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

语文论文之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 ‎ ‎  有的人形象地把一篇好的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要充实、丰富,开头结尾也很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对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当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或久坐显得精力困乏;或是情绪被深奥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这就要求结尾比开头和主体更吸引人。但是我们(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结尾的教学,认为一堂课上下来,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进度紧迫,就草草收场,损害了整个过程的效果。其实人们应该重视结尾的设计,对于这一环节的精心安排,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  一、结尾的要求。‎ ‎  (一)、目标明确 教师讲授完新知识以后,余下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什么呢?教师要交待清楚。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所以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哪几句话、弄清哪几个问题、叙述哪件事情等。由于目标简单、明确,容易统一学生学习步调;分量要适当,学生成功有望,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尾声中再掀起一个思维小高潮,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二)、方法灵活多样 ‎ 按照中学生注意力品质的分析,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可保持在30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四、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如果教师不采取恰当的方法,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段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承担一定负荷,就要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课堂发问、一分钟课堂小测验等。这些做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快速运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思考、整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有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总结语言要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画龙点晴。在一个短暂时间内,用尽量少的语言概括出讲解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掌握要点。对所听课堂知识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  (四)、巧设悬念、再激新疑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的过程。为了立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堂尾声处可紧扣主体设计,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力求做到收中寓展,隐线纤纤。为学习后继课程埋下伏笔。所设悬念应“悬”而可“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  (五)、扣住题意、妙语生辉 一堂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 ‎。讲究结尾用语,可根据课程主题、特点或用具有鼓动性、号召性强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促人深思,让学生课后回味。‎ ‎  二、常见的结尾方法 ‎  (一)、总结归纳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上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上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既有系统性,又不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完整。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  (二)、发散思考法 指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如:讲授《阿Q正传》时,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结尾进可启发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课文中另外的人物。假洋鬼子或赵秀才的性格特点,再如:《孔乙己》一文结束时,教师可向学生留一问题:孔乙己究竟是怎样死的?《项链》一文结束时,可留下一个问题: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样?这些发散性很强的题目,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波浪,促使他们根据课文作出种种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  (三)、承上启下法 ‎ 指在结尾时,使现有的教学内容与上一个教学内容和下一个教学法内容发生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激发起努力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的欲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的四篇文章:《荔枝蜜》、《小麻雀》、《海滨仲夏夜》、《桃花源记》虽是同属记叙文。但是它们的写法不同,文章结构的线索也不相同。这一组文章共同构成了记叙文的一些主要的写法。在单篇教学的结尾,都可以采用承上启下法,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课文,为上好下一课打下基础。‎ ‎  (四)、留有余地法 指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忙于下结论,让学生下去再讨论。如: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问题;莫泊桑在《项链》中反映出来的世界观的局限性问题;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反映出来的宿舍论问题等等。都不一定在课堂上由教师讲透,实际上有些问题也不可能讲授,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 ‎  总之,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留下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消化、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