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论文之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本剧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深受小学师生喜爱的戏剧形式,便于操作,意义重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在课本剧的编演实践中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让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  一、直观形象的演示——加深记忆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文,它讲的是一位教育家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很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被小女孩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动了。“逃生”试验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个道理,我分别抽了三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试验,三位学生有序地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全都拉了出来;如果胡乱拥挤,一个也拉不出来。当演示结束时,学生恍然大悟,从演示中深受启示。班上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胡乱拥挤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  又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此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的分析。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初步阅读了解了课文后,我就请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 ‎  二、朗读表演——体会情景美在表演之前,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课文中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学生在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表演,这是成功的前提。在阅读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性表演是实现文本由文字向形象转化的必然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和语言培养和熏陶最有效的方法。‎ ‎  《可爱的草塘》一课,语言优美,用饱含深情的朗读式的表演去诠释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学习到课文对话部分时,我和一个同学分别扮演“姐夫——我”和“小丽”,我俩富有情趣的对话,让同学们纷纷举手找我搭档。当学习到草塘景色和丰富物产时,我又让孩子们任选自己的最喜欢片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性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简单传神的动作,一篇优美抒情的文章恰如其分地用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出来。‎ ‎  经我翻阅,发现适合进行朗读性表演的还有《第一场雪》《观潮》等课文,通过阅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用表演的形式去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同时提升,一举多得。‎ ‎  三、创造表演——培养创新能力课文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要求“小演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对剧本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悟能力等等。而课文并不是剧本,要变成剧本就得先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在大脑里“演”出图像,这才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做到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创造性表演”,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或集体的创作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展示个体的潜能,充分享受创造的快乐,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地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三只白鹤》中,结尾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课文讲完后,我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鹤找到鱼以后,会对其它两只白鹤说什么?第一、二只白鹤又会怎么想?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重点片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  教学《赠汪伦》时我就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在反复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李白和汪伦在岸上辞别时会说哪些话?写出这些对话,并加上动作和神态演一演。学生立刻兴致高涨地投入了创作活动。他们编得合理,演得动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演一演,胜千言”,不需要教师再作斟词酌句的讲解、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想、写、编、演的过程中把对课文的感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  四、自述表演——激发学习兴趣一般来说,说明文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一种文章体裁,让小学生学起来还是不如一般记叙文来得轻松有趣,也不及散文性文章有韵味;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说明性文章却较多。如《鹿和狼的故事》《鲸》《蛇与庄稼》《蟋蟀的住宅》《新型玻璃》 ……说明文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它们集知识性、科学性一体,现实性强。要想把这样的文章上生动,让学生乐于参与,同时还要围绕知识点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还得要下一番功夫。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述表演形式,把学生化身为主体。‎ ‎  《鲸》一文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性文章,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另外,课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鲸的自述》为题,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去写,去表演。听到表演孩子们马上有了兴趣。也许因为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活动,大家很拘谨,语言缺乏吸引力,表演效果很不理想。‎ ‎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马上以《地球之最——蓝鲸》为题即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我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传神的表情把蓝鲸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大家使劲地为我鼓掌。在我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了。他们再次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经过五分钟的准备,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于是鲸的庞大、活动、习性、生殖等特点,跃然眼前。经过这样的学习、表演,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中说明方法,“演者”与“观众”都牢牢地记住了鲸的特点。一节课后,我班竟产生了几个耀眼的“小明星”呢。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 ‎  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小演员们的表演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报以热烈的掌声时,他们信心倍增,开心的小酒窝上写满了“放飞童心,彰显童真,激扬童趣”,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让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