科学课和科学教师,如何在科学课程教学这块主阵地上,整合校本教育实践,建立科技兴趣小组和参加科技大赛活动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投入,为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营造氛围。科学教师就是具体的实施者,科学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升科学素养的“根据地”。科学课程教育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主力军。关键词: 课程教学 核心 校本教育 综合实践 科技特色科技教育活动摒弃了传统的教育倾向,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展,张扬个性。科技教育活动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吸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和实践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各种投入性的学习方式,体验自己在学习过程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心理与情感得到满足和享受,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从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校内外相结合的科技教育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科技活动小主人” 。其基本特征是:家校、社区结合,整合校内外科技活动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确立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并获得心理与情感的成功体验,反作用于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从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一、运用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油菜开花了》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校园大搜索》教材排序在隆冬的课文,则选择在凉爽的金秋十月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校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花草,小虫蚱蜢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校园生物的认识。 1.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首先从课堂入手。因为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而又自然地渗透科技知识,使学科知识更精确、更丰富、更生动;使科技知识更具生命力、更无处不在。2.兴趣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班级内把好动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建在一起成立了折纸小组、小发明小组等,还分组出科技报,进行评比,通过一系列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能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习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3.课程教学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绿源社团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考察家乡水源水质保护情况,定期开展培训,记录数据,编写简报,以扩大影响,引起大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4. 构建多平台的信息资源。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要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筛选、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通过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这种教学结构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才能引导学生自主获取处理信息,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上《碘酒、米饭与淀粉》一课,其中有制作一份神秘的书信活动,意外发现有的纸上本身含有淀粉,使制作的信件失灵。这一细交给学生科技兴趣组作为课外自行研究任务,通过亲自参观造纸现场,询问懂行的人,查阅有关书籍和上网搜索,不但搞清楚白纸上淀粉的来历,还知道了许多造纸的过程。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对收集和处理信息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小组成员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并写出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小论文《一封神秘的信件》、《有一幅错误的图片引起的讨论》等,对学生很大的鼓舞。见《萧山小学科学网》)二、依靠资源特色开发校本教育实践建校以来,我们一直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加以重点扶持,科技教育从点到面,从普及到提高,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科技教育的素材,总结科技教育经验,积极思考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下的良性发展,力图让科技教育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平台,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自我张扬的舞台,把传统的科技教育打造成有我校特色,以活动为主体,兼容课内科技教育与课外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中,我们以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定制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具体体现为:(一)围绕一本教材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简单来说,它被定义为由学校负责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其学习者的课程。因此,教材必须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同时一切活动的开展又必须围绕教材来实施和创生。课程开发中,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种植、环保、气象、农业、制作五个部分,每部分根据科技素养的内涵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予以体现。同时,六个年级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在课程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一年级为兴趣培养阶段,以看、听、说的方式加入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二年级仍以观察、了解为主,但活动目标和要求要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三年级以气象观测、记录为主,辅以一定时间的周边气候和物候调查、参观活动;四年级以尝试性养殖种植和农业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动物饲养、农作物栽培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小课题研究;五、六年级以科技活动为主阵地,以科技制作和创造发明为重点,以参加科技大赛为主要目标,并开展以“绿源” 社团为主阵地的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各年级既相互并列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二)强调两个主体面向全体,一学生为主体。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激发他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培养他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学生不仅是教材最终的接受者,更应该视其为教材编制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基地建设,为校园道路征集命名、设计草坪敬告标语等,使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定位为从属的位置,支持和帮助活动的起始和深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构建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获取,而不是单纯的施加。在课外的调查中,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事先未知的困难,从开始调查的兴致勃勃到实地调查中体会苦、累,从采访他人时的由羞涩到落落大方的态度变迁,以及最后成果报告完结时的欢呼雀跃,无不是学生珍贵的个人体验。坚持以课堂探究为主体。传统课堂教育的授受式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实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通过动手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折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在我校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研究案例:对植物进行发芽试验;模拟生态环境制作“金鱼缸群落” ;天气的记录;家乡河水质检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带学生到取水口取样本水,通过感官检测与试剂检测、仪器检测,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也许这个过程的结果还很幼稚的,但正如陈耀老师所说,要宽容学生的探究。(三)通过三个途径1、学科教育与教学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科学教材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再创生的过程。因此要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价值,必须将其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串联,在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活动设置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这一方式渗透于科技教育全部内容之中,重新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灵活的课程资源。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校内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校内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充分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对学校劳动基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原来部分菜地和边角杂地开辟成植物园(绿源),成为《科学》课的露天课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一片完整的叶;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开花了!结果了!果实和种子;植物的一生;植物怎样生存;植物的根和茎;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和植物;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种植桑树、花生、玉米、向日葵、小葱、红豆、绿豆、油菜、青菜、凤仙花、四季豆、豌豆、韭菜、萝卜、番薯、蚕豆、马玲薯、牵牛花。根据(寻访小动物;蜗牛;蜗牛和蝗虫;蚂蚁;我的观察研究;迎接蚕宝宝的诞生;可爱的蚕宝宝;蚕宝宝变了新摸样;蚕的生命周期;动物的卵;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成立学校养殖小组,饲养兔子、小乌龟、蚂蚁、鲫鱼、鸡等。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定期开放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装置与设备、实物、模型、标本、教具等。争取领导支持,不断添置一些必要器具,设置专门工作室、陈列室等,增添科技图书资料,提高科技图书资源和利用率。充分利用英特网资源,与信息课关联,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筛选有用信息。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与资源,积极开发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校本课程。 2、课外活动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来体现,同时也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及活动空间的拓展上。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定期对水资源检测组学员进行操作上的培训,已完成新旧更替。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如:无线电测向,电子,海模、航模、车模、建模、头奥等兴趣小组,发挥我校科技特色优势,利用水资源检测实验室,开展家乡水资源检测、垃圾污染调查等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研究性的小课题课题库,供学生自主探究,并写出科学小论文。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如开展世界无烟日、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开展活动,向社区宣传延伸。3、家庭与社区环境教育对孩子言传身教最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是我们课程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开展科技教育需要家长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支持,我们的家长学校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跟家长探讨科学素养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汇总多给孩子输送科学的思想,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我们学校的科技制作和各项科技创新比赛中,几年里不断取得好成绩,2007年科技比赛综合分排名小学组全区第一。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联,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天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家长学校,传递小学科学课程信息,提高家长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为自己的子女挑好书,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所喜爱的阅读章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指导下上英特网搜索资料,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扩大认知面。鼓励和促使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在家里进行的科学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辅导工作。组织学生在“绿源” 内开展花卉、苗木等种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除虫等自觉管理行动,亲历凤仙花的生根、发芽、出苗、长叶、拔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写观察记录、小论文等。在种植管理中,观察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学生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发现。 参考资料:《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从课堂到课外——小学课堂教育的必经之路》——陈耀《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常山县白石小学 付日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