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一年级入学识字教学之我见
语文论文之一年级入学识字教学之我见 一年级入学识字教学之我见 江苏省邳州市实验小学 顾锐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之一。语文实验教材,一二年级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教材编排的目的明显强调学生大量识字,争取在儿童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尽早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新带一年级,发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多数孩子入学以后很想学习汉字,但是前一两个月却要面对一大堆拼音字母。同时学生们急需用字,可一时又不去学字,这种另人焦急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一年级的师生。教材的安排,一直不让学生学习汉字,而是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拼音。于是班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情形一:教师左右为难 开学初,我对学生进行粗略地了解,发现学生有一大半接触过拼音,对拼音不陌生,有的甚至能够用拼音进行拼写。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对拼音见过几面,能够记住几个声母和韵母,有些似是而非的感觉。同时也有几个学生,对拼音竟是一面没见,半个不识。面对这种差异,真让人好是为难,快了不行,有的跟不上;慢了不妥,课堂上有人干坐着;折中的办法,按照大纲的进度进行教学,会的不太想听,不会的记得不准,受益的仅是一小部分人。 情形二:学生识字“版本”众多 开学后不几天,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争着什么,走近一看,他们在比赛看谁会写的字多。他们一个写了“大”字,另一个写了个“小”字,接着他们又写了“多”、“少”字。只是写到“中”时,大家有了争议,有的说是这样写的“中”,有的说是这样写的“中”。这时有一个走过来说这是“红中”,并理直气壮地说是他爸爸教他的,绝对错不了。他们看见我来了,赶忙让我来给评定,我还没来得及多问,他们就自豪地告诉我这些字是怎样学到的。当下就有人问我今天学字吗,没等我回答,就有人说学字早着了,今天我们要学“bpmf”,大家便在一声叹息中各自回位了,仰脸“读”起了汉语拼音的情境歌。 情形三:作业本长时间没人会发 开学半个多月了,我向别的班级打听起学生发作业的情形,有少的教师都不无感触,说做五分钟的作业,发作业要十五分钟。教师们做了不少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太乐观。有的老师专门培训了几个“小能人”,专职发作业,也常常出现“多”作业和争作业的现象。有的老师没办法,让学生另外再用拼音把自己的名字“翻译”一遍,可还是不能保证作业准确到位,原因是翻译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偏差。也有的班级,排位的时候轻易不敢将小组打乱,原因很简单,这班的作业是按组收的,害怕组乱了,作业本发的时候也跟着乱了。 相信上面所提到的情形,不少老师还是有体验的。到这里,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相信也明朗起来了。我觉得一年级的学生提前识字,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学生的提前识字,我想从两个方面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教材应作适当的调整: 一年级的教材的调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语文教材中的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分界线没必要这样截然分开;要尽可能地使语文识字和数学的用字达到同步,同时兼顾各个学科;语、数两科分担识字任务。 1、拼音与识字教学要交*进行 今年新带一年级,听说使用的是新教材,从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运用性上看,教材内容与当代儿童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很是高兴,但拿到教材后的感觉不是十分欣喜。虽说教材有了一定的改善,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创设了帮助学习声母、韵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之中,并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同时安排学习一些基本字(或部首字),既为今后的识字准备了部件,又满足了他们(包括家长)渴求学习汉字的心理。但把书拿过来,却能很容易地把书撕成拼音和汉字两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同时前后是不相关联,安排的内容如同时间一样,过去了就不再重复。似乎掐准了开学的那两个月便是学习拼音的最佳时期,不学不行,学完一定会记住,复习没用。事实上,似乎并非如此,开学初,教师为了进度匆忙赶路,学习汉字后,个别学生因为没跟上,读书受苦。有的二年级老师反应,有些学生硬记生字,不认字母。相信,教材作了相应的调整后,学生接触了几个字母后,马上又学了几个生字,有何不好,总比枯燥的集训拼音有趣的多。或者穿插安排字和拼音同时教学,比如:教“下、上、大、小”这几个字时,同时要求学生记住韵母“a,ang,ao”。况且“标准”也说得很明确:“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学生接触课本时,将拼音和汉字的笔画同时让他们认识,这是同样是识字的工具,不容偏怠,何必分先后呢! 可能有人担心,这样做教材编写起来,拼音将不够系统,不易向学生展示其规律性。那也无妨,可以在拼音教学内容完成时,再来一次系统的呈现,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寻找规律,正确分类。