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谈动手操作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数学论文之谈动手操作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江苏省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 张文英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 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这样的操作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并能较好地将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引导到数学学习中,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认识分数中,发给学生每人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和一个等腰梯形让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每个图形的,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动起了手,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当学生喜气扬扬的把涂的展现给大家看时,我也把下面两个折法、涂法展现给孩子们看: 这两种分法能用表示吗?由于有了刚才操作的基础,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到:第一个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第二个也不能因为它没有平均分成2份。这样学生体会到一定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同时许多学生马上能说出第二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来表示,我就顺水推舟,问:给你一张纸,你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被点燃起来。 二、 动手操作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儿童心理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这种“用手思维” 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相反,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知识来源于现实,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在教师创设的操作情境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时,每小组发三个长方体纸盒,如图: 1 2 3 (1号5厘米×3厘米×2厘米,2号7厘米×2厘米×2厘米,3号6厘米×5厘米×4厘米)和58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1号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与其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学生利用尺的帮助动手摆出了一个与①号长方体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长5厘米,沿长摆5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即一排摆5个),宽3厘米,沿宽摆3 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即可以摆这样的3排),因此一层共可摆5×3=15(个)小正方体。高2厘米,就可以摆这样的2层,所以1号长方体中包含了5×3×2=30(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也就是1号长方体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接着动手摆2号长方体。我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要求:你能不摆完整就知道它的体积吗?多数小组这样摆: 也有个别小组这样摆: 然后让学生阐述为何这样摆就能知道2号长方体的体积。最后多数小组只剩下13个小正方体了。要求学生:你能用剩下的小正方体,通过摆来想象出3号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吗?学生很快摆成下图并求出它的体积。 通过以上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学生已经体会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这时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变得水到渠成。 三、 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操作学具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并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同时也使全体同学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时,我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周长”,首先按照书本上,让学生们用线沿着树叶的外沿围一圈,然后把线放到尺上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接着让学生自己选一件物体的一个面用线围一围,然后放到尺上看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们都活动开了:有的围铅笔盒,有的围数学书,有的围三角尺,还有的同学围自己的头…… 然而在围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量出的周长放到尺上,尺太短了,怎么办?不急,孩子们可有办法呢,有的学生分两次、三次来量,有的学生把围好长度的线对折后放到尺上。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线围课桌面的周长,可线太短了,学生们在那里比划了一会儿,几乎都想出了好办法,他们争着说:只要围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因为还有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和这边是一样的。无须再由老师解释,学生们已经深刻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感悟,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操作中的注意点 1、 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方法会浪费掉好多宝贵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如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对边相等,就发给每个同学一张长方形彩纸,且在纸的中间画有虚线。老师要求学生沿虚线折一折,你能发现什么?结果学生偏偏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回答,有的说我折得比他漂亮,有的说我的到的两个图形是一样大的,就是没有人说对边相等。我想这里老师所提供的操作方法是有问题的,如果倒过来,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形,你觉得长方形的对边长度怎样?有没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这样以来学生的操作目的就非常明确,相信不会出现刚才的回答。 2、 、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适时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反思,并用语言进行表象的加工,这样多方面结合,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数学(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这一单元中有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设计花圃,要求花圃的周长是20米,学生门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花圃,我就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观察:当你设计的花圃长是8米时,宽是多少?长是7米时,宽是多少?长是6米时呢?你有什么发现吗?如果要求设计一个周长是30米的长方形花圃,它的长加宽的和一定是多少?通过学生对自己操作的思考,他们都体会到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3、 在操作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索的有机结合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地去做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中,不要急于一开始的合作操作讨论,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这样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总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加强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陈智明 《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4期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李城兵 《浅谈低年级数学课中的动手操作》 李沁宇《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第6期 《操作活动提高实效性》 王德鸿《小学数学教育》2003第7、8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