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小学一年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
其他论文之小学一年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 一、“教育意外”,诱发思考2007年8月28日是学前培训的第一天,老师们一早来到学校,热情地接待着每位孩子及其家长,并把每个孩子都安排在教室适当的座位上坐好。为了让孩子们尽快熟悉教室和座位,上课老师第一堂课就教他们记自己的班级、教室的位置、自己所在的小组、具体座位(第几排)、同桌(姓名、样子)。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可当第二节课铃声响过后,却发现教室里闹哄哄的,孩子们有的站在过道上,有的在四处寻找座位,有的在互相争座位……教室里乱极了。更糟的是,有三个班的老师都发现有孩子没进教室。老师们立即在校园里四处寻找,可不见孩子的踪影。想给家长打电话,又不知道孩子的名字。大家只好到各班教室里去找。结果这三个孩子进错了教室。我们将孩子“各就各位”后,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走失的孩子安全地回到了座位,这件事也可以就此了结了。可仔细一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这样草率地处理这种“意外”,不能轻易放弃这个钻研探索的机会。我们冷静地思考着发生此“意外”的原因,并努力探寻着相关的对策。 我们认为,这种“意外” 的背后,折射出了小学一年级孩子对校园生活极不适应的现象。琪琪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有一天,新学期开学不久,老师突然接到了琪琪妈妈的来信,信中说琪琪在进校的一个多月以来,最开始有新鲜感,后来认为一年级没意思,原因是题目太简单;再后来当上了少先队员,骄傲而自豪;再接着告诉妈妈其实一年级还是挺有意思的,原因是迷上了老师,认为老师课上得好,同时也告诉妈妈,她在学校里一个朋友也没有,原因是下课后同学们玩的“编花篮”的游戏,琪琪不会,于是同学们不让琪琪参加这个游戏了,琪琪感觉被大家疏远了,觉得很孤独,很寂寞。信中,琪琪妈妈写道:“妈妈的心——疼呀”,“老师,怎么办呀?”。看着信的末尾,琪琪妈妈于2007年10月17日晚上12点写完了这封信,可以想象,琪琪妈妈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写下了这封信。读完这封信后,老师感慨万千,这封信中,既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刚进一年级,不适应一年级生活的一种现状,又写出了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同时还写出了家长对老师的无比信任。作为老师,我们决不能辜负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过程中还发现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大多数对小学生活不太适应,比如有的孩子因不熟悉老师、同学而不愿上学,家长将其送到校门口甚至教室里,还哭闹着不让家长离开;有的孩子因不适应小学40分钟的上课时间,常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有的孩子因对小学的学习任务承担不了,学习很吃力;有的孩子因对小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搞小动作,就是东张西望或者说小话;还有的孩子对教师的要求不理解,经常忘事……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出现的不适应小学生活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小学一年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课题。 二、努力探索,寻找对策1、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我们非常重视一年孩子的适应性教育,对各项工作都尽量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在8月初孩子登记报到时,我们就为新生家长发了《告一年级新生家长书》,不但把孩子上学报名的有关事项和学习用具的准备要求详细告知家长,还引导家长认真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为学生适应小学生活做好了物质和心理准备。老师们也提前上班(8月25日开始),认真做好学前教育的准备——参加学习、上岗培训、钻研教材……为了使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培训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做到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不上无准备之课”。 2、全员培训,整体提高(1)培训教师为了让一年级孩子快快乐乐进入小学并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2007年8月27日,学校组织召开了一年级任课教师培训会,罗校长亲自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罗校长要求老师们根据孩子的特点,认真梳理教育内容,抓住核心问题,发挥各自的特长,用教师的才华吸引和打动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形象。会上,教导处余桂芳主任也作了重要讲话,要求老师们认真备课,齐心协力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陈秀琼主任从学前教育的目标、重难点、策略、主要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老师们进行了细致地指导。经验丰富的代家坤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她从事低段教学工作的宝贵经验。通过培训,老师们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及近期的工作目标,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和信心。 (2)培训学生为了使孩子们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和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我校8月29日——8月31日,进行了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 为了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方案。老师们精心准备,以满腔的热情、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家长的信赖。全年级教师按照“培训方案”,踏实工作,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学前教育任务。通过培训,孩子们熟悉了校园环境,初步建立了较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乐趣;初步懂得了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初步树立了安全意识,懂得了简单的安全常识和规则。