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为精品而磨练,因课改而精彩----<火车开了>教学设计演变及启示
音乐论文之为精品而磨练,因课改而精彩----<火车开了>教学设计演变及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以《火车开了》一课为例,试图通过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的演变,来阐述音乐课堂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变革历程,从而引发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五个“走向”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要有一个好的载体;从“建构”走向“解构”——音乐教学呼唤更高层次的开放。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教师 学习方式 磨课 好的课是“磨”出来的,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需要教师用情去浇灌文本,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因此笔者以为,“炼课”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经的之路。正如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一书的绪论中写道:“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因为当教师全面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的主体、教学目的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的确,一堂成功的课,要经受反复地打磨,不断地反思,方能通透出金属般的质地。在这不尽地磨练中,执教者的课堂由微澜的“死水”渐渐地转化为活泼而流淌不歇“清泉”,与学生从“等距离平行”,渐渐地“相交”,直至“重合”,教学观也由以前的片面、模糊,逐渐走向整体、清晰。所以,一次次磨课就是一次次反思,一次次磨课就是一次次成长。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也有幸体验了一把,三次上了《火车开了》。从1997年以来,我对该课进行了多次教学尝试。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我对该课的教学设计也作了不断更新,这些截然不同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人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和思考。现选择三则教学设计作简要的梳理与阐述,以求教于大方。 一、教材分析 《火车开了》是一首轻快的儿童歌曲,大调式的歌曲,一段体,它由四个乐句组成,全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歌曲一开始就采用了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 声响的象声词,第二句又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第三乐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好像火车在迅疾地飞驰,也表现了火车司机开动火车的自豪感;最后一乐句是大调式主三和弦的分解进行。歌曲展现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生活情趣,乐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歌曲的节奏鲜明,当中X-,X,X这三种基本节奏,适合做开火车的游戏,又是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编的。通过这些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小幼稚,注意力容易焕散、松懈或转移,但是他们敢说,敢做,想像力丰富,爱唱、爱跳、爱玩,表现欲望十分强烈。 一旦他们对一件事情发生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三、教学设计的演变及意图说明。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先后于1997年、2001年、2004年对这一课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1997年参加萧山区第三届中小学生音乐优质课的评比。) 教学内容:1、《高高兴兴上北京》的节奏游戏; 2、学唱歌曲《火车开了》和律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节奏练习,感受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时值。 2、学唱歌曲《火车开了》要求学生用欢快、活泼的的情绪演唱,并学做律动。 3、根据游戏曲《高高兴兴上北京》中的节奏进行练习。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火车开了》;节奏游戏《高高兴兴上北京》。 教学难点: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基本训练 1、 发声练习 2、 节奏练习 1) 学生聆听火车开动的录音,并模仿。 2) 出示节奏 XX XX | XX XX | XX X | X —||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火车 开 了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三、新歌教学 1、欣赏歌曲录音。 2、教师教读歌词。 3、教师出示歌谱,教唱旋律。 4、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5、教师根据学生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气息、音色、咬字等)。 6、引导学生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每种打击乐均由教师示范演奏方法,学生模仿。然后逐步跟着音乐敲打,最后教师弹琴,部分学生用打击乐演奏,其他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做律动。 a) 响板: × O ︱ × O ︱ × O ︱ × O ‖ b) 铃鼓: × — ︱ × — ︱ × — ︱ × — ‖ c) 双响筒: ×× ×× ︱ ×× ×× ︱ ×× ×× ︱ ×× ×× ‖ 四、节奏游戏 1、从歌曲导入:“我们把火车开到那里去?” 2、聆听《高高兴兴上北京》 3、根据录音进行模拟声音和拍手的节奏练习。 X —:用右手拉汽笛状,口唱“呜” X X:边拍手边模拟“咔嚓”声 XX XX:同上 4、游戏:两位学生面对面拉起手,随音乐节奏一前一后做车轮滚动。 五、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2、师生再见。