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材料 大智慧——巧用身边材料,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材料 大智慧——巧用身边材料,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小学生科学知识薄弱,资源短缺,科学老师们深感科学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老师们一直在探寻有关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和路子。针对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因此作为科学课,教学重在“动手做”。这是科学课教材的灵魂。科学活动开展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小学科学活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关键是巧用身边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关键词:材料 教学效率 科学探究活动随着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科学课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城镇的科学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老师现在已经学会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得出结论,然而,对于农村许多科学教师来说,他们都觉得科学这门课程很难教,有时觉得很迷惘,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我教科学已有六年,也深有同感。去年,我校刚刚联合办学,我也担任了一个班的科学,全班共有39人,我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喜欢上科学课的同学不到一半,究其原因,同学则认为上科学比较沉闷,太多数教师是照本宣科…… 是啊,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师资薄弱等等问题,造成了我们的科学课无法得以很好地开展,老师们常用“填鸦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试问这样的课堂有谁会喜欢呢? 回想自己的教学,真得感觉有点像熬尽了灯油-----烧心。但通过几年的探索,我觉得提高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善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也说过:“科学知识不是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科学教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东莞已经是教育强市,很多村办的学校也合并了,教学资源大大丰富了,就拿我校来说,科学探究室的设备十分齐全,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是我发现有些教师却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去教学,这是多么可惜。要知道身边的材料,却蕴藏着大智慧,巧用身边材料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下面我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电与磁》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一、巧用身边材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基于这点,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应该巧用身边的材料,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驱动学生动手在实验中探究,并最终形成知识。纵观我们的科学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靠学生动手实践获取,而这些活动趣味性高,实用性强,活动内容紧密配合教材正文,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小实验原理简单,学生易操作、易观察、易理解,要求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就拿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电与磁》一课来说,这个单元总共有13个小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只是一些电池、电线、灯泡之类的身边材料。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善用身边的材料,驱动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需要。 二、巧用身边材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1、巧用身边材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 会走的回形针。我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设下悬念“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利用这些身边材料的演示,大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等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再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整节课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下探究科学知识,真正体现了新科标的精神。2、巧用身边材料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科学课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这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是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的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基于这点,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发掘一些身边材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活动探究学习,不要单纯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机械传授。我们在实验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的讨论等。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在利用这些身边材料进行实验时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是他们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如在学习《电路的研究》“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这个环节时,我安排了一个这样的活动,我找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向全体同学,我给他一条表面用塑胶包得很密的铜线,再给他一粒电池和一个小电珠,让他把小电珠弄亮,结果,他怎么做也弄不亮小电珠。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同学原因,我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主动去寻找原因,然后问其它同学:“谁能出点子帮一帮这位同学把小电珠弄亮?”结果,很多同学建议把铜线两端的胶皮去掉,我叫刚才做实验的同学按照同学们的建议做一做,小电珠亮起来了,这位同学变得很兴奋,课堂巧妙地运用这些身边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会做”的习惯,其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也真正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3、巧用身边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增强学习信心 由于农村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比较狭窄,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对某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似懂非懂,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么让学生自己看书,要么就一味地单方面的传授相关内容,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将学生那充满兴趣、充满奇思妙想的头脑当作课堂内容的存储器,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怎么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通过身边材料去做实验就是一个好办法,可能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小实验贴近生活,人人可做,可以降低一些学习难度,解开学习中的一些难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推理性学习题目,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 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这一个环节,这部分是属于探究性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弄懂。如果直接让老师去解说,学生必然会感觉索然无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给各小组同学多节电池,以及数捆的电线圈,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原因,我只是从旁指导、提醒,这时我发现有些同学通过把多节电池串联起来的方法或把线圈绕成多层重叠的方法来增强磁性,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总结增强磁性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绕线圈时,不论绕成单层的或是多层重叠的,都要注意使绕线始终保持同一方向,否则产生的磁性就互相抵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深奥、抽象的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感,真是一举两得。4、巧用身边材料能够让学生体验参与之乐一直以来,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农村很多教师都习惯了直接传授知识,忽略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不愿发言,不愿动脑去发现问题,而科学这门课程就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们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不要总是让学生充当一个听众,这对于中下生来说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平时中下生由于成绩不好,课堂上总会受到了“冷落”,而科学课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由学生动手实践,并独立操作的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势必会遇到一些操作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的过程又是一个温习课本知识的过程,并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例如学习《电路的研究》“让灯亮起来” 这个环节时,我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电池、导线、灯泡等身边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动手连接电路,使电灯泡发光,这时同学们变得很兴奋,课堂气氛刹时也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也就调动了起来。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些同学除了学会连接一个灯泡外,还学会了连接两个灯泡。从同学们喜悦的脸上,我看出了他们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可见,小小的工具不但能够带给学生知识,更能增强学生参与之乐。三、巧用身边材料,做科学教学的有心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教学材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身边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探究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所需的身边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哪些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生才能从实验现象中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为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科学教师,除了认真备好教案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处处留意身边的一些材料,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做科学教学的有心人,这样,我们的科学课堂才水到渠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巧用一些身边材料,能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课堂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去改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科学教学教师用书》 河北人民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