扎实、有效的学前教育为孩子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培训家长为了让家长配合我们做好孩子的学前培训工作,我们在8月初孩子登记报道时,就为新生家长发了《告一年级新生家长书》,不但把孩子上学报名的有关事项和学习用具的准备要求详细告知家长,还引导家长认真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为学生适应小学生活做好了物质和心理准备。开学第二周就召开了一年级新生家长座谈会,将学校、班级对孩子的常规要求告知家长,并就“如何引导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进行了耐心地指导,使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懂得了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 3、激发兴趣,丰富活动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兴趣为先导”。我们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努力营造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通过游戏、课中操、儿歌、故事、谜语等多种有趣的形式和充分利用卡片、挂图、音乐以及远程教育资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孩子自制拼音、生字卡片,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故事大王”、“识字大王”、“阅读小明星”、“朗读小明星”、“书写小明星”、“童谣创作小能手”、“日记写作大王”等评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了使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爱妈妈》、《上小学真快乐》、《我们都是乖孩子》、《祝你进步》、《我是安全小卫士》《我爱红领巾》等有针对性的班队活动。这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感到学校的可爱,老师的可亲,同学的友好,学习的愉快,使他们能快快乐乐地进入我校学习,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去感受校园的美好、老师的可亲、同学的友谊,从而尽快适应小学校园生活。 4、关注细节,耐心引导实验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要教育好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关注细节,要从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三细三真” ,即仔细观察学生,尽快熟悉和了解学生;仔细工作,关注细节;用细腻的态度,赢得家长信任;用真诚的话语打动家长和孩子;发扬踏实认真的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用真挚的耐心引导孩子。为了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不放过任何培养习惯的机会,如课间操、眼保健操、升旗仪式、集会、间餐,都要求学生做得有序、到位,决不放过任何教育的机会和细节。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教,我们把一日常规编成儿歌,让学生背下来,“天天这样做”,使学生明白了从早晨进校到下午离校,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5、家校沟通,共商对策我们根据一年级新生家长“有一定的教育热情,又缺少教育经验和方法”的实际,耐心指导家长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业辅导等方面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多次与个别特殊学生家长座谈,交流、协商教育孩子的有关事宜,希望每个孩子都健康发展。我们还认真引导亲子合作,坚持颁发“亲子合作奖”。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打电话、家长校访和书面交流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调动了家长关心孩子、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转化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为部分“问题学生”建立了“家校联系本”,通过书面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有的放矢地转化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作息情况和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我们设计、制定了学生家庭作息调查表,进一步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三、大胆实践,探索方法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了一些引导小学一年级学生适应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法。 1、参观法为了让孩子们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我们在学前教育时,首先组织他们参观了校园,引导孩子们记住学校、班级名称;记住教室位置及自己的座位;认识男女厕所,记住厕所位置;认识自己的老师、同桌同学。了解教师办公室、图书室、语音室、计算机室、音乐室、美术室的位置,知道东、西校门的位置等。 2、调查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为了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我们设计了《2007年秋期一年级新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学生的“家庭类型”、 “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所属类型”(是否属于独生子女、“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等)、“户口类型”和“孩子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情况”以及“孩子的特长”、 “孩子最突出的优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孩子家庭教育的有关情况,如“孩子上学、放学,谁接送?”“家里主要由谁负责教育孩子?”“孩子早晨起床时间”、“晚上睡觉时间”、“是否睡午觉”、“课余时间安排”等。通过调查,我们对学生及其家庭的相关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使我们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谈话法教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教态,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是一种很好的鼓励,能很快消除他们对教师的畏惧感,从而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如有个叫欣欣的女孩,老师批作业的时候她总站在老师身边,有时还叫老师一声,老师问她有事吗?