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不是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形成技能和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语文,而不是“研究” 语文。就算分类不太准确又何妨,生活中的人有几个能分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必须先于识字进行吗?答案绝不是肯定的。孩子呀呀学语时,家长是否先教拼音呢?古人学文识字,不也是没学拼音吗?我们“授之以渔”是没错的,但不能不想法让学生“乐之以鱼”吧! 2、语文、数学教材应相互协调: 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在一年级时我认为不应分得太彻底,相互之间还是应多一点的沟通和调整。不能各自为营,独立作战,邻里老死不相往来。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张,难道事实上不是如此吗?在数学课上,需要学生会写“大、小、多、少”的时候,我们语文课上学生学会的什么?在学生数学课上明白“前、后、左、右”的时候,我们的这几个字是什么时候学的。没说错的话,“左、右”这两个字,第一册的单元里面出现过一次,第二册的课文学完了也没要求掌握,不是吗?这是语文老师的过错吗?学生在做题时,急着要知道这些字是怎样写的时,在别人的帮助下学生识的字能不出现多种版本吗?所以,教材在编写时,应注意语文的识字和数学和用字的同步性。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第一册教材中,就有将数学中的“1、2、3、4、5、6、7、8、9、10”与汉字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结合起来方便学生识记;将美术的色彩、线条,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语文学习的某些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读读画画,说说唱唱,不但软化了学科边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3、语文和数学要分担识字的任务: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语言环境不同,数学的用字完全依赖语文学科的供给,也可能会使语文学科的面目全非的,还会力不从心。这也好办,,何不让数学学科也来分担一定的识字任务呢?数学课上只要认识了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对付好长时间,在教材和编写上也不是太费事的,只需在图的下面加一个田字格,写一个相应的字就行了,没必要加注拼音的。这个识字的任务,看似多给数学学科的负担,其实不然,没安排这项任务时,数学课上用这些字时,不依然是数学老师教的吗?唯一的区别就是这次教的时候,要求正规一点,不能随便罢了。这个要求不过分,教学生写好字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这人职责决没让语文老师承包,不是吗? 其次,开发班级内在资源: 班里学生的名字,学生不能认全,是各班的一个通病,反过来想是坏事,也是好事。不是吗?学生不能认全的原因是什么?是字太多了,这么多的字,都认识了,记住了,学生一下识了多少字呀,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肯定是的。所以,让学生提前识字,班级的这块内在的资源应该开发起来,同时也是很容易开发的。学生之间相熟悉是很快的,能相互叫出名字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需在学生能叫出别人的名字的时候,能让学生人名对照。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样识字就快捷多了。怎样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我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多开展活动的方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小纸片上,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贴在课桌角。鼓励同学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互相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认识自己的姓名。当小老师,其乐融融。接着进行了“我认识的同学名字多”的比赛,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全班同学名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检查同学的认读情况,统计认识的名字数量,给优胜者颁奖。让学生尽快熟悉身边的人,认识他们的名字。提倡多认识这些名字里的字,然后认识和这些字相关的字。如:我班有一个叫“娄威”的学生,在学生认识了“娄”后,这又出示了“数、篓、搂、楼、偻、蒌”这些字,学生也很快认识了。当然,识写不要求同步,写从要求写好自己的名字开始,把其它简单一些的字也写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多数孩子入学以后很想学习汉字,但是前一两个月却要面对一大堆拼音字母。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实验教材在学习程序上,采取了拼音、识字“双线并进” 的编排方法。通过拼读生字注音又巩固了拼音,也收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只是步子还不够大,我们何不调整了儿童入学时较为单调的汉语拼音学习,使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祖国文字能尽早地与学生见面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