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谈高中学习中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他论文之谈高中学习中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学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理相通、 学科相融已是大势所趋。跨学科的综合测试题,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 3+综合”中的综合科目已经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与融合,考查学生运用多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生产、生活、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综合,实施综合,在搞好学科内综合、夯实“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跨学科的联系,渗透、融合的力度,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跨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问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学习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习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及各种资料。学生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 科学地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是能力要求中最高层次的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基础上进行的, 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有这种综合意识,培养一专多能综合学习的教师队伍是进行综合学习的关键。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在熟悉一门分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内容。二是要有较强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因为综合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的问题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纯讲授的教法,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求教师具备指导综合活动课的能力。综合课的教学要求课内外结合,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的以活动为特征的综合学习,是综合课教学的重要渠道和必要补充。要上好这类综合活动课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除此之外,具体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这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基本前提。 跨学科综合学习十分重视各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思路,给我们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以启示: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基本前提是夯实学科基础,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在跨学科综合学习中,各科必须因科制宜,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重新整合基础主干知识。 例如,对于政治学科,要熟练掌握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基础知识,按照记忆、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落实好知识点,把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重要原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对于历史学科,要重视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作指导,对历史学科的三大块主干知识——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化史、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侧重中外近代化史的比较)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 对于地理学科,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初、高中地理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要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从地缘、事实、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分析。而地球和地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人类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地理知识等。 2、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科学选择社会热点,与各学科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逐步学会整合教材,培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如前所述,近年高考跨学科综合评价都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素材,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强调考查学生对跨学科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对于热点问题的跨学科综合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好各科基础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科学选择分科知识的结合点、交叉点、渗透点,逐步学会整合教材,培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科学选择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紧密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例如近几年高考关注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中美关系、中国和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时政问题。 其二、必须重视具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 诸如人口、能源、资源、生态环保问题、科技革命等。这些问题在每年综合学习中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而且教师们要将这些热点问题与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例如环境问题,历史学科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关中地区兴衰、南方经济开发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西方工业革命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等;地理学科可以联系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政治学科可以联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 其三、找准“切入点”。 学科间综合首先必须结合高考形势的发展和各学科的共性特点,找准学科的“切入点”,即把握综合学科的共同重点、难点、热点、信息点,及时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科综合意识。而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跨学科综合评价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为载体来考查,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闲暇多多关注一些时事新闻类节目、报刊杂志、网站等有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等;《半月谈》、《嘹望》等时事类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新华网(www.xinhuanet.com)、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人民网(www.people.com.cn)、搜狐(www.sohu.com)、新浪(www.sina.com.cn)等网站中有关新闻时事类的报道,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捕捉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从而学会运用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实现跨学科间综合 例如文科综合学习,从宏观上来看,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学科的主体框架。我们必须以此基本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其一、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近年来的跨学科综合学习都是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教师要求同学们,紧扣教材,科学处理“冷”和“热”的关系,使思维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逐步养成分析热点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其二、重视原理与规律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高考文综跨学科综合学习历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考查学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文科综合能力评价中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新角度、新材料,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这正是考查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述能力。因此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原理与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逐步形成“学会”学习能力。 知识的运用包括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对于原理和规律的运用,要注意认识意义、理解内涵、推导结论、说明原因、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所谓实际不仅包括当代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包括历史学科中的文字资料、图像、文物所显示的史实;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中的问题,地理学科中的资源、环境等,都是联系实际的生动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综合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当联系有关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则必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以知识立意”和“以能力立意”的区别所在。 其三、重视以新视角认识问题,综合地、动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在综合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注意领会学习方法,尤其是以新视角认识问题。综合学习能力评价目标明确,就是要应对“以能力立意”的评价。但是认识问题的角度也很重要,视野开阔才能见人之未见,想人之未想。