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引探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论文之“引探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 摘要 ] : 笔者就如何运用引探教学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尝试,初步建立了以“引学、导探、导评”为步骤的操作模式,同时对引探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 关键词 ] : 引探教学法、化学教学、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定势的学习模式,就要探索一种以过程教学为重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引探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何谓“引探教学法”? 引探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指导探究方法,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探究式学习。 引探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实施引探教学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以一个前导者的身份把学生引领上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发展的轨道。 (一)实施模式引探教学法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情趣、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功,为学生的自学自探、自得自悟、自评自纠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这一目标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引学 ---- 导探 ---- 导评”这一“引探”教学的基本实施模式。该模式可细化为以下三个阶段: (二)实施步骤 1 、引学。“引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着力于“引”学生着力于“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吸引学生注意听,而是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进入问题情境,通过“学”确定探究的主题和内容,并做出有一定理论根据的假设。 引学要注重教学内容,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设置成有趣、有用、有情境的问题。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实验情境之中,让问题在学生心里激起层层波浪,引起情感共鸣,促使他们用自己原有的方式进行分析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猜测和假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变化规律的生产生活情境;借助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测、质疑、探究变化实质的实验情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视听交融的思维情境;利用开放型题例来引导学生研究的问题情境。适宜的情境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独立地阅读教材 , 并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初步做到能概述复述教材内容,提出疑点或问题,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间互相质疑解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2 、导探。“导探”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究策略的引导。如: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等。 导探是引学后的深入。学生在“引学”阶段通过质疑、释疑,确定了探究的问题之后,教师不能控制学生只是冥思苦想,孤立封闭进行,而要从探究的角度、探究的方法、探究的主体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探究互动活动中进行探究。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由实验验证到微观分析论证的角度去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先分析作出初步的假设,然后再从宏观上利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既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也可以分组进行探究(各组利用不同的反应进行研究)。 探究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观手段和重要工具。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经过想像、分析、归纳、推理、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上网、合作交流等方法去探求知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探究问题。 如: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推测出“钢铁生锈是钢铁制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假设后,让学生研读课本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课本中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 导探要注重过程引导。过程引导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步骤的引导,在实际操作中我是按: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设计方案 ---- 验证假设 ---- 提出见解 ---- 交流讨论这一基本探究程序对学生进行示范性引导的。 教学示例:质量守恒定律 [ 教师演示 ] 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放入洁净的小刀片,过一会后取出,小刀片一下子变成了红色铜刀(学生满脸好奇)(设置情境) [ 教师发问 ] 可见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有无规律呢?(提出问题) [ 学生推测 ] ( 1 )相等( 2 )增加( 3 )减少(做出假设) [ 教师发问 ] 如何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 [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并结合课本中白磷燃烧后质量的测定为例,边演示边讲解设计实验的原则 ] (设计方案) [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几个不同的反应进行质量测定,并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 (验证假设) [ 学生汇报探究过程、表述结论 ] (略)(提出见解、表述结论) [ 教师发问 ] 同学们经过几个实验的探索得出上述结论,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遵守呢?你们能否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论证结论的正确性? [ 学生讨论交流、获得共识 ] (详细过程略) [ 教师小结 ]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自探索不仅“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而且还知道了验证假设仅用实验的方法有时证据是不充足的,再结合理论论证才是科学的。 [ 教师 ] 另外我们还从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投影 ]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 ---- 做出假设 ---- 设计方案 ---- 验证假设 ---- 提出见解 ---- 交流讨论。 “导探”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如有的需在课前准备、有的需在课后提升,有的需在课堂进行、有的需在实验室进行,有的要走入社会等。 3 、导评。导评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争鸣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评价论证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探究结果的正确性。而教师评价的重点应放到激励学生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上。 这一阶段包括学生(或小组)汇报探究的方案、过程、现象结论和师生交流讨论两个方面。 教学示例(片段) 如:实验探究由生石灰、纯碱、食盐组成的混合物的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学生推测:滤液中可能有氯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或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方案、过程、结论简述如下: 序号 探究过程 现象 结论 1 ①取样+稀盐酸 ②取样+硝酸银溶液 ③取样+酚酞 产生气体 沉淀 红色 有碳酸钠无氢氧化钙 有氯化钠 有氢氧化钠 2 取样+硝酸银+稀硝酸 ②取样+稀盐酸 ③取样+氯化钡(过量)+酚酞 白色沉淀 气体 沉淀、溶液变红 有氯化钠 有碳酸钠 有氢氧化钠 3 取样+氯化钡(过量)+酚酞 取样+硝酸银+稀硝酸 沉淀、溶液变红 白色沉淀 有碳酸钠、氢氧化钠 无氢氧化钙 有氯化钠 师生交流讨论:对上述汇报情况进行评价 [ 教师发问 ] 第一种方案合理吗? [ 学生回答 ] 加入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由于碳酸钠已存在、它是显碱性的,酚酞变红不能说明氢氧化钠的存在,要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必须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 [ 教师发问 ] 第二种回答有疑问吗? [ 学生回答 ] 取样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证明有氯化钠;再取样加入稀盐酸,有气泡,证明有碳酸钠,从而证明氢氧化钙的不存在;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除去碳酸钠,再滴加酚酞变红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方案正确。 [ 教师追问 ] 第三种方法有问题吗?与第二种方法相比较哪一种更简便? [ 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回答 ] 第三种方法更简便,它省去了加稀盐酸这一步,因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既能证明碳酸钠的存在,氢氧化钙的不存在,同时能除去碳酸钠。 [ 教师小结点评 ] 在上面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动脑、动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继续发扬,通过刚才的活动可知,在设计物质检验的方案时要注意:方案合理、操作简便、防止干扰、现象明显。 三、实施引探教学法的意义 引探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探结合,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学习方式实现了探究性。引探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知识的获得过程化,通过问题 ---- 假设 ---- 设计 ---- 验证 ---- 结论这一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习得了探究方法,从中获得了多种体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引学 ---- 导探 ---- 导评过程就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一种互动合作的学习形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