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语文论文之师生何须怨古文,借得东风远扬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 大溪二中 钟玲芬 长屿中学 李小君 【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是真正的教学好助手。本文就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三方面作用来谈,多管齐下,营造愉悦的氛围;真情诵读,咀嚼饱满的内蕴;启发想象,表达优美的情趣,最终实现轻松教古文、美文又美读的目标。 【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文教学 作用 别林斯基曾说:“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语文教学就需要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无穷的智慧。古诗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古诗文以其精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深刻的思想,睿智的哲理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句子都是大家脱口而出的名句。由于那些都是古代的语言,可能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而借助多媒体设备可能事半功倍。既然多媒体设备已普及社会各个角落,教师不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设备更好地开展古诗文教学,把经典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的意境,触摸诗文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感悟语言的凝练,体会古诗的神韵。本文就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架起古诗文教学的桥梁,借来多媒体这场“东风”,为古诗文教学插上精美的双翼,实现轻松学古文、美文又美读的目标。 一、多管齐下,营造愉悦的氛围--“陌上花开蝴蝶飞” 纵观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文都是经典篇目,完全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优秀的古诗文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文中的优美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有时是领悟不透的,而巧妙运用多媒体,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就变得可见可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的资料,多管齐下,营造诗情画意的优美情境,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古诗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1、画面补充,冲击视觉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古诗文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尤其是古诗讲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高,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味到诗歌的美感。所以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网上下载mp3格式的课文朗读,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完全置身于烂漫春色中。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也就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又如周密的《观潮》,它写了钱墉江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文章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令读者叹为观止。“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课文紧扣“伟观”一词,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如果学生没有看过钱江潮涌,可能他们就无法感受到这种“ 伟观”。于是,笔者就把网络上搜集到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一饱眼福。观看视频时,他们感受到了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的胜景,也就增加了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样学习《核舟记》时,具体展示微雕工艺的图片,在学生唏嘘赞叹声中引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中微雕技艺有直观而又鲜明的感受,加深对说明事物的理解。 由此可见,多媒体的直观和方便是传统教学望尘莫及的,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确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渲染,营造意境 古诗文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同时,音乐又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因此教学时不妨通过音乐设置情境,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再现情境,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首送别诗,有教师就选用了与本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来配合,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学生仿佛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西北大漠,看到:轮台下,诗人岑参与老友握手话别后,目送马儿的蹄印儿消失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之上。而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不肯离去。于是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就完全融于愁云惨淡的边塞雪景之中,弥散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在醉翁亭与众宾客饮酒的情景,另一方面播放出配乐朗读《醉翁亭记》,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时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有时如高山流水错落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流动美。 可见,运用音乐渲染氛围来感受古诗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实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的转化,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资料拓展,有效补充 成为经典的古诗文往往是经过历史积淀的,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境非独景物也、喜怒爱乐亦人心中之境”,了解时代背景,是解读文本的一条好线索、一张有效“门票”。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可缩短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先播放“安史之乱” 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当时的社会现实: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学生就像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等凄惨景象。之后,教师可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补充这样的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与诗人思想感情发生契合,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再如教学《小石潭记》时,疏通文本后,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是由“乐”到“忧”,对此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教师不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进一步解释,柳宗元写本文时因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用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因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而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不免触景生情,再次流露出孤寂凄凉、悄怆幽邃的感情。这种复杂又前后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写作背景是很难理解的。 可见,多媒体中辅助资料的适当展示,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真情诵读,咀嚼饱美的内蕴--“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代诗文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这时就可以借助形象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发音标准,节奏准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 1、品词析句,斟酌语言 古诗文除了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外,还要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古人用词非常讲究斟酌推敲,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必须要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从而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后,要体会诗句的精妙所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用得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这时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换吗?” 