她说没有,也不离开。有一次,作业批完了,老师又问她,有事吗?她说有事,然后走到老师身边又摇摇头说想不起来了。老师笑着问她:“你其实没事,就是想看老师,对吗?”她笑着说:“对呀!”多么可爱的孩子,她随时都想和老师亲近,期待着和老师交流。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向师、敬师、畏师”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与孩子的交流,经常与孩子谈心,把心中的爱告诉孩子,让他们消除“畏师”心理,逐渐亲近老师,并满足孩子渴望与老师交流的愿望。我们抓住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课间活动、午间休息时间广泛地接触孩子,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共同交流,不断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孩子们的适应能力。 4、歌谣法根据一年级孩子喜欢儿歌、童谣的特点,我们把对学生的要求和日常行为规范编成儿歌,便于孩子诵读和记忆。(如《上学校》“太阳公公眯眯笑,我们按时进学校。来到教室把书读,认真学习功课好。” 《上课了》“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 《课堂上》“耳朵专心听,眼睛注意看,脑子用心想,举手发言声音亮,认真上课我最棒。” 《课中操》“你拍一,我拍一,遵守纪律我第一;你拍二,我拍二,我们天天做好事儿;你拍三,我拍三,上课听讲要坐端;你拍四,我拍四,我们努力学知识;你拍五,你拍五,学习认真又刻苦。” 《下课了》“ 下课铃声响,做好准备离课堂,解便、饮水、做游戏,注意安全我第一。” 《放学了》“放学铃声响,座位整理好,报告老师离学校,说声”再见“懂礼貌。” 《写字》“本放平,头要正,肩要直,脚踏地,‘三个一’要牢记。” 《我们天天这样做》“按时起床吃早餐,书本文具带齐全;来到学校把书读,声音洪亮眼看书。课前准备不要忘:上厕所、备文具、摆书本,三件事情记心上。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安安静静回座位,等待老师把课上。上课听讲要专心,不乱说,不乱摸,积极答问大声说。下课铃声响,慢慢离课堂。换书本,摆桌椅,捡垃圾,三件事情要牢记。课间活动玩得好,不乱吃,不乱扔,不乱跑,安全、文明有礼貌。做”两操“要认真,静、齐、准记在心。吃间餐洗净手,排好队慢慢走;回座位要安静,细嚼慢咽吃干净。午间用餐有秩序,不挑食,不浪费,热心服务样样会。放学不忘记作业,清洁值日不能缺;理好座位打招呼,指定地点等父母;路上小心又谨慎,交通安全要保证。我们天天这样做,健康、安全又快乐!” 《聪明小宝贝》“我会听,我会看;我会说,我会想。听说看想样样会,我是聪明小宝贝。” 《爱集体》“我是集体一朵花,班级就是我的家。我为班级添光彩,老师同学把我夸。” 《爱同学》“同学爱我我爱他,兄弟姐妹是一家。团结友爱手拉手,共同进步乐哈哈。”……)实验中,我们还利用学校的读书节活动——“童心创童谣,童趣溢校园”,指导孩子们创编童谣共计400余首,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和创作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5、故事法喜欢听故事,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根据一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最佳注意力只能集中15—20分钟左右)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即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自编一个小故事,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自编了《小猴子偷桃吃》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小猴子偷吃了桃,知错就改,然后想认真学习,请小朋友当老师学习数字0”的故事情景中,兴趣十足地掌握了0的有关知识。由于整堂课以故事情景贯穿课堂始终,孩子们学得投入、非常轻松,没有了以往坐立不安、手舞足蹈的情形。有时,老师们也会在课堂中间安排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然后精神饱满地开始下半节课的学习。当然,课堂中的小故事只是促进孩子们学习的一种手段,这种活动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少,直至孩子完全适应学校生活为止。 6、示范法“身正为范”、“身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等经典语句常常警示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为了让学生养成做事情有条不紊的能力和习惯,我们老师就努力做到按计划、有系统、有条理地做好每件事。为了培养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和主动捡拾地上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老师们不仅带头做到“不乱扔”,还带头“主动捡”—— 每天上、下午上课前都要到教室看一看,发现垃圾立即捡进垃圾筐;上课学生做作业时,注意观察教室地面,发现有垃圾主动捡进垃圾筐;平时发现校园里有垃圾也主动捡起,扔进垃圾筐。为了让学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参加升旗仪式,老师们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无论敬礼还是唱国歌,都努力做到庄重、严肃。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老师们也尽量做到以规范的语言来影响、感染学生,让孩子们能够通过模仿,达到准确表达的效果。老师们各方面的示范,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逐渐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 7、游戏法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又是低段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游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开火车”、“邮递员送信”、“摘苹果”、“钓鱼”和“小白兔采蘑菇”、“小袋鼠跨栏识字”、“小青蛙识字比赛”等游戏进行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句子的认读和巩固练习;开展“顺风耳”游戏复习音近的拼音字母(鼻音边音、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生字;用“火眼金睛”游戏辨析音节的标调,特别是复韵母ui和iu的标调,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以及一些形近字;用“找朋友”游戏复习字的偏旁、结构,近、反义词以及声母与韵母的相拼;用“帮字娃娃找家”的游戏进行音节词和生字词的配对;用“贴商标”、“欢乐对对碰”游戏进行拼音复习、课后词语复习或单元阶段性复习、期末复习。数学课上,老师们采用“放鞭炮”、“猜猜猜”、“登山比赛”、“过河”、“拔萝卜” 等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口算、思维等能力。