开火车出教室 设计理念与特点: 1997年,我们的小学音乐提得较多的是:要在音乐课上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音乐课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性;音乐课要遵循“从扶到放”的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灵活,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与音乐课本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欣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忽视教材的人文因素,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设计二(2001年校公开课) 教学内容: 1、聆听《高高兴兴上北京》进行节奏游戏 2、学习歌曲《火车开了》和歌词创编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让学生按节奏动作感受。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的演唱曲。 3、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节奏,并能整齐地读出三声部节奏。 4、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歌曲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歌词创编 教学难点:整齐地读出三声部节奏 1、司机大盖帽 2、节奏图片、 3、三角铁、双响筒、碰铃、报纸等自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师:,小朋友们仔细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火车录音) 生:(回答) 师: 呜—是火车的什么声音?咔嚓、轰隆是什么声音? 生:(回答并出示挂图)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火车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小朋友也用你们的小嘴巴模仿出了火车的声音,我们用身边的东西来模仿一下。我要看看谁想的最与众不同!这儿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果你需要,还可以上来拿,你们也可以为这些声音加上一些小小的动作。这三种声音你们三个小组可以任选一种进行表演,来讨论一下: 呜—:报纸卷成喇叭状、手拉汽笛的动作; 轰隆:跺脚、拍凳子,单手握拳曲肘收至腰部; 咔嚓:跺脚、拍凳子、揉搓报纸、双手握在胸前打转。 生:(分组自由讨论创造) 师:好,我们刚才模仿了火车的三种声音,现在我们按照这些声音出现的先后顺序和节奏来读一读。 生:(读节奏) 二、节奏游戏《高高兴兴上北京》 师:我们的小司机开着自己的火车,你最想去哪儿?今天只能去一个地方,那你们举手投票看看想去哪个地方的小司机最多,我们就去哪儿。 生:(回答) 师:那好请小朋友们把凳子围成一个圆圈,像坐火车一样。列车马上就要开了,请大家做好上车的准备。(座位摆圆圈) 师:好!开车!,说一说你在听音乐时想到了什么?好象看到了什么? 师:一路上小朋友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请展开你们那想象的翅膀再听一遍。在这一遍中,我们的火车爬了山、下了坡、还钻了山洞可有趣了! 复听 师:小朋友都 知道火车上有司机,有乘客,那你们说一说,乘客们在火车上都会干什么? 生:(回答) 师:那我们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地组合一下,四个人一组,编一编,作为乘客的你会做些什么,呆会请你们上来表演一下,给你们2分钟时间准备。 生:(准备)老师随意抽查。 集体表演 三、学唱歌曲 师:(戴着火 车司机的帽子):你们看老师现在象做什么职业的?谁想来当一当?给你戴戴,请你说一说戴上这顶帽子有什么感受?(3~5名同学)我们就带上这种自豪、神气、开心的情绪来开一开火车。(听录音) 生:(听音乐,边听边自由做动作)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欢快活泼,老师今天有个想法,想让小朋友自己来学这首歌,谁先会唱,我们就请他当小老师,哪怕只教一句也行。唱得好,表演得好的小朋友,老师会奖励他一辆小火车。 生:(互教) 师:(点评)《火车开了》这首歌我们的小朋友唱得可真好听呀,那我们的小司机能不能根据这首歌的节奏换上不同的歌词呢?谁来编?每个小朋友只要能编出一句就很棒了! 生:(创编歌词) 师:小朋友们编的歌词真好啊!我们来试一试唱唱我们自己编的词。 五、音乐律动 师:唱着自己编的歌把小火车开起来。 六、课堂小节 设计理念与特点: 在主动参与、主动探求中获得主动发展。1999年——2000年,音乐教学中提到最多的是“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在音乐中主动参与、主动探求、主动构建、主动发展”等先进的理念。尊重学生,凸现主体,成了一堂课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就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通过围绕节奏进行了欣赏、创作、表现、歌唱、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音乐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敢于大胆表现自己,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上述设计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上做足了文章,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减弱,整个课堂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和谐,效果较好。但学生的创造和表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的引导和作用没得到很好发挥。还有就是时间上,第一个环节时间过长,使后面节奏紧张,歌曲的演唱不太扎实。各个环节的总结和衔接语言欠缺,不够完美。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信息量也不够丰富。 设计三(2004年校新课程实施展示课) 教学目标: 1、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火车开了》,做到咬字、吐字清楚,并能按歌曲节奏边做律动和表演。 2、通过练习,加强对X-,X,X 三种音符时值的感受认识,并学会在音乐活动中加以运用。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进行创编和表演,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并和在活动与他人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火车开了》;音乐游戏《开火车》。 教学难点:创编节奏、音乐律动。 