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小学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论文之小学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奇刺激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活动课尤其要注意避免单纯理论的枯燥讲解,这就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感悟中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 信息技术论文之小学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追求新奇刺激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活动课尤其要注意避免单纯理论的枯燥讲解,这就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感悟中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 这种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从各种感官上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刺激,呈现现实生活常见心理案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加入,尤其是对于教学实施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来说,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有相关研究大多是通过定性研究来论证其有效性,本研究尝试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进行。 一 研究方法与程序 1.研究对象 选择农村某小学四、六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包括四年级学生90名,其中男生56人,女生34人;六年级学生82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32人,四年级实验班(四一班)和对照班(四二班)分别为44人和46人,六年级实验班(六一班)和对照班(六一班)分别为40人和42人。 2.研究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翻译并修订出版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量表共100道题。适用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测查。它由一个效度量表与八个内容分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构成。八个内容量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授课内容为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编写,经河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海燕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和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河南大学出版社和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和六年级《信息技术》。 3.实施教师 由李老师、秦老师两位教师分别负责对四、六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他们均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4.实验设计 采用2×2被试间设计。因素A为信息技术干预方案,包括两个水平:A1表示有信息技术干预,A2表示无信息技术干预(常规教学),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因素B为性别,包括两个水平:B1为男生,B2为女生。 5.干扰因素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教师无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排除前测分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课题采用2(组别)× 2(性别)的双因素单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 (2)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公开实验班和对照班。 (3)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 6.研究程序 6.1前测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本研究中两个平行班级学生进行前测。 6.2干预程序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编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件和教案,筛选有关图片、音频和视频。在本学期分别有教师对四、六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不同的授课方式,即有信息技术干预和无信息技术干预(常规教学)。 6.3后测 一个学期后,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和《心理健康教育期末测试试卷》对本研究中四、六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学生进行后测。 7.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单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 二 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前测分数 为了保证干预训练前两个平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线相当,分别对两个平行班级的前测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干预训练前四年级和六年级两个平行班级问卷测试结果(n=172) 因子 四一班 四二班 t 六一班 六二班 t (n=44) (n=46) (n=40) (n=42) 学习焦虑 5.956 5.948 1.036 5.899 5.901 -1.310 对人焦虑 4.897 4.862 1.246 4.854 4.873 -1.214 孤独倾向 3.879 3.913 -1.567 3.826 3.876 -1.641 自责倾向 5.149 5.645 -1.036 5.689 5.673 1.647 过敏倾向 4.956 5.017 -1.819 5.367 5.689 -1.513 身体症状 4.645 4.519 1.715 4.899 4.872 1.461 恐怖倾向 4.897 4.937 -1.078 4.904 4.928 -1.249 冲动倾向 5.978 5.972 1.006 5.167 5.367 -1.437 总量表 40.386 39.187 1.541 42.056 43.178 -1.834 由表1可以看出,四、六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问卷各因子和总量表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四年级实验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班,六年级实验班在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得分高于对照班,说明干预训练前两个平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基线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了排除性别因素和前测分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本研究采用2(组别)× 2(性别)的双因素单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来考察干预训练对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2.干预训练在四、六年级心理健康水平的的影响 以组别和性别为自变量,分别以问卷8个因子和总量表后测分数为因变量,并以相应的前测分数为协变量,进行双因素单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考察干预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干预训练在四年级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协方差分析(F值) 学习 对人 孤独 自责 过敏 身体 恐怖 冲动 总 焦虑 焦虑 倾向 倾向 倾向 症状 倾向 倾向 量表 组别 14.046*** 13.647*** 6.652* 3.453 8.497** 2.347 2.841 8.792** 8.975** 性别 4.651 4.378 3.578 3.412 2.341 3.217 2.841 3.265 3.486 组别×性别 0.437 2.328 1.084 0.392 0.352 3.214 2.817 2.541 3.157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表示p <0.001,下同。 由表2所示,干预训练在孤独倾向因子上组别主效应显著(p<0.05),说明干预训练可以降低实验班学生孤独的心理水平;干预训练分别在过敏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上组别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说明干预训练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实验班学生过敏和冲动的心理水平;干预训练分别在学习焦虑因子和对人焦虑因子上组别主效应异常显著(p<0.001),说明干预训练可以大大降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焦虑和对人方面的焦虑心理;干预训练在总量表上组别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说明干预训练可以较好的提升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水平,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四年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训练在性别、组别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干预训练对男女生、组别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效果不明显。 