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小学数学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小学数学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数学计划总结之小学数学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  1、试题来源 ‎  1~5年级的试卷由市教研室提供,6年级试卷由外校引进。‎ ‎  2、试卷得分情况:‎ ‎  一年级得分率:95.2%;二年级得分率88.5%;三年级得分率94.4%;四年级得分率86.5%;五年级得分率89.6%;六年级得分率78.7%。‎ ‎  3、试卷特点 ‎  本次测试从六张试卷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  (1)适合新课标理念,难易程度适中,内容全面,注重能力培养,体现了知识综合,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 ‎  (2)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  (3)题目注重对学生双向思维的考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  (4)注意了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  二、主要成绩:‎ ‎  1、基础知识掌握好。从1—6年的题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较高。从学生的计算题得分率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提高;从学生的填空题得分率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也较强。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扎实的。‎ ‎  2、创新思维能力强。可以看出“灵活开放,注重创新”是本次命题的原则之一。因此,在各年级的试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灵活、开放的题目。如五年级第三大题的前2题,比较2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关系。这一题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考查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总的来说五年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得分率达80%,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  3、解决问题的方法活。从各年级的试题来看,都有一些学生在解答同题时用的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六年级应用题第三题,求原来有多少吨煤?‎ ‎  4、学习习惯良好。从试卷整体来看,90%以上学生字迹清晰、书写规范。说明大多数的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好,学习态度认真仔细。可以说,这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证。但是并不能排除个别班级学生,书写潦草、卷面混乱的现象。‎ ‎  三、存在问题:‎ ‎  1、学生的思维受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如三年级的“小明的一天”,“动动手”;六年级填空中的最后一题求圆的面积等。‎ ‎  2、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这类题的得分率不够高。失分多的有一年级的“找规律”,二年级有关钟表的一题。‎ ‎  3、教师要加大教学反思。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  4、有的年级在不同班级中差距较大(在5分之外)‎ ‎  四、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  1、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别是要让学生感悟、体验,不断完善,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  2、改进课堂教学。新课引入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们要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  3、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缩小同年级之间的差距。‎ ‎  4、练习设计多样化。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部分,练习的开放性应体现在多样化上。‎ ‎  (1)是条件的开放。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具体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  (2)是结论开放。给出条件,没有给出结论,或结论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结论。‎ ‎  (3)是解答方法开放。在练习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或从不同角度分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和独创性。‎ ‎  (4)是问题情境开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计一定的的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5)是时空的开放。有些练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亲自去观察、实践、搜集材料、统计数据、归纳整理,最终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  5、做好部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差补缺工作。同时通过加强同年级间的教研活动,以缩短班级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如:学习水平、方式、思维等确实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数学的理解、审题、思维灵活性深刻性、估算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正视差异,充分发挥差异资源的优势,是我们今后长期应重视与研究的重大问题。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