教学教具:节奏卡片 红绿旗 多媒体教学平台 钢琴 奖贴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把教室布置成活动空间较大,椅子成六组的摆放,教室中央摆放好节奏卡片。接着,播放模仿火车汽笛声音的音乐,请学生进入教室,并在教室中央站好队。这时采用情境引路,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教室的时候听的是跟什么有关的音乐啊?” 接着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身份:“音乐火车站站长”,并向大家发出邀请,登上小火车。 二、 节奏练习 1、模仿火车的各种声音 师:让我们去火车站买火车票,售票员阿姨笑咪咪地给了我们这样几张车票(出示节奏卡片),你能读懂这几张车票吗?(请学生念念拍拍) X — | X — | 呜 呜 X X | X X | 轰 隆 轰 隆 XX XX| XX XX|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2、用动作表演声音 师:那么谁能为这些声音配上合适的动作呢?(学生讨论并用动作表演) 师:刚才我们是依次模仿火车的这三种声音,那能不能让它们一起来唱歌呢?(进行三声部练习,先两个两个声部,再进行三声部。) 3、指导学生模仿火车离站和进站的情景。 师:看清了车票,这下我们该上车了。学生全部登上小火车后,继续一情境引导:“小乘客们,你们看,这里停着两辆小火车,你们听一听,是哪一辆火车在开动了?”X - | X - | X X | X X | XX XX | XX XX | 呜 呜 轰 隆 轰 隆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XX XX | XX XX | X X | X X | X - | X - |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轰 隆 轰 隆 呜 呜 4、演一演火车从车站出发慢慢开远和从远处开来到站的情景呢?(强调声音强弱有变化,速度变化?) 三、学习歌曲 1、师:你们真是一群水平了不起的小导演和小演员。让我们一起把火车开到杭州去吧。列车广播站送了一首歌给我们,听一听。 2、教师边律动边范唱,以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3、请学生跟着琴唱一唱 4、引导学生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唱游游戏 1、师:想把火车开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火车有好多车厢连在一起,怎么把它连起来?怎么开,我们一起来商量一下。(讨论开火车的方法) 2、师:说得真好,我们的火车又要开了,这一次要开到北京去 想想这一路上会看到些什么?(交流会看到花、草、树木、山洞等。) 3、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扮演花、草、树木、山洞,并招聘学生为火车司机,几个学生为乘客,教师是站长指挥按节奏开火车。 4、 游戏:音乐中,两列小火车在教室里自由行驶,音乐停下时到站请旅客上车,音乐开始后继续旅行,直到所有的乘客都上车。开着小火车出教室 设计理念与特点: 在探究与实践中放飞自由的心灵。这份教学设计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尽力按照新课标理念进行设计。目标的阐述体现“三个维度”,过程的展开追求“动态生成”,学习的方式创导“自主、合作、探究”。首先,创设去旅游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大胆尝试采用“搬小凳子坐在孩子们中间谈话”、“参与到学生的游戏活动中去”等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合作者、参与者、伙伴上,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其次,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把模仿火车声音的三声部节奏训练贯穿于教学设计中,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让每个孩子都在模仿中感受到多声部节奏的和谐,师生共同体验、享受了音乐美。另外,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到了“以关爱每一个孩子为基点” ,教学过程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了孩子个性的张扬,全部教学的游戏活动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唱好歌曲,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有了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因此说,设计较准确地把握了《音乐课程标准》,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 四、教学设计演变引发的思考。 《火车开了》一课的不同教学设计,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效果,也给我深刻的启示: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呈现方式又取决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学的理念是否先进。 1、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五个“走向” 课堂主角:从教师走向学生。纵观这三份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逐渐放下主宰者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着转变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在“设计一”中教师的角色仅仅是教学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判者,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一层一层的铺垫,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事先设计、规定的学习任务,在“设计二”中,教师的角色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有过分拥有自主权,老师让学生牵着走的情景下展开学习;在“设计三”中,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以“亲善大使” 的推选活动为中心,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得到体现。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走向过程方法指导。音乐新课标非常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传统音乐教学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对于过程与方法基本上不太关注。