这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也逐步适应了小学课堂学习。 8、评价法本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借鉴了我校《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的有关成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1)记录成长足迹,展现个性化,营造和谐发展空间。 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记录并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如有展示学生行为表现的“成长记录台”、“班级小明星”、“成长树”、“雏鹰展翅”、“星星榜”,有展示学生特长的“我之最”、“荣誉台”、“最美的作业”、“诗配画”,有展示学生识字、阅读的“识字、阅读擂台赛”,有展示学生习作的“小荷苑”、“初显身手”,还有展示学生资料收集的“知识窗”……我们还为孩子们设置了“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成长的闪光足迹。 (2)狠抓主渠道,重视发展性,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6、7岁的儿童走进学校,他们就像稚嫩的幼芽,特别需要老师的关爱、呵护和引导。课堂教学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创设“尊重、理解、关爱、赏识、激励、愉悦”的新型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我们用真诚的言语鼓励学生,如当学生发言很精彩时,老师肯定道:“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 等;有时还鼓动其他小朋友向他祝贺,如:“掌声送给他,请全班同学向他鼓掌祝贺”;或全班同学对他竖起大拇指说:“棒、棒、棒、你真棒!”或是自己夸赞自己:“棒、棒、棒,我最棒!”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评比的方法,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上花篮,再贴上五颜六色的花,或画上孩子们喜爱的水果、动物图案,甚至用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卡通娃娃给自己的小组命名等。数学教师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在黑板右下处贴上四个可爱的钟宝宝,每个钟宝宝代表的是一个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激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强化组织教学。老师们广泛采用了给孩子们送红花、苹果、枫叶、卡通图案,甚至生字卡片等,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我们还采用了在作业本、教科书上盖五星、盖红花的方式,奖励孩子们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增强孩子们的成功感。 四、 辛勤耕耘,收获惊喜(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策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过一学年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初步懂得并能遵守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和班集体的情感,多数学生有了初步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大多数学生知道爱护环境,初步养成了基本的卫生习惯,初步树立了安全意识,懂得了简单的安全常识和规则,适应了小学校园生活。小鹏入学初期上课经常钻到课桌下面去,而且小动作不断。当值日生呼“起立”,其他同学齐刷刷地站起来时,他却镇静自如地坐着;别的同学认真读书时,他却忙着削铅笔;别的同学开始写字时,他却东张西望没有铅笔……注意力永远游离在学习以外……经过一年的教育、引导,这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初步养成了几个习惯——注意力较集中地读书,发言举手,及时做课内作业。更重要的是他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劲头足了,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评比栏里的五星也慢慢多了起来。 刘小红老师在体会中写道:“早晨,还没走进教室,便听见一阵悦耳的读书声。快步走进教室,看见十几个提前到校的孩子正拿着数学书,自由地高兴地早读着,心中掠过一丝慰籍。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孩子们刚迈进学校、进入一年级学习生活时的情景:课堂上想说就说,回答问题不举手,坐立不安,一会儿人钻到课桌下面去了,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下课时,总为一点儿小事来告状,吵得耳根不得清净……经过近一年的学校生活,眼前的这些孩子已全然变了样,有的成了优秀的少先队员,有的成了老师的得力小助手,所有的孩子都成了合格的一年级小学生。我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心中有一丝安慰,一丝欣喜……” 2、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可刚去学时却很少瞧瞧老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画画,或者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独来独往,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秋游时,一个人坐在一边玩,带来的食物也不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老师根据该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办黑板报时,就故意把她留下来,让她给老师当个小参谋。有时,老师还主动请孩子把画的画拿给她看,并夸她画得好,借机和她聊聊天,指出课堂上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告诉她,老师相信她能改正缺点。课堂上,老师给予她更多的关注。随时注意她的作业进度,并有意放慢一点速度,让她能跟得上。春游时和同学在一起玩,一起分享食物……随着她对小学学习生活会的适应,对老师的亲近,都伙伴的喜爱,对学校的热爱,她身上的缺点也在一点点改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小昕脸上的笑容也多了,遇到新鲜事,总是爱拉着老师的手,讲给老师听。下课也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做事动作也快多了。 3、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经过我们耐心地引导和细心地教育,大多数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那个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小女孩琪琪也变得快乐起来了。