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把握科学本质 提高课堂实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把握科学本质 提高课堂实效

小学科学论文之把握科学本质 提高课堂实效 ‎ 把握科学本质   提高课堂实效慈溪市宗汉街道曙光实验小学  陆纪岳    【摘  要】: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性研究是目前科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科学课要提高课堂实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体现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把科学本质细化到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达到我们预期的“三维”目标。【关键词】:科学课堂  科学本质   提高实效  随着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和深入,科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日益活跃。然而细心品味热热闹闹的背后,却暴露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由于施教者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了目前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科学课要提高课堂实效,就要努力体现科学的本质,并把科学本质细化到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逻辑思维,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一、培养质疑精神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更是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一疑揭起千层浪,不断质疑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孩子们求知欲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如有位教师在三上《动物的共同点》一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鸡蛋是生物吗?”有学生马上提出质疑:“蛋就像鸡身上掉下来的毛,你说鸡毛是生物吗?” 也有学生说:“鸡蛋,以后也许会孵化变成小鸡,那你说鸡是不是生物呢?”“妈妈说鸡蛋半荤半素,所以鸡蛋既可以说是动物也可以说是植物,当然是生物了。”还有学生说:“我觉得鸡蛋不能算生物,是生物繁殖过程中的中间物,就好比我们砍下树木,用木头做家具,木头是生物吗?”讨论异常激烈,最后老师说:“这个嘛,分情况而定, 没有受精的鸡蛋是非生物,受精的鸡蛋在还没孵出小鸡的时候也是非生物,但孵出了小鸡就是生物。”对这个结论,虽然有些同学还不满意,但这种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值得倡导的。又如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蚂蚁》时,首先设计了一个说蚂蚁的环节,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蚂蚁群居在一个洞里,有的说蚂蚁力气大得很,能背得动比自己大许多倍的东西,还有的说蚂蚁成天找食物吃,如米饭、饼干、面包……当一位同学说蚂蚁除了用眼睛找食物外,还会用“鼻子”找食物时,立刻有学生提出质疑:蚂蚁是没有“鼻子”的,怎么会用“鼻子”找食物?蚂蚁到底有没有“鼻子”?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可当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后发现:小蚂蚁没有突出的鼻子,就连像鸡鸭那样的小鼻孔也找不到。于是,又有学生提出质疑:蚂蚁没有“鼻子”‎ ‎,那它又是用什么来闻气味的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引发。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断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得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科学素养。质疑精神的培养,可以渗透在课堂的任何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课堂,使科学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不断质疑,不断探究,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不断提高,提高课堂有效性有了扎实的前提。 二、注重探求实证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核心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要经得起实证。科学教学应该和科学的本质一样,那就是——实事求是!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获取事实证据的意识和能力,注重探求实证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核心。  探求实证容易受实验器材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学生只热衷于玩,探究毫无目的,毫无方向,等玩够了,还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就使科学探究质量大打折扣,尽管课堂上“热火朝天”‎ ‎,实证方面却一无所获,更谈不上是有效性的课堂了。探求实证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1.活用教材,改变学生思维定势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模式,况且学生手中有教材,有些实验结果一猜就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调整,切实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如在《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这一课的导入部分,一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以往的食盐溶液改成了味精溶液,再让学生猜测,全班学生都认为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肯定是浓盐水。有一个学生甚至翻着书说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教师一看这情况,就问:一定是浓盐水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你们自己的猜测呢?经过讨论,学生一致决定用火烤。结果证明这种溶液确实不是浓盐水,而是味精溶液。一个学生深有体会地说:“任何实验都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瞎猜。”科学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一个小小的改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寻找实证科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时常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论。此时,教师一定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让学生在实证中明确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如一位老师执教五下《热起来了》——“衣服能否给身体增加热量”‎ 时,同学们兴趣十足,有的说天气变冷的时候,要增添衣服,衣服当然能增加热量,否则还穿衣服干吗?有的说衣服不能生热,只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正反双方各执己见。这时,老师建议学生提出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有的小组提出准备一瓶温水,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水温,再给瓶子穿上棉衣,过一段时间再测量水温,如果水温上升了,说明衣服能生热,反之不会生热。一些同学推测水温一定能够上升,就像人穿上衣服就会暖和一样。可实验结果恰恰相反,瓶内的水温不但没升,反而下降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衣服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只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在这里,学生为验证自己结论的正确与否,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寻找最有力的证据,这正是我们科学课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科学教学,并不是想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他们了解科学,懂得科学,应用科学,而科学是严谨的,科学应该是求真的一个过程,我们的科学课真的需要实证!注重探求实证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还科学的本色,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三、强化逻辑思维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课程改革,强调为学生的思维而教,让思维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活动是形式,思维是灵魂,没有思维的探究活动,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者,完全不能体现科学的本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科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科学教学的内涵和价值。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六上《抵抗弯曲》一课时,学生经过亲身实验得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时老师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使房子更牢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横梁一直地加厚?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再度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横梁一直地加厚,既占据了空间,又浪费了材料,是不可取的。”有的说:“横梁一直加厚,使得自身重量不断加大,也许抵抗弯曲能力会降低,甚至会跨塌。”还有的说:“如果横梁一直加厚,就变成了一堵墙,不能叫横梁了。”‎ 一个小小的问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用科学概念辨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三年级《蚂蚁》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说蚂蚁、画蚂蚁,初次观察、探究观察方法,再次观察、送蚂蚁回家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经历了说蚂蚁、画蚂蚁后,发现画出来的蚂蚁与捕捉到的蚂蚁身体特点不太一样,教师便安排了对蚂蚁的观察。由于蚂蚁身体小,到处乱爬,学生难以观察,结果有的小组非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反而在手忙脚乱地捉爬来爬去的蚂蚁。第一次观察活动失败后,老师开始让学生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第一次观察,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围绕着蚂蚁小而乱爬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案:有的说在玻璃板上观察很好,有的说可以借助其他仪器,如观察盒或放大镜等,还有的说用实物投影仪最棒!老师采用了把蚂蚁放在观察盒并用实物投影仪观察,终于成功了,学生们清楚地观察到了蚂蚁的身体特点。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在失败的感悟中,迸射出强烈的思维火花,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堂是一个充满逻辑思维的课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切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彰显科学课的魅力,焕发课堂应有的活力。 四、建构科学概念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倡导“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是当今科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迈出的坚实一步。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借助探究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并掌握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只有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形成并掌握科学概念。如五上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建构“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一科学概念,然而学生往往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一块橡皮放在水里,沉;那么把它切成一半呢?二分之一大小呢?四分之一大小呢?八分之一呢?……有的说沉,有的说浮,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实验结果与有些学生推测的恰恰相反,结果都是沉。这里教师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让学生明白沉浮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同一种物体沉浮的规律,建构起“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一科学概念。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动动手,交流交流,而是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外表的特征进行分析、抽象,归纳出事物的共性及本质的东西,在头脑中建构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概念。随着对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科学老师已逐渐认识到科学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借助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发现事物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特点,获得深层理解并形成科学概念,这样的科学课才堪称真正意义的有效性。 总之,把握科学实质,提高课堂实效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同时又必须要关注的、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本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教学一定会出现更加喜人的局面,一定能为孩子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本质》                   喻伯军   《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项国新《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策略》夏敏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