而“设计三”就非常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每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本设计告诉我们:只有把各个教学内容关系的动态分析和程序展开,才有助于把握训练的实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教学结构:由线状走向板块。从三则教学设计不难看出,“设计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流程是“线状”的,教学活动一成不变。这样的设计虽然有起系统性、条理性、流畅性等特点,但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设计二、三”则基本上属于“板快式”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教师通过对音乐课堂的大块切割,留出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这样的“板块式”结构往往也是最高效的。 教学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教学往往太多封闭在学校、教材、老师这些学习资源上。事实上,音乐学习内容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来,教师可以成为学习内容的重组者和创造者,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从而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中学习音乐。从“设计一”到“设计三”是从教材到生活的转变过程。当我们把一切都当成学习资源,那学习音乐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设计三”与前两者设计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媒体的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淘汰陈旧的教学设备,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被动应付,应以开放的心态坦然面对,积极适应,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激发学生更主动、轻松、自由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要有一个好的载体。 音乐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实践体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情境教学是把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将儿童带入一种思想境界,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在探究的乐趣中激起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参与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在“设计三” 我从设置坐火车去旅游这个情境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并且进行了许多即兴的创作,淡化了原先音乐课的条块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浑然一体。学生在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自然给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而音乐兴趣则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当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妙的音乐。为了使学生具有兴趣这份“食欲”,我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以听火车的声音为切入口,进而邀请学生一起坐火车去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渗透各个环节的安排,如把节奏卡片的出示设置为买车票等。因此,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新课程中都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 3、从“建构”走向“解构”——音乐教学呼唤更高层次的开放 建构主义指导下音乐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经历过程、获得学习的结果。但学生的学习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受教师设计严格限制。因此有人提出小学音乐教学要从“建构”走向“解构”。解开各种束缚,拓展教学的开放度。“设计三”中的有些做法和这一观点不谋而合。首先,解开了教师的束缚。由原先的主角变成了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其次,解开了教材的束缚。对教材做到“凭借教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第三,解开了程序的束缚。教师只设计基本的教学程序(而且是预设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实际情况而改变),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提出新程序。创造是课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阐释的。在 “设计三”中,我把不同要求的创造融于情境之中,在每一个站头设置不同的创作要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创造中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感受因创作成功而带来的喜悦。 实践新课标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就是自主成长型的教师。光靠别人帮助自己的教师总是比较被动的,也势必难以成为实践新课标的称职教师。而“顾镜自怜”式的“磨课”方法正是教师自主提高业务水平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静心观看,使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来客观冷静地剖析自己的成败得失。这种磨课无须顾及别人的评价,既有利于保护自尊心,又可以真实地看到别人眼中的自我。这种触动或许是所有磨课中最震撼人心的,其效果也许各种磨课中最好的。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磨”课,有付出就有回报:熟悉着学生的熟悉,快乐着学生 快乐,挑战着学生的挑战,梦想着学生的梦想┅┅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5年4月 3、《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