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美术论文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自1994年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以来,高中美术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教师因教学理念、审美理想、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高中美术欣赏课应采用以下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策略 如果将美术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课的标准就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丧失。基于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与认识规律,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转化为易被学生接受的形象的通俗的知识。例如:在讲《美术形式》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都是一些美术专业用语,只给学生讲这些专业术语,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讲解每一个形式特点时配合一些生活实例,用一些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则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即差异教育。对于艺术修养好的学生是可以对他们多讲一些专业术语,而对那些艺术修养差的学生则要少讲专业术语,多讲实例。 二、根据学科特征选择教学方法策略 把握学科特征,选择教学方法,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地强调美术的学科特征,如大量地使用美术专业名词、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的美术欣赏课上成学术课。虽然对美术语言阐述的科学、准确。但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曾在教学中用下图阐述法,结果使学生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了解美术语言的特点。 要把握学科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该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目标,注重美术和其他文类学科的联系研究,从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以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欣赏课的学科知识中来。 三、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相结合策略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欣赏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美术基础知识是基础,是美术欣赏课必须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开锁的钥匙。美术欣赏是将基础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注重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反之,如果只注重欣赏作品,不注重基础知识,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作品,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像”和“不像” 对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信,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19世纪后的意象性作品中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作品,美术欣赏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难以培养的。除了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有关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意识、哲学思想、历史发展及时代精神进行理解。例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时,在不了解作者的艺术个性,不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条件下创作的作品,那么欣赏者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缚着的人而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审美感受。但如果了解作者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不被恶势力所屈服,富有反抗精神,正直、勇敢的艺术家,作品是在作者为祖国的沦陷而痛苦失望,对宗教皇权统治一切和压制个性深感不满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了解到这件作品象征作者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渴望,那么,欣赏者必然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综上所述只有掌握基础知识,人文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教会学生一些抽象的美术专业术语。 四、由形式深入到内容策略 美术教材第1册第1课就讲欣赏美术作品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分析形式形象入手;第2步是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3步是对内蕴的探究与领悟。从这三个步骤看,欣赏作品不仅要看形式、形象,而且要看内容内蕴。美术只是一种语言,艺术家运用了美术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定的形式、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可视性的形式和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展现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教育,既要教学生怎么看、看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看到了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欣赏者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解决的方法,唯有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艺术修养和言语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用准确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完成美术欣赏教育。 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策略 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精神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不可能像数学算式那样呈现1+1=2或物理、化学定律那样得出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变化结果。另外,审美主体对自然事物和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经验进行的,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年龄、性别,所以具有不同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即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的差异。夜静月明会唤起思乡的情怀,也会感受到幽雅浪漫的情调;惊涛拍浪,可抒发和寄托某种豪情,也可暗示某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又如以生命为主题的作品,有人用健壮的男人体来表现,有人用柔美的女人体来表现,而有人则用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来表现。可见,对审美意味的理解是丰富和复杂的。所以有美学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正是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得到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感受,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如果在艺术教育中违反了这种规律,要求学生对审美对象只有一种统一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观点,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使学生离审美理解越来越远。 六、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策略 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优质课竞赛中,对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一票否决,这是错误的。相反,那种因循守旧,在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在美术教育中,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探索中,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要求讲清楚,更追求讲的艺术性。有人认为欣赏就是拿作品给学生看,多么轻松啊!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就是认识作品,把握思想内涵,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的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创新求变,提高课堂效益,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