实验中,老师首先找琪琪了解她最想与谁交好朋友,得知琪琪想和小韵成为好朋友后,老师又开始做小韵的工作,取得双方同意后,把琪琪和小韵编成了同桌,并且请小韵下课后,主动拉一拉琪琪的小手,邀请琪琪一起玩。在小韵的帮助下,琪琪很快学会了“编花篮”这个游戏,她终于能和其他女孩子下课一起玩这个游戏了,琪琪高兴极了!其次,在课堂上,尽量给琪琪多一些发言的机会,由于琪琪在数学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都比较优秀,所以每次发言后,老师和同学都会送给她掌声,以示鼓励,让琪琪在心中感受到自己被同学所接纳,自己的能力被同学所承认。一周以后,老师请琪琪担任她们小组的数学组长,她总能协助老师收齐同学们的作业本、练习册,并且还能协助老师检查同学们背书的情况,有的时候,琪琪还能主动帮助别的同学。这时,琪琪已经由跟小韵单独玩,慢慢的融入到班集体中,能和班上很多同学接触,一起快乐的学习和玩耍。一个月后,琪琪被同学们选为当月的校园小明星。看到琪琪站在旗台上,大队部辅导员老师宣布琪琪成为校园小明星,同学们笑了,老师笑了,琪琪也笑了。 4、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自理能力。 “老师,我妈妈今天没给我削铅笔,我没笔写字”“老师,我妈妈没给我整理书包,我的书忘拿了”……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经常听孩子说起。孩子总是将责任推卸给自己的“书童”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收拾文具,背书包,削铅笔这些理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都成了家长理所当然的责任。家长心疼孩子,可就是这些心疼使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逐渐成了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理能力,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让他们学会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对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会背书包整理书包、学会削铅笔是小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没带铅笔没带书,是自己的失误,不能归罪于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学校,我们经常组织诸如削铅笔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理能力。我们也经常提醒我们的家长,孩子长大了,放开呵护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 (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适应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一年级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让新生们尽快适应校园的生活,有利于他们小学阶段的健康成长。” “我们现在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这是老师们刚教一年级时就达成的共识。老师们相信:这些天真、活泼、任性的孩子们会在我们的引导下慢慢变得自信、自律、自强并逐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在实验中,老师们采取多种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对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肖薇老师在《心平气和再教一年级》一文中写道“ 再教一年级时,有人对我说一年级的孩子是一块荒地,教一年级是开荒田,我想这话的本意应该是说教一年级老师的辛苦,却让我有了另外的思考:我们开垦这片荒田,要在上面播种下什么,怎样才能让这一块荒地成为宝地呢?虽然现在家长大多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年级的孩子或许已经会背不少诗歌,会认不少汉字,会做一些简单的计算,但一年级毕竟是系统规范的学习的开始。要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年级是重中之重。孩子怎么拿书,怎样握笔,怎样听讲,怎样坐满一个又一个40分钟等等。这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在我的教学中必须要攻克孩子们带来的这些各种问题。有幸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心平气和教一年级》,深有感触,同时,吸取第一次教一年级的教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教案,相信自己重教一年级时,一定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们的调皮可爱,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们带来的问题,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们遇到的困难,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一切的一切。其实教一年级是很神圣。他们的天真、活泼、可爱的天性,每个人看了都会心平气和的看待他们出现的状况。我相信:这些任性的孩子们会在我们的教育下慢慢改掉坏习惯,变得自信、自律、自强的。因此无论多么忙碌,多么辛劳,我坚持:我要在孩子如白纸般的心田上留下灿烂的一笔,让这片荒地开出绚丽灿烂的花朵。为了它,我忙碌辛劳,我无怨无悔。我知道:累但快乐!心平气和,万事皆好!”当谈起教一年级的感受时,肖薇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当刚接触一年级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的喜好也一无所知,还是按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孩子。然而,他们课堂上根本不听,不举手回答问题,不爱动脑筋,求知欲也慢慢的开始消沉了,使他们觉得小学没有了幼儿园的快乐,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好。后来,我才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其实和幼儿园差不多,课堂上需要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激励他们学习,否则,呆板的课堂只会让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上学。于是,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受到启发,改变了许多,在课堂上穿插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用手势来帮助我的教学,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让他们很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三)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们还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通过创设一些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景,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趣味中学习。