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朗读,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语文论文之朗读,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 教无定法,朗读为本。朗读之所以为本:一是符合汉语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遵循了母语规律;二是符合阅读教学内在规律:感受——领悟——升华;三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读写能力的提高,记忆思维的发展均起着独特的作用;四是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五是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积累的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原有一段距离——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作了桥梁。”英国文学家肖伯纳也曾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例如‘是’可以有五十种说法,‘不是’也有五十种说法,可是写法只有一种” 。这说明朗读作为语言的桥梁,把作家的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为什麽它能达到如此地步呢? 因为好的教学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教学朗读,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教学朗读,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 可见,好的朗读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的过程,而且能赋予语文课堂教学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鲜活起来。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先,我们得追根溯源。 一、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根源 目前,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 有的学生学了近十来年的语文,还读不来书、念不通报。就是读自己写的东西,也别别扭扭、结结巴巴。很多学生音调不准、音色不佳,语不成句、言不成章,句读不分、感情生板。有的念书,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方言音。很多同学平时说话,声粗如鼓响钟鸣;课堂读书,却音细如蝇嗡蚊营。朗读能力的低下,让人心焦。 究其根源:一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朗读 “ 重视不够,训练太少。”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分析,轻吟诵”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或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有些老师宁肯自己多作业讲解,或者宁愿叫学生多做几个题目,却舍不得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一节课40多分钟,教师讲得密不透风,学生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时间不够充分,目的性不够明确,指导不得法,朗读面狭窄,只求形式,不求效率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发展。 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 二、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认识问题的解决 试想一下,作为教师,假如我们对朗读教学的意义认识就不很足,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的认识很充分呢?进而推想,假如我们对朗读不感兴趣,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感兴趣呢?假如我们在朗读方面不肯多下功夫,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多下功夫呢?假如我们朗读课文经常加字、漏字,感情单调,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不加字漏字、感情丰富呢?假如我们教学生朗读时对音色的佳妙、语音的标准从不追求,不给予具体深入地指导,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音色优美、语音准确呢?假如我们朗读课文、表述问题时是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方言音的,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不南腔北调呢?假如我们的朗读水平不太高,怎么指望自己的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呢?认识问题不解决,不设法先让同学们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有个起码的认识,不首先激发起同学们的热望与兴趣,要把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以至会话水平提高,那只能是空谈。 “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有信心、勇气、毅力与持之以恒、刻苦治学的精神。认识问题解决了,培养兴趣才有可能,进而克服诸如音准、音色、感情等方面出现的困难,才有厚实的基础。第二、注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关于兴趣,笔者赞赏下面这种说法:“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来源于欣赏。”也就是说,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是产生兴趣爱好的根本。要培养学生对朗读浓厚的兴趣爱好,就应该有榜样可学、可欣赏。然后再通过朗读摹仿并进行摹仿朗读优劣的对比,帮助学生在欣赏中去提升。 有一点应注意,在开初进行朗读训练时,很多同学会因羞怯声音还不可能洪亮、明朗,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过程的。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急躁。要知道课堂上同学们由不开口——开口——小声朗读—— 大声朗读,最后达到表情朗读这一目的,没有耐心,不花心血是做不到的。在朗读中,好的要总结,要表扬;差的要分析,要帮助鼓励。常有这种情况,当朗读者在语音语调上出了差错时,其他同学会哄笑,此时,教师一定要沉住气,须知“幼苗”是经不住风雨无情吹打的。笔者此时的要求是:凡在课堂上用普通话朗读(当然,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更好),声音大,就充分肯定。这对同学鼓舞很大,它能促进同学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经过实践,本人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1.多形式的比较朗读。 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对比、学生与老师对比、师生与行家对比、普通话与方言对比的朗读教学。 记得著名朗诵艺术家孙敬修、夏青、林茹、金锋等人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朗诵就曾在笔者所任课班级产生过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有的同学欣赏后,立即就把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教材翻开来学着艺术家们的语调小声吟诵、揣摩,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教学超出了预期的目的。 这当中,对朗读教材及示范朗读的具体深入地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做细做好。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字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济南的冬天》中一句“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在理解“影儿”一词时,我让学生把“影儿”换成“照片”、“影子”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影儿”要用弱音和气音读,读出爱怜和赞美之情。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 借助图像、插图朗读。 通过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或下载的图像,适时配合朗读。这样,一边朗读,一边欣赏,在朗读的过程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初一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光未然的《黄河颂》,我将《黄河大合唱》八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罢,黄河》等光盘和网上有关《黄河颂》内容的音像,做成课件来创设情境,渲染朗读的气氛,学生先欣赏图像,老师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验“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边。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进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一道向着祖国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小学课文《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分析课文: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 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自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朗读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语调的配置语音的变化、情感的表达,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课堂上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它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应加以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单一。一般来说,常用的朗读形式有: 1、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应该是教师能明确让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学生个别朗读:学生个别读的作用在课堂中是检验和展示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而更重要的是个别朗读为全体学生认知文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3、学生齐声朗读:在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的主要作用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锻炼,同时它还是加深全体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等等。 合理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它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甚至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第三、注意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朗读能力的高低标志着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浅,标志着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如果我们老师对朗读的知识积蓄不多,会非全会,懂非全懂,朦朦胧胧。那么,指导学生朗读肯定既陌生又困窘,即使偶尔进行朗读指导也是跃跃欲试、趑趄缩头,不敢涉足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又谈何“亲其师信其道。” 于永正老师也强调了教师课堂范读的重要性。他指出:教师的范读胜过一切多媒体的朗读。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去学习、掌握朗读的要领与技巧。如:语音变化处理、儿化韵的表现、各类装饰音的朗读;朗读停顿,速度、力度以及读音高低的确定,重读或轻读,各种语调的表现,各种情感或情绪的表达;乃至说明文、记叙文、散文和寓言、童话、故事、诗歌等篇章朗读的方法、要领及原理等。 在此基础上,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去,让教师的朗读成为一种美的展现,教师朗读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以之提高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激情。 三、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必须把握的几个要点。 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界。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被广泛采用。 尽管人们都说“教无定法”,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1. 朗读要张扬个性。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八年级课文《苏洲园林》,她其中的一段朗读指导至今让人回味。当她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巨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后,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更可以模仿导游介绍景点时的方式朗读,还可以……这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了个体感受淋漓尽致的张扬。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 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 朗读要引导、点悟。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有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① “‘嗨,慢着’,我软弱的哀求道,‘我没法’——”②“‘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它孩子也跟着都哈哈大笑起来。”当一个学生读完上面两段文字后,老师说:刚才那位同学读①时声音读得不够小,读“嗨,慢着” 和“‘我没法’——”时,要用气音,让喉门全部张开,气流自然冲出;②时声音却又不够大。她在说到“小” 的时候却是气流细小,声音轻幽;说到“大”的时候用气实足,声音远放。就这么一句,学生一下就领悟到了怎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和引导虽然是“点水蜻蜓款款飞”,但风趣幽默、富有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是在这么一“点”后而泛起波澜,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朗读要提出一定的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小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能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文章主题,这是朗读的底线。中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4. 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就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这一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相融,包括玩味词语的质感。读中穿插体验、讨论,通过阅读、理解和朗读感悟,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并落实语感积淀,得到情感提升。 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这一步是一种创造性的外显表现。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的、不会过时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了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会使语文课上得轻松愉快,营造出良好的课堂艺术氛围! 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鲜活”且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