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试论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化学论文之试论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著名科学家R·布里斯罗在他的经典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把化学神圣地定义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新教材的编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活动与探究”栏目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交流与讨论”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展示的舞台;“拓展视眼”栏目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与魅力,激发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探究学习;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把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化学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显然新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发生更本性的变革。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因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循序渐进性而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的理想局面是完成教案,课堂上学生智慧的闪光大多被认为是节外生枝或影响进度而被无情扼杀。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命和活力。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新理念,它要求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教学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它鼓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拥有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一)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前提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氯气性质的教学,如果预设的教学过程为:由新闻报道氯气泄漏事件引出课题,学生从画面上带着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会自然联想到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从工作人员向空气中喷洒液体,槽罐浸泡在液体中,很容易想到这是在处理有毒物质,那么这种向空中喷洒的液体是什么?槽罐又浸泡在什么液体中?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究竟是何物质?学生第一反应可能是水,真是水吗?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学生发现氯气不能被水很好吸收,很快明确液体不是水,这时氯水的性质研究成为自然,结合氯水呈酸性,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试剂吸收氯气,并实验验证,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课的最后还可请学生谈谈今后若遇到该情况时的应急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师生的交流和实践,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方式,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不断被强化,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 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的调整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教学中,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如果在引导学生观察到溶液变蓝,气体通入品红,品红褪色就结束,那么一堂课虽然四平八稳,但学生的精彩就无法领略。而如果一开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将实验进行到底,那么实验过程的一系列现象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如学生发现:在反应过程中,一开始溶液变蓝,最终却是无色,溶液底部还有白色固体,个别学生在反应的过程中还观察到黑色固体的出现。这一系列的现象使学生好奇,思维也就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溶液变蓝,学生自然猜想有铜离子生成,而最终无色,说明铜离子已从溶液中消失,那么铜离子到哪里去了?学生左思右想,猜想只能到白色固体中,那么白色固体是如何形成?如何证明白色固体是硫酸铜?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学生巩固浓硫酸的脱水性,无水硫酸铜的检验,而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分析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黑色固体进行分析,能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从白色固体成分的推测到实验的验证,从原因的猜想到浓硫酸性质的巩固,再从黑色固体的猜想到铜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通过层层剖析,浓硫酸的性质学生就能主动且牢固地掌握了。由此可见,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可谓波澜起伏,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不失为动态生成的成功案例。 (三)预设与生成的实现——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浮躁,避免因追求新潮而丢掉根本,在连基本的预设教案尚且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就以动态生成取而代之,则可能欲速而不达。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只能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或者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运用,并在运用中随时得以调整。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上,所谓弹性化教案是指重在设计教学过程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等一系列方面,至于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并不是刻意追求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这一新的设计要求,较之设计出精细的提问,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典型传统教学方案的风格来说,似乎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例如:《气密性检查及运用》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框架可设计如下:试验探究:常见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案评价及表达→总结气密性检查方法→泄漏点查找方法讨论→ 容器气密性检查方法畅想。方式方法:师生气密性原理本质讨论,学生设计各装置气密性方案,学生实验探究,师生气密性检查方法总结,拓展。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这样,教师在宏观上掌握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方案设计和实验研究的推进,稳步有序地开展教学,从而使教学目标达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广阔发展的时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极致。让我们一起在教育这门神圣的艺术中努力、努力、再努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