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追求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论文之追求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 什么是智慧语文?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智慧语文,就是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母语学习为畏途。那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我认为开放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就是涌动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是真正还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智慧的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彰显智慧呢? 一、智慧的语文课堂要声情并茂,精读细品。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费慰老师的《乡愁》一课,借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带大家进入一个特定的空间---一个满是乡愁的环境;结束时还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但揭开了谜底:此乡愁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师生理解了的、共同的乡愁。课中,教师用师生之间、课堂上这头与那头的实际距离,来反衬《乡愁》中的这头和那头之间不轻松的距离,用内心地感受测量出乡愁那不一般的、遥远的思念。继而从这头和那头读到里头和外头的沉重:如果说这头与那头是生离,那么,里头与外头就是死别了。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浓的化不开的乡愁中了。一首看似浅浅的乡愁,却让40分钟的课堂愁意萦绕,愁深似海。这不得不惊叹于老师的文本解读,惊叹于老师的感悟引领。 王菘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也做到了深挖教材、把握文本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用他的语言、他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学生在读书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王老师这堂课是教师文本细读功力的集中体现。从“慈母情深”的“深”切入,把语文浓缩成一道填空题。从而引申出“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成为学生探索研读课文的主问题。学生在自渎中找出不少令我鼻子一酸的句子。于是,一个“慢镜头”(神态描写),一个“快镜头”(动作描写),一个广角镜头(环境描写),一个“特写镜头”(母亲塞钱),淋漓尽致的以最具典型性的细节,使主线既清晰而又不失丰满。 学语品文则是这堂课的另一特色。在这堂课里,有两个板块花时最长。一块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找令我鼻子一酸的句子”,这是“读”;另一块是“拿出你的笔,写下我的内心独白”在独白中母亲这个词不得少于3次,这是写。一读一写,是对语文精读细品的依归,一读一写是对智慧课堂的追寻。 王老师的语文课就如慈母情深一样是一篇完美的叙事散文,形散神聚,一唱三叹,韵味无穷,整节课都让学生享受在诗意的课堂中。 二、智慧的语文课堂要主线突出,学会放弃。 好多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课胜人一筹,花费心思,精心设计,面面俱到,把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学习时间都占用了,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收效甚微。甚至现在的好多语文课,学生一次都不动笔了。不动笔,学生什么时候学写字,什么时候学写作,这些都应在课堂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弃意味着另一种收获。理智与必要的放弃不是无为与失败,而是一种成熟,一种量力而行的智慧。让人听后感觉杂乱而无实效。语文智慧课堂,应善于取舍,明晰目标,强化整合,少一些花哨的环节和眼花缭乱的课件,多一些扎扎实实的读书、写字、写作指导,少一些不必要的讲解与讨论,多一点学生的自觉感悟、积累和运用等等,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这次支玉恒老师执教的《最珍贵的东西》一课,就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简单的、纯粹的、真实的语文课堂。一堂课上,主要就是在读,学生读为主。老师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点拨,随着支老师富有魅力的指导,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理解了很多重点难点。根本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这堂课真正地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文课堂。一堂课上,支老师以他艺术家的风范满怀激情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读书求知的兴趣,这对“积累语言”和“ 促进学生的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智慧的语文课堂要引进课外资源,超越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 引进课外资源实际上就是一小搞的拓展性阅读。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课前拓展,打好基础。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与主人公——霍金有相同命运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还为学生树立学习霍金这样的杰出人物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费老师讲的《乡愁》,课中她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链接资料,这些材料缩短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垫高了学生理解的起点;同时她也为学生提供了助读材料,延伸了学生的学习路程,还为学生打开了作者的一个世界,引导学生去追寻作者别的作品。 (3)课后拓展,增加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四、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有学生的质疑。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 一个好的提问要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善问”而不多问,应时刻鼓励学生多问,学生通过熟读精思也确实提出很多稀奇古怪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注意用激励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智慧的语文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学会等待。 支老师的课,总是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他先让学生开诚布公地说出读文前自己对“最珍贵的东西”的理解;读文后,他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珍贵东西”的新体会、新认识;当学生不能说出课文中涉及的所有内容时,支老师又让学生再读课文,逐段体会从那些文字中读懂什么;他让学生自己画出“最有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学习写作方法;就连所有的板书,也都是学生自己书写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领和参与。支老师的课对新课程的这一教学理念,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课堂就是学堂,学生是主人,老师只是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对于老师来讲,是最有效果,是最有智慧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讲,是最有收获,最能增长智慧的语文课堂。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激活他们的语言和倾诉需求,一定能使语文课堂变成师生共同享受的快乐课堂。 有自主学习,各抒己见的自由和空间,孩子们会快乐; 体验角色,让学生享受“代人物言说”, 孩子们会快乐; 设置错误,让学生平等的帮老师纠错,他们会快乐; 设置质疑,让学生解决疑难,他们会快乐; 在品味与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去创造,他们会快乐; 掌握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带来的乐趣,他们会快乐…… 会学了,学会了,快乐了,师生也就充满智慧了!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算好。 另外,老师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每个人都会的。课堂中,有好多老师不会等待。因此,一堂堂课竟是那般的“行云流水”,对于教师的很多提问,孩子们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百密而无一疏。这样的问题就毫无价值。对于孩子们真正的难点、重点,教师总是用诗意的、艺术的无懈可击的语言,“交”给孩子,代替孩子思考问题。而对于孩子们“不入流” 的回答,性急的老师或打断,或阻止,或移花接木取而代之。对于公开课教学,老师更不愿意让孩子们动动笔,写写字,因为孩子们动笔不动嘴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等待。在老师眼里,等待就是冷场,等待就是浪费,等待无异于失败。对孩子而言,灿烂智慧的火花定是绽放在教师的等待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等待,用四两拨千金的等待,用平静的心态等待,更用实实在在的时间等待,那么,我们的学生定会静下来,沉进去,想开去,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如此的学习,才会真正刻到学生们的骨子里,铭在学生们的心坎上。如此的学习,才会真正点燃孩子们生命的活力。 在本次活动里,有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后进生朗读,有老师让学生课前听写,有的老师让学生板书,更多老师让学生在课上动笔,边读边画,边读边写体会,或仿写或练笔等,这些都需要等待。 总之,课堂既是一个传承和扩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师,智慧课堂造就智慧学生。我们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来经营课堂,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是充满智慧的理想殿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