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用预学沃土培育终身学习之树
语文论文之用预学沃土培育终身学习之树 用预学沃土培育终身学习之树 温岭市城南中学 李云芬 【摘要】“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就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主张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学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前预学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就能减轻学习的负担,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反之,如果预学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而实践证明,课前预学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学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前预学 终身学习 课前预学是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在一定目标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程,而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重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课前预学内容广阔,既有阅读性内容、积累性内容、还有生活性内容。学生通过预学,可以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明确课文重难点,架起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从而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作准备。良好的预学习惯的养成,就可以化被动、机械、封闭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发现、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预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都具有长远价值。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更加凸显预学的重要性。 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布置预学作业只是停留在口头说说,预学的目标不明确,预学的方法不讲究, 使得预学形同虚设,不能提高教学效益,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能力。而部分学生则将预学视作“软任务”,缺少兴趣,很不重视,良好的语文预学习惯没有养成;部分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仅限于自学生字新词,不讲究预学方法。这种预学停留在表面,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学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只是被动地学习 ,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预学。那么,如何预学,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呢? 一、明确目标 在预谋中成就理想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标。预学课文,要预学什么内容,一定要明确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预学就像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如果预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再盲目,而是成了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活动,那么,预学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教师依纲扣本,精心设计预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层次性、启发性、开放性,然后明确给全体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就会依照本课既定目标进行预学,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设计这样的课前预学目标: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潺潺( ) 咩咩( ) 泥泞( ) 孪生( )踉踉跄跄( )( ) 哞哞( ) 痒酥酥(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嬉戏: ⑵潺潺: ⑶孪生: ⑷痒酥酥: ⑸踉踉跄跄: (6)旷野: 3、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 4、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_______→“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_________ 5、“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对于课文你有哪些思考或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学生明确目标后,就会在预学目标的引领下自学课文,研读课文,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架起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做学习的主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预学课文知道从何处入手,朝哪个方向去学,并且学得最好。同时也会明白,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在以后的学习中甚至人生道路中,就会事先做好预谋,明确目标,再通过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到达成功的彼岸,成就理想。 二、善思有疑 在探究中培养思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贵善思”,学生明确预学目标后,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很快地进入到实现目标的活动中,这时,教师就要激励学生认真细致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举一反三地思考,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在思考中释疑。在学生主动思考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思考的积极性就会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也会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贵有疑”,“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课前预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思考、比较、整合,会获得不同层次的认识,不同层次的领悟,也会衍生出不同层次的疑惑。对于疑惑,他们可能会曲径通幽,可能会豁然开朗,也可能会迷雾重重。疑惑没有解决,他们就会带着这些疑惑进一步探究,个人能力无法解决这个疑惑,就会懂得和别人一起合作探究。一个角度行不通,就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究。在探究中他们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例如预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疑惑,到底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是揭示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学生有了疑惑,就会去探究,寻找最佳答案。让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探究,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进行独立思索,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培养了这些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在未知领域里,就会善于思考、大胆设疑,凭借自己的发现进行学习,多方探究,解决疑问。 而学生在预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都在无形中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敏锐地去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这种做法会大大激发学生敢于设疑,勇于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在探究中培养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讲究方法 在圈画中学会学习 拿破仑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有部分学生把老师发下来的导学案写得满满的,但课文中却一片空白,什么笔记都不做,等过了几天,导学案一丢,就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了,这个词怎么解释了,这种预学习惯非常不好,这种预学方法也不对,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预学中就应该讲究方法,勤做预学笔记,在圈画中学会自主学习。虽然是初中生了,但圈、查、画、做批注仍然是预学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①圈 预学课文时,要求学生先给文章标上序号,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生字、生词,不理解的成语、句子,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②查 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义,并将注音和解释写在这个字、词的上面,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和多义字,一定要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体会。 ③画 画出课文中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段和妙言警句并作相应的赏析,做到重点突出。 ④做批注 反复阅读课文后,肯定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文章内容做批注,可以是眉批、旁批,也可以是夹批、尾批。 而预学课文时在哪些地方应该圈、查、画、做批注呢?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这样做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给人一条鱼只是一条鱼,吃了这条没下条,但是教给了人打渔的方法就大不一样了,吃了这条可以打下一条。指导学生掌握了圈、查、画、做批注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捕鱼方法,才是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课前预学的主人,更好地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方式多样 在生活中提升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前预学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在学校里通过阅读教材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关注生活、社会调查等方式学习语文。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互联网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引入课前预学中。例如在教学古诗词单元时,就会提前给学生布置预学任务,让他们双休日在家里查找这一单元里所有作者的信息。作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其时代背景会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作者,会方便于了解他作品传达的信息,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辛弃疾,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他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了解了他的信息后,学生再去读他的《破阵子》就容易得多,一个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通过这样的预学,提升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是个大舞台,每天上演着精彩的故事。它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关键是学生是否去观察并思考。如果学生能主动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链接生活,点击语文,用生活丰富语文学习,定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这些资料,便于课堂上讨论交流,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就如在教学《枣儿》一文时,学到了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思念儿子,一个思念父亲,那么就趁机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老人和男孩,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几乎全班学生都能侃侃而谈,而且说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正是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说得这么好。而这些内容都是对课文的拓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人文气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这样的预学,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当今世界发展迅速,新词汇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关注生活,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却自有一方天地。农村的孩子生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所以放暑假了,让学生去做一次社会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了解家乡人们的生活习性等,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语文”,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使语文在社会中得到拓展、延伸。通过这样的预学,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发现、思考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有效的预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具备良好的预学习惯,形成较高的预学能力,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致力于学生良好预学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石柠: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世界图书公司[M],2010年4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