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结合新教材训练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论文之结合新教材训练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课堂评价中,重点已不再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近几年来开卷考试也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能否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给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培养学习能力的要求。而所有一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进入中学后,表现出与初中学习的许多不适,让他做不会做,让他写不会写,让他说不会说,让他记不会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能力很低,需要尽快完成由小学向初中的过度。解决这种现象就必须从头做起,把思想政治课当成一门新学科,从抓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政治课学习能力要求有;记笔记的能力、读教材和材料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组织答案和归纳观点的能力、调动多科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初一学生要求能读懂教材和资料,会分析简单的材料,能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材料进行归纳和组织答案。会记笔记,形成思考的习惯。 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训练空间,首先是课本的可读性,教材改变了过去古板的面貌,设计了多种板块,取之以灵活多样的结构,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愿读,并且在每个板块都设置了思考题符合学生设疑的需要,吸引孩子去读,在上课时常常是学生读了这目还想读那一目。其次,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接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为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供了范例,此外,教材还设置了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内容供学生动手动脑,为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广泛的训练空间。新教材作为一个崭新的范例,从多方面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蓝本。 一、结合教材编写的特点,训练学生读书记笔记。 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系。 新教材结构是让人浏览就一目了然的课、目、点式结构,使用了框字、宋体、仿宋体区分知识类别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字体提示来有重有轻、有精有粗地学习教材。 还设置了相关链接等小栏目为学生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设置了相对应的思考题,针对这种教材结构,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每部分所代表的知识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记笔记时能有所侧重,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 阅读是理解、记忆知识的前提。初一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政论文,阅读课文的能力很低。因此要想学好政治课就必须过政论文的阅读关。在教学中采取读前设置有梯度的思考题来感知教材,阅读中指导学生使用掐头去尾看中间的方法归纳观点体验知识结构,读后要求学生归结不解的问题已备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二、以语文分析法为切入点,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学中注重结合语文分析法,用学生在小学积累的分析方法进行迁移,来分析和理解材料,既开发了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又激发新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还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为它们归纳了两读两审的材料分析法即读材料中的中心词句,读教材的层次,审关键词疑问词等方法来分析理解问题,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理解分析材料的途径,为学生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打开方便之门。 三、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提高质疑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刻苦和主动钻研的表现。初一学生质疑能力很低,源于他们没有思考的习惯。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注重以情感人,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即使相关链接内容也尽量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述。同时有的课后还设有思考题,有的问题独到新颖,富有启发性与创新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帮助。在每个小环节上都为学生思考开辟了广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习惯培养的切入点放在激发思考的兴趣上,教师适当的选择一些能吸引学生的时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给一个巧妙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词语,给学生以启发、暗示,使学生顿悟,学生感到兴奋时,教师及时给予思考的方法。例如:追根求源法(就是对基本概念和原理,以正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逆向反思法(对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上去提出疑问)、浅处深究法(从教材中的平易之处,找矛盾质疑)、区别联系法、联系实例法等。抓住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点来激疑、设疑、导疑,可以润物细无声的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逐步形成质疑能力。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感知生活。 如果说知识是根,实践就是花,花美了,根的作用才会被重视。新教材设置了主体探究等需要学生去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感知生活的环节,教材内容编制上也留有让学生探索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善于观察发生在生活中的人与事,了解社会生活,关心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扩大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观察、阅读生活的好习惯。具体做法是: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设计班徽班歌;讲讲我的受挫故事;辩辩上网的利与弊;搞一次孝敬父母的与父母交心活动;收集感兴趣的新闻等等。 给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肉眼;给视野、方法才给了学生一个显微镜。要是你的教学焕发魅力,使你的学生一劳永逸,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