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画面中领悟到“直”“圆”字的妙处。由此可见,有时教师口干舌燥也可能无法解决的问题,多媒体以它直观的感受轻而易举就解决了,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聆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显得语气坚决,态度严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隐含责备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语气,从自身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充满对吕蒙的关心与期望。原文的对话熟练后,还可以进行现代用语的对白,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上述例子可看出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拓展教学奠定了基础。 2、咬文嚼字,追求韵律 古诗文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悦耳的乐曲。因此,教学古诗文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朗读特长,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这样学生在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的引领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韵味,读出意趣,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能受到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化难为易,领悟技巧 由于时代的变化,语言的运用也在发生变化,有些被继承发扬,有些逐步消亡,很多古诗词中的表现技巧在现代文中很难找到。而古诗文的韵味,和它所采用的技巧又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就需借助多媒体来帮忙理解。如学习《诗经》中的《关雎》时,对于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大部分学生都有些茫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了相关的几首歌。首先将流行歌曲《小芳》的歌词显示在屏幕上,学生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兴奋地跟着唱了起来: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于是笔者顺势告诉他们,这就是对《诗经》中的“赋”的继承--直陈其事,学生恍然大悟。接着又在屏幕上显示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中的一句“你的眼睛明又亮,好像那秋波一模样”,告诉他们这是“比”的手法;《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属于“兴”,是“先言他物--鸟”,再“引出所咏之物--夫妻”,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结果学生对《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牢记在心,甚至在此后的练笔中还有体现。由此可见,多媒体的确能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启发想象,表达优美的情趣--“小荷才露尖尖角” 古诗文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实现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1、个性吟咏,抒发情感 《乐记》中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也。” 音乐与诗词,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古诗词凝练含蓄,而且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韵律感,所以很多的诗篇都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入曲,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听李白高昂的吟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何等雄壮的境界!这是何等辽阔的胸怀!这不是花间月下的浅吟低唱,而是一个深陷于痛苦之中的灵魂强有力的怒吼!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然后配上喜欢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或大声吟诵,诵出味道;或深情演唱,唱出特色;当然也可以用直接选用已经谱成乐曲的旋律来歌唱,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 2、调动想象,表达创意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教师在学习古诗词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由于有原先画面音乐的渲染铺垫,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一篇篇佳作。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晖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马儿伴随着我漂泊他乡已经多日,已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带起地上的落叶,哗哗作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从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暮色沉沉,黑夜就要降临了。我不禁夹紧长袍,加快脚步。我还要在天黑前多赶几步路。可是,何处又是我的归宿?我这断肠人,只能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这里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以描写,使大家又一次体会到了游子的思乡深情。 3、字画入境,展示才情 大家都说,见字如见人。同样道理,用不同的字体,表达的意境也不一样。对于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显得方正沉稳,隶书显得凝重端庄,草书显得狂放不羁,行楷显得活泼灵动,魏碑显得古朴淳厚;营造出的意境也不同,或悠远绵长,或悲凉凄惨,或愤懑激昂……所以学习古诗词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文档”中选择合适的字体表现诗词的意境,粗犷豪放的诗词可选草书或行楷,以显其激昂奔放的情感;富含哲理的诗句可选隶书,以显示其庄重深刻。对于有书法功底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在宣纸上泼墨挥毫,写出自己心中的诗歌,然后在展示台上显示,供全班同学欣赏。 有些写景优美的古诗文还可以用另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现,选择适合的情景描绘成一幅幅图画。如学习《竹里馆》后,学生就运用了手中的铅笔描绘了一幅很写意的图景:一片竹林中,挽着发髻,一袭长衫的诗人抚着一把古琴,非常投入的状态。头顶是一轮明月,透过竹林的缝隙,留下不规则的身影。运用展示台当堂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能够极大地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学完古诗词后,在“金山画王”里留下自己满意的作品。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郦道元的《三峡》等都有精彩的写景句,学生可以摘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绘画创作。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优雅的书画作品,精湛的诗歌散文,就会跨越时空,超脱局限,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吸收的信息量将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些便利都来源于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多媒体对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它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把经典诗文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苏轼有诗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把多媒体比作是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她都为古诗文教学带来清新之风,使古诗文教学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闫玉蓉。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J〕。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12期 2.李志明。 浅谈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7月 3.殷 英。 多媒体,让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6期 4.王翠玲。 古诗词教学因多媒体而精彩〔J〕。湖北教育,2011年第7-8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