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三篇
《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年活动心得体会(三) 作风,是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怎样,他的作风就会是怎样。让别人能看得见,能感受到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别人的评价。 建设,是一个动词,强调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伴随着一个党员干部生命的全过程。 作风建设,就是一个党员干部的素质建设。提高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适应作为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要求,适应党员干部基本政治觉悟的要求,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要求,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作风建设有如下特点: 持续性。作风既是长期形成的,那么作风建设就是一项经常性、持续性的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之功能够习得;也不是一个阶段、一种环境的个别要求。它不是靠通过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能够解决的。它必须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扬,可以说它是对我们党的组织和成员的一种养成教育。所以,作风建设重在坚持,贵在坚持,难在坚持。 时代性。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干部的作风建设也体现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倡导并领导了以整顿作风、党风和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将面临着更多的诱惑、考验与挑战,增加了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告诫全党要警惕党内产生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把端正党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重要任务提上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普适性。是一个人总体素质、内在素质的反应,不因环境、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有大的起伏和波动。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讲作风建设,虽然在不同时期,作风建设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一些基本要求是普遍适用的。尤其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这个群体来说,作为公民,要具备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守法、文明、遵守社会秩序等等;作为工作人员,要敬业、用心、守纪律。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基本的要求。是超越时代的特征。这方面提高了,作风就不会差。其实,很多腐败的党员干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很多被处理的普通党员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体现不了党员的先进性,其言行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公民。 这次的“作风建设年活动”,既贯彻了我们党抓干部作风建设的一贯要求,也是要着力解决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纪律、能力、效率。 一、纪律 纪律,即规矩,是行为规范,是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政党有纪律、军队有纪律、机关有纪律、企业有纪律、学校有纪律。纪律是维护良好秩序的基本保证,是组织内人人都要在遵守的规则。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的都是纪律。 对机关干部来说,遵守纪律要注重两点。一是遵守机关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二是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作为纪委书记,对纪律是不陌生的,我的工作就是维护纪律,维护纪律首先要遵守纪律。 如何遵守纪律?一是要增强守纪律意识。纪律就是约束。对一个集体来说,有纪律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统一的行动。遵守纪律贵在自觉、自律,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要抱有平和心态。很多的纪律要求,其实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本该“响鼓不用重锤敲” 的。如果心理上总是认为要求太高了、太严了,就很难去遵守。三是要注重习惯养成。遵守纪律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习惯,就不会感到守纪律很累。对一些基本的纪律要求,要主动自觉。如果抓得紧就遵守好一些,抓的松就遵守差一些,是不可能养成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的。 讲纪律,还要重视执行纪律。也就是对违反纪律的,要处理到位。“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汽车遵守的比摩托车好,摩托车遵守的比自行车、行人好。这就是由于处罚机制的不同、处罚效果的不同引起的。这一点对纪检监察工作,对机关内部管理都有启示作用。 二、能力 能力就是做事的本领。对普通公民来说,能力与作风无关,因为作为公民,作风即是基本道德的体现。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某一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承办者,能力与作风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比如说一个工作能力不强的人,即使有比较好的工作作风,工作效果也往往难以令人满意。这就没有达到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初衷。 对不同的人来说,性格特征往往决定能力的差异,对任何人来说,需要锻炼培养一些普遍适用的能力。 思考能力。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思考能力的差异。善思考的人就会有观点、有主 见;会观察,善于发现问题;遇到问题就会想对策,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为什么工作条件、工作经历相似的人,几年以后,在别人看来,能力上会有差别?首先就是因为善不善于思考、善不善于动脑,也就是工作用不用心。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到创新。 表达能力。人与人之间交往,会议交流发言,检查指导工作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这是现代社会对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就要做到口齿清楚,条理分明,表达准确,态度从容。表达能力不仅仅受性格的影响,更能放映干部对工作的用心程度、思考程度、熟悉程度、敬业程度。 写作能力。公文写作,是公务员的基本功。任何一项工作,从部署、开展,到总结、汇报,都要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文字材料是反映、展示工作成效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对党委部门来说,很多工作就是通过文字材料反映的。但文字工作也是一项吃苦的工作,没有吃苦的精神、吃苦的作风是很难提高的。 抓落实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不管决策多好、思路多清,如果不付诸实施,不执行到位,一切都会成为纸上谈兵。抓落实有三种类型:一是被动应付抓落实。上级催就抓一抓,领导问就动一动,浮于表面,蜻蜓点水,不求过得硬、只图过得去。二是按部就班抓落实。能够执行上级和领导指示,但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不会结合实际求创造。三是主动创新抓落实。吃透精神,结合实际,主动谋划,力求更好。 这四种能力,是培养能力的能力。因为对一个没有走上领导岗位的普通工作人员来说,不能要求他在现有的岗位上就具备了上一级领导岗位的领导能力。但如果他具备这四种能力,就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具备与新岗位相适应的领导能力。 三、效率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因此,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多,对个人而言,意味着节约了时间。 效率也是作风,效率的高低往往能够反映出作风的优劣。通俗地说,讲效率,就是要“出活”。 态度上想“出活”。就是重视的程度、敬业的程度、用心的程度。这“三个程度”反映的就是工作态度。我们常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意思是说,同样的事,不同的态度,结果也就不同。所以,想要把事情做好,必须先把态度端正好。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承担,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往往是因为态度的差别;同样一个人,承担几件事,每件事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这往往也是因为态度上的差别。所以,我们提倡的态度,是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也就是在良好心态的基础上,养成态度上的好习惯。 能力上会“出活”。能力和效率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是效率的基础,没有能力何谈效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能干事,干成事”。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同样一件事,能力弱的人可能花很长时间也办不了;能力一般的人可能花较长的时间能办成,但质量也许一般;能力强的人可能花较短的时间就能办好,质量也有保证。这就是能力的差异所带来的效率差别。所以能力决定效率。 机制上促“出活”。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但固定是相对稳定,固定不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讲机制,离不开创新。创新机制,是为了提高效能。《老虎屯镇机关干部百分考核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种制度,都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创新机制,提高效率的具体举措。 纪律能力效率,是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工作中综合地表现和反映出来。纪律能力效率,从党员干部承担的工作职责来说,是起码要求,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这同时也是一种高标准要求,因为要真正达到这三点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高度的自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所以,党员干部要把纪律能力效率作为提升素质的三大基础,作风建设的三大基石,事业发展的三大推力,高度重视,自觉增强,加强锻炼,刻苦磨砺,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高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