刘小红老师在体会中写道:“ 当孩子告别了幼儿园,背上书包,怀着高兴而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小学校门时,他们心中的学校是神圣的,他们对学习有一种向往。可是小学生活不同于幼儿园,有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这孩子,上幼儿园多么聪明,怎么一上小学就变笨了呢?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有这么一个结论:我很笨,一年级太难了,我不想读书了。长久处于这种挫折情景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事实上,真的是孩子变笨了吗?当然是否定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幼儿园时,他们没有学习任务,没有思想负担,每个孩子展现出来的是一副天真烂漫的可爱形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不一样,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而有的孩子适应能力相对要弱一些,学习起来就较吃力。这时,如果我们对这些表现相对差一点的孩子表现出鄙夷,经常批评,孩子就会总处在挫折的情景中,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这样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将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以表扬、赞赏激励他们学习的热忱。”肖薇老师在《手势改变了我的课堂》中这样写道:“在刚到小学时,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不了解,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状况:不认真听讲,说话的,搞小动作的……很难让每个孩子精力都集中起来,教学效果也不好,让我非常头疼,不知道怎样的课堂才会让他们感兴趣。有一次,在看电视时,看到了《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太让人震撼了,动作太美了。突然,我觉得我为什么不可以在我的数学课堂上也用一些优美的动作手势呢?于是,我决定尝试改革一下。在有一次口算大比拼,当我在让每个组派代表进行比赛时,突发奇想地用了两个手势来评判选手的对与错。双手分开斜上举表示”对“,双手交叉表示”错“ ,让没有参加比拼的孩子当评委,用手势来评判。这种新颖的评判方式,使孩子们变得活跃起来。比赛的孩子在看到对的手势时,都高兴的跳了起来,一轮下来,孩子们积极性非常高,体会到了被用手势表扬的和用手势表扬同学的乐趣。于是我便在小组内开展口算比拼。后来,慢慢的,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用来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手势,对于比较难的知识我也创造一些手势帮助理解,孩子们非常高兴,学得也很快,同时我还用手势创作一些课中放松操,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也不缺乏乐趣。我发现孩子们上课精力集中了,爱发言了,作业也认真了。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用你教的手势记住了加减法“”老师,我用你教的手势记住了个位和十位“”老师,上小学真快乐“”老师,我喜欢上数学课,太有趣了“……当我听到这些,我非常开心,手势教学对我和孩子们都有很大帮助。有了这些手势,教学轻松了,孩子学得也快乐了。” (四)激发了家长辅导孩子的热情,促进了家教水平的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小学的学习生活,不光孩子们不太适应,家长也不太适应。孩子刚上小学,不少家长辅导孩子的热情很高, 可他们又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常常为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而发愁。争对此情况,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机会,指导家教方法,并将教育方法和学校对孩子的具体要求,通过《告家长书》告知家长,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家长懂得辅导方法后,辅导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小鹏的妈妈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妈妈,了解到孩子不适应小学学习时,她坚持每周到校一次,了解孩子的最新动向。在和妈妈的交流中,老师总是将孩子的小小进步毫无保留的告诉妈妈,同时指出还需注意的地方。回到家,妈妈也会对孩子进行鼓励,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了他,之后,再委婉地提出意见……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孩子逐渐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 刚上一年级时,小文妈妈经常让小文做一些练习题,但只是规定了量,却并没有从时间上来要求她。几道简单的口算练习,从妈妈做饭的时候开始做,得等到妈妈把饭做好了,这几道题才能做完,这样小文养成了边做边玩的习惯,导致了做作业和试卷的时候,小文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题目,造成恶性循环,听不到老师念题目,考试成绩很差,以至于有了厌学的情绪。家长与老师交流后,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在家里妈妈也会督促小文,布置作业的时候会限定时间,让小文学会在做作业的时候写上起止时间,开始几次妈妈会陪着小文一起完成,等小文养成了这个习惯之后,再用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另外,妈妈还会给小文讲一些关于浪费时间而误事的故事,让小文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同时,老师和小文妈妈也会经常互通小文的情况,让小文的一些坏习惯能得到及时纠正,好的做法能得到及时表扬。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文在这一方面的坏习惯得到了彻底改变,老师和家长都为她感到高兴。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培养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且探索出了一些引导一年级孩子适应小学校园生活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也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了家长辅导孩子的热情,促进了家教水平的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