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得)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体育论文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摘 要: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就必需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体育运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育运动与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仅表现在身体上,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方面。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心理承受能力一、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今天的小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生和成长的。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 国家教委“八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8所小学,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随机选取了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结果表明,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表明:厌学、单相思、出走等现象比较集中,江苏、浙江两省1985年对l09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检出率为16.53%。‎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于1987年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 浙江省在l989年由心理卫生工作者对该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大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4年报告:1414名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1994年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经实践证明,在现在的独生子女中,他们大多人的心理表现为承受不了一点困难、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多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产生一些偏激的念头,离家出走,甚至有的拿生命开玩笑。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二、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通过体育运动可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特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外;还有助于开发其智力。从调查结果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小时候被家长带入到运动锻炼中;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老师、同学们熏陶和影响下被动的加入到体育运动锻炼之中。他们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开心,逐渐产生兴趣,慢慢的形成习惯,并具有持续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体育运动是在认识能力及智力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智力正常恰恰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过去,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运动只要运动员四肢发达,体力强健就行了。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现代运动中,智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运动者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战术思维、分析判断、随机应变、迅速反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有位篮球教练员认为,在篮球比赛中,有60%是用脑子,40%是用体力,否则不能在剧烈、复杂的比赛中跑位得当,反应及时,与同伴配合默契。 体育运动的特点除了竞争激烈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体现团队的合作和友谊,所有的体育竞赛活动,都是要与人交往,都存在着人际关系,心理不健康、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会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影响运动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有较好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得到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并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1)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能增强学生体格、使学生精力充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良好个性,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通过体育教学中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功并提高自信心,从中获得同伴和集体的认可,从而能正确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 3)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身体锻炼,让人不必牵涉更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为各种郁闷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是在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心理冲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到转移或消除,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诸如打篮球、踢足球、游泳、打乒乓球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产生效果更好。 5)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能让学生彼此之间产生对抗以及竞争,这样便于培养高昂的斗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四、如何体育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前段时间通过“C”证的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开展日常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妥善的结合好学生心理特征来展开活动。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 ‎ ‎1、对学生进行解心理健康的辅导如今的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在对于健康认识转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意识到它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2、通过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 曾经有人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学生的教师与父母的评价,研究运动技能好的儿童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的适应能力。他们发现,运动技能好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得积极,处理问题冷静、办法多,人际关系协调,容易与人合作,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则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其他研究者对幼儿、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大致相同的情况,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威信,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和尊敬。3、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学生心理的平和、积极、舒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训练中要妥善科学地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让学生锻炼成一副刚强体魄,为实现健康的心理提供了坚固可靠保障。对于某个教学案例,教师不能单一地、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做到有目的地合理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科学地安排下轻松愉快范围中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 4、充分利用我校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利用好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从中让他们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自主创新、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体育教师应积极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资源,努力开拓体育学科知识,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前提下,科学的、有目的、自觉地开展好各种体育活动,并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体育心理学》《中国学校体育》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