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论文之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 计 【摘 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 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 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 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 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 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 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处理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 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 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 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 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 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 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 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 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 题:   一、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 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 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 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 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 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 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 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 目标顺利完成。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 上,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在因 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进一 步为学生的独立设计、创作奠定基础。   二、 “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 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 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 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 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高中的程序设计课,根据教材采用 VB(Visual Basic)进 行教学。VB 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 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 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 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多窗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 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ATM 取款机的前台操作:一个主窗体显示 六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客户选择某国语言;然后装入另一个窗体,提示 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多窗体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 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两个窗体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 刻会想到,怎样实现密码的自动核对,涉及到条件语句和分支程序的应 用,我给出条件语句的格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学 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用“过程调用”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这个 “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奋点,可以 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任务”选择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浏览 VB5 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 ATM 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 VB 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 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 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 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 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然而,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 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 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 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 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因此,在每个 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介绍在因特网上站点设计、制作、发布的一般过程, 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同时还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 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 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 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 2—3 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 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 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 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照猫画虎”。仅仅 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 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举一反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 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 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 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提高创新”。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试 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试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 秀的表现,普通班也由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层次。   例如,我在教材基础上补充了一个 VB 作图“任务”:使用随 机函数,使得图形的颜色、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任务有趣并给 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留下了较多的发挥、创作空间。在理科试验 班的 VB 自创任务设计中,不少学生使用了这个函数。有的学生把这个 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呈现活 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 有的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 编制猜数的小游戏;还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 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 “任务”,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 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 “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设计好的 驱动“任务”,教师破费心思,而学生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作品,则 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