表3 干预训练在六年级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协方差分析(F值) 学习 对人 孤独 自责 过敏 身体 恐怖 冲动 总 焦虑 焦虑 倾向 倾向 倾向 症状 倾向 倾向 量表 组别 15.457*** 16.354** 8.821** 3.013 8.574** 3.076 2.917 16.124*** 8.476** 性别 4.245 4.147 3.674 3.574 2.520 3.047 3.016 4.128 4.287 组别×性别 1.854 2.086 1.541 0.372 0.214 3.560 3.057 3.416 3.189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表示p <0.001,下同。 由表3所示,干预训练分别在对人焦虑因子、孤独倾向因子和过敏倾向因子组别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说明干预训练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实验班学生对人焦虑、孤独和过敏的心理水平;干预训练分别在学习焦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上组别主效应异常显著(p<0.001),说明干预训练可以大大降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上焦虑心理,提升实验班学生冲动情绪的能力;干预训练在总量表上组别主效应极其显著(p<0.01),说明干预训练可以较好的提升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水平,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六年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训练在性别、组别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干预训练对男女生、组别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效果不明显。 3.干预训练对四、六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 干预训练结束后,在同一时间分别对四、六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期末测试试卷》。为了保证阅卷的公平性,减少教师的预期效应,两个年级的试卷均打乱班级和座号次序,由其他学校同课教师批改。结果显示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六年级学生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四年级平均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92和80,四年级平均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为,90和83,说明干预训练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信息技术教育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讨论 研究数据表明,干预训练对四、六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以及总量表上效果明显,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两个年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已有研究结论一致[1-4]。干预训练在性别、组别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干预训练对男女生、组别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效果不明显。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如下具体信息。两位任课教师反馈通过这次教学,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更深入了很多,进一步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前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自己讲课感觉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些遥远,孩子们听课兴趣也不很大,加入了信息技术之后,呈现了大量的心理趣味图片、心理小视频、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案例当中,不仅拉近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而且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孩子们感受、体验、扮演、领悟、觉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然后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加以解决。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这些孩子平时都很少说话、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表现出很孤僻、敏感、情绪易失控以及学习困难等症状。老师们平时也多次找他们谈心谈话,但感觉孩子们总会排斥老师,不愿意和老师们讲述自己的心里话,老师们也不能更好地帮助都这些孩子,而在这次心理训练中,孩子们受到了感染,情绪有了合理的宣泄渠道,也学会了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有个孩子在课堂终于鼓足勇气表达了自己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压抑情绪,通过课后心理老师的辅导和家长父母的多次沟通,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和同学们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了。通过对几个家长的走访,获知孩子们最近心理变化较大,变得越来越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了,开始尝试理解父母的艰辛,情绪教以前稳定了好多。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确实很感觉到,这门课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希望学校能继续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有一个四年级孩子对老师说,我最喜欢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的那些趣味心理图片,一开始我们看不出来怎么回事,老师讲解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它包含了好多很我们生活紧密的道理与知识,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情绪晴雨表》课程中,我感觉我的收获是最大的,以后在生活中会试图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也学会了监控自己的情绪,发现这样做了之后自己的情绪反而好多了,太奇妙了。有一个六年级孩子对老师说,一直以来我一直很自卑,不自信,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开了我,我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好多时候我都会想,是因为我不好妈妈才会离开我的,在学习了《感受自信》《宝贵的生命》《悦纳自己》课程中,老师正好选择了我来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这对我帮助真的很大,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消极心理,消极思维模式,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心理学大师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真的很有用。《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两课更加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欠缺,通过学习我现在已经开始尝试放开心扉很自信地和其他同学交往,我相信我会成功的。六年级的学生小V说,我和其他人最大的收获不一样,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感觉到自己的嫉妒心理,即便是最好的朋友,自己都会嫉妒加怨恨,学习了《远离嫉妒》《合理妥协是一种智慧》两课后,我明白了嫉妒的根源、危害以及改变嫉妒心理的方法,现在感觉很好朋友的关系更亲密了,真的很高兴。 考试结果说明干预训练,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信息技术教育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进一步访谈,大多数学生认为因为自己喜欢学习这门课,所以课堂理解就会深刻,也愿意主动记忆一些理论知识,平时发现一个现象,我们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尝试去理解、解决和反思,老师讲的理论就不会那么枯燥与无聊,用得多了就不用死记硬背了,考试试题大多是我们现实生活问题,考试时感觉就像自己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一样,所以就感觉有很多要写的想法和内容。评卷老师在明白干预训练研究目的之后,认为自己在无记名阅卷过程中也有一种感受:有的学生思路很清晰,能抓住最核心的重点去分析,答题内容全面,分析很到位,解决方案很有道理,答题中引用的好多心理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答题中的运用不得不让我会多得几分。两位任课教师对卷面分析之后发现,那些考察理论的试题得分在两组平行班级的份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得分最大的差异在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上,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论理解很深刻,有一定的高度,因为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在互动游戏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可以说,对他们来说,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 本课题是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探讨的一次尝试,通过这次尝试会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课程有效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莉华。浅谈信息技术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J].学周刊,2016,(9),104. [2]李刚,李峥艳。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学周刊,2016,(32),59. [3]王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48-149. [4]张迎慧。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40-4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