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浅议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英语论文之浅议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议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邵静(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宝鸡 721400)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本文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分析了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忽视文化意识渗透的现状,对于加强文化意识渗透的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和文化 跨文化意识Superficial Views on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Shao Jing(Baoj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anxi,Baoji,721400)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learning cannot exist without culture learning.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gnoring of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combining the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to some advice on how to strengthen cultural infiltr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Keyword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化如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依为命,它们又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二者同步学习是掌握语言的捷径。英语是一种在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 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原因的分析2.1教师自身缺乏将语言和文化联系的能力 在我国,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大多数英语教师习惯于以培养“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教师们很难从已经习惯了的这种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中就不能有效的做到发掘语言的文化内涵,结合文化知识来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进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2.2学生自身学习方法陈旧,缺乏学习语言文化的意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记单词,语法和写作上,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大部分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如交际规则,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 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 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从而在语言交际中导致冲突发生。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2..3语言文化自身的复杂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对语言文化学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和汉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正是这种偶合现象经常误导了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往往认为英语和汉语是一样的,从而产生误解误用。如把红茶(black tea)说成red tea 把红塘(brown sugar)说成red sugar; 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看了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由此看来,在看到偶合现象的同时我们必须也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儿就不一一列举。3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3.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3.2.1应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中西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所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譬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表扬后,教师应该立即对学生的称赞表示感谢,让学生感知西方人比东方人直接,让学生也能慢慢习惯这种表达,并且能运用起来,毕竟我们东方人的这种含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时的提醒和督促。3.2.2应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在听说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语用错误是缺乏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导致的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语言学家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还应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2.3在词汇学习中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 众所周知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语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词汇,语法,教学中运用习语和典故:渗透这种跨文化交际意识。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头语中,习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有着重要的交际功能。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这一短语源于拿破仑1815年惨败于滑铁卢战役。所以to meet one’s Waterloo用以比喻“ 遭到惨败;受到极沉重的打击”。此外,典故中潜藏着文化信息,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或造成误解。因此了解神话典故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众所周知,英语中典故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和演讲中碰到。如果读者对典故的出处与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无法欣赏其魅力。 3.3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文化信息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就教材中的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首先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可以将课文背后的西方价值观作为主线,把课本中散落的文化背景知识点贯串起来,也可采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3.4拓展第二课堂,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而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为此,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如:阅读英文小说、报刊;听英语讲座、报告、广播;观看英语电影、录像;组织英语讨论、编排英语戏剧、组织表演等活动,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4 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6.6.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