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课堂讨论要讲究有效性
其他论文之课堂讨论要讲究有效性 课堂讨论的价值与功能 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这是因为,讨论具有合作性,无论是同桌的双向讨论,还是小组讨论,及至班级内的大讨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这种合作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 讨论具有交流性。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实现课堂内的互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发展的特质。 讨论具有探究性。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项研讨行为,有利于思维的碰撞,新的观点的生成,也有利于个体在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加以更正。 讨论具有平等性。不管讨论的最终结果如何,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便是给了学生平等的、对话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责任发表见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述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讨论”的应用空间和价值,也进一步使“讨论”成为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 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与斯蒂芬· 普瑞斯基尔在其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列举了讨论式教学法的15点好处,分别是: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都关心所谈的话题;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主讨论的过程和特点;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的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能够导致思想转变。 在“有效讨论”的前提之下,讨论的真实价值和功能才能实现,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讨论的“有效性”有待加强,大量无序的、虚假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 怎样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有专家曾提出“瞻前”“顾后”话“讨论”,即关注讨论活动的前期准备与后期强化。专家认为,在讨论开始前,要让学生做好角色准备,并且强调提供良好的问题准备以及观点准备,在这三个方面的准备做好之后,一场有效的“讨论”便可以展开。同时,又强调留意讨论的后期强化,即适当“偏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讨论,彼此点评,提供大的对话背景及反思的机会;留有“余音” ,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讨论中的认识付诸笔端。我们认为实现课堂讨论有效性需要做到五点: 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决定怎样运用讨论。 学生认知 例如,我们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强化与培养,教师热衷于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思想。但是,在我们大量的听课以及教师的课堂反思中却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形式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根本不合适。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学生无所事事的闲散时间,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连最基本的合作意识、讨论意识的培养都毫无作用,甚至加深了他们对“讨论无用”的感受。同样,在小学二年级,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仍然不明显,甚至有负面作用。但到了三年级,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不但能从小组讨论中获得应有的学习收获,而且能够喜欢、接受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学生喜欢并有效运用小组讨论的班级在一、二年级并未刻意培养和渗透这一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讨论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的学生,选择、实施不同的讨论方式。 学生有决定讨论伙伴的权利。 在《美丽的色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鲜艳好”还是“淡雅好” 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让学生随即组合成小组,分成了对立的两个小组让学生去辩论,由于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了一个小组内,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主动地讨论,以期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驳倒对方。这样,小组内的讨论便具备了实际效能。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的伙伴,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且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的良好途径。在自主放松,责任感却更强,这样就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竭尽全力。 讨论方式的多样性。 如果每次讨论的形式都很单一,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在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的讨论形式,是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4)炉边谈话式讨论。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大致约定的讨论范围内自由交谈,可以没有明确的谈论话题,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表出最真实的想法。另外,讨论的方法还有案例式讨论、问答式讨论、智力拼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形式,可以灵活采用,以达到讨论的最优效果。 讨论目标的动态与开放性。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还来自于教师对讨论目标的期望。如果教师只期待着学生能够产生一个教师预设下的讨论目标,那么,学生的任何超越和创新都可能被忽视甚至压制。这样,讨论的成效将大为降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合理角色定位。 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我们往往主观地认为,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然而,在学生中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特别不可回避的一点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之间往往还存在着差距,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致使另外一部分学生只好缄默,讨论的效果便失去了。因此,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讨论过程中发表观点的权利,教师的参与在于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