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如何上好数学实验活动课
数学论文之如何上好数学实验活动课 安徽省合肥市园上园小学喻岗分校 刘广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目标: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数学课上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验中引发数学思考,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次区里举行教学能手课堂大赛,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比赛,当时抽到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这就是一节数学实验活动课,本节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抛正方体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次数,并在收集数据中发现:当物体的数量相等时,它们出现的可能性就是相等的。比赛后我进行了反思,现结合这节课梳理如下。 一、小组安排与分工是前提 这节活动课最重要的结论要从实验操作中得出,因此安排好活动小组进行试验至关重要。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那个班的学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我心里面只知道数着学生数,盘算着该分几个组,每个组几个人等。与其纠结着人数,不如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这样起码能发现思维较活跃的学生,那么在安排小组合作时,就可以做到每个小组里有一两个活跃分子。这是因为活动小组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安排,是课堂上实验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确定好几个组之后,再对小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选好小组长,请小组长督促本组成员顺利开展活动,如选好摸球的学生,安排好报数的学生,其他学生则认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等。通过这样的安排与分工,才能给课堂上实验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但是这些很重要的准备工作都被我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二、操作学具的准备是学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4年的5月28日,我在合肥师范附小听了一节数学课,那位来自肥东的葛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实际问题中的难点,原因是这类问题素材虽然是取决于实际生活,但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学生能很快地认识到这种现象,但是却很难掌握这种规律,更别说运用这种规律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了。葛老师在处理这个难点时,就是让学生反复在直尺上间隔一定距离摆小棒。我当时看到学生们都能轻松地将小棒粘在直尺上,并高高举起,就很诧异:为什么小棒会粘住直尺,不会掉下来?虽然没弄清楚,但是觉得这个学具设计得很好,因为学生们在通过这样简单易行的操作之后,就很容易地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小棒数量与间隔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规律一掌握,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由此可见,准备好学具也是一门学问。 教数学一定要教思维,学数学也一定要学思维。数学实验活动课,因其实验操作的特点,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数学课。所以,让学生们在试验过程中发展数学兴趣,在实验结果中深化数学思维,是我们探究数学实验活动课的强劲动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