打破思维定势,就能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往往因为有不同的视角认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去想问题,因而在新问题面前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3、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平台,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近年来,高考命题思路改革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共识。那么,怎样通过研究性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必须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平台,科学选择研究课题,以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突出再认再现、阅读理解、信息解读、比较辨析、归纳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具体应对策略是: (1)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平台,科学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起始步骤。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事关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要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综合能力的途径,必须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平台,科学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的课题课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例如“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欧盟宪法条约的签订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 (2)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突出研究过程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形式,包括查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研究方式。有时是单一的研究方式,有时可以采用多种综合研究方式。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过程。 (3)重视网络资源的辅助作用。 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学习相结合要以各学科资源作为支撑。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了解一些学科教学方面的网站资源,将网上的各学科资源科学挑选后为我所用。这些学科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对于提高同学们的知识面和应试能力大有裨益。 学生具有“政史地”各学科知识,其综合能力并不一定强。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各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综合问题,还应有一个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所谓整合,这里指的是“理化生”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交汇与融合,形成综合知识整体。这种整合过程是在下属一些层次上实现的,是各学科知识在多层次上相互结合而提升的过程。通过整合形成的综合知识整体揭示了各学科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因而比各学科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迁移性和应用性。如果学生没有形成经过整合后的综合知识,在分析跨学科综合问题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全面、深刻地揭示出涉及多学科的自然现象中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实现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还要注意: 1、深化学科学习,培养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目前,在教学和复习中,实行的是分科教学,高考综合能力评价的内容并没有脱离高中现有的各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现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为命题素材和命题情景,考查对学科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的综合只是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 ,这一知识点与政治、历史、地理等虽有关联,但一般在学科教学中不会讲到。对这些“结合点”的把握,仍要以学科内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为基础,以学科能力目标为基础。学生只有对某一种事物认识深刻了,才有可能旁及其他多种事物。可以说,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政、史、地等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搞好分科教学,全面地掌握分科的基础知识,建立起完整的开放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才能为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如果舍弃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学科能力培养,一味地进行“综合”学习,既有悖于实施综合能力评价的初衷,也不符合目前高中教学的实际,最终将使跨学科综合能力成为无源之水,得到事倍功半之效,甚至使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落空。 2、加强跨学科的联系 历史、政治与人文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与政治及人文地理的天然联系,为在教学中加强历史与政治、地理的跨学科联系创造了条件。历史与政治的联系是密切的。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 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向最重要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等理论是我们认识、把握历史现象的基本观点。对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更要运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以及矛盾分析等观点。经济常识中商品、货币、市场等理论问题,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现象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此外,我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时,可以联系政治常识中的政党理论和民族宗教理论等。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广泛联系、运用政治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同时,也可以相关历史事实,进一步阐释、理解各种政治理论。 时政热点多是跨学科综合的切入点,也是与历史、地理、政治联系的交汇点。任何时政热点,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和现实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当今众多时事热点问题的发生,都可从复杂的历史中找到根源;而许多已逝的历史现象,仍制约、影响着今天。加强历史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既是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人的一定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地域内展开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条件。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十分注重历史与地理关系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有十六部编有专门的地理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和发展水平,还制约着国家政权的形式和职能,但马克思主义也反对惟地理条件论。总之,地理因素,是社会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地理要素对历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从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和战关系;再如,结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全面分析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3、努力寻求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交汇点 文科综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认识,正如文综评价“考试说明”所说,“社会现象是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这与地理学科紧密相联。“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这与历史学科相关。“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 ,这与政治学科相联。通常情况下,历史从时间,地理从空间,政治从意识,构建起文科综合的知识体系。三个学科虽有各自的学科特性,但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面又有相互关联的条件,各学科知识间交叉渗透,趋向融通,人们对学科联系的综合方式也进一步关注。正因如此,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史地不分。在课程设置方面,人们还将历史、人文地理及政治常识相结合,设立了“社会”、“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 跨学科综合能力评价,冲破了人为设置的学科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交融,突出各学科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这个“点”,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这个“点”也正是跨学科综合评价的“点”。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和把握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综合学习中,可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把一些现实问题编制成与政史地相关知识的应用表。如人口问题,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有:人种和人口、人口的增长、人口分布及迁徙;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有:历代人口数、人类迁徙、人口与赋税、人口观念等;与政治学科相关的有:经济发展与资源、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对人口问题的辩证认识等。通过这种表,建立起三个学科的知识连接,再运用学科能力和通识能力进行阐释和解决。 4、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高考综合能力评价的难度看,跨学科综合的难度是低于学科内综合难度的。但跨学科综合,更强调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整体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上,注重考查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这种能力考查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根据综合能力评价的能力要求和评价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培养和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 要加强对图表解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文综“考试说明”特别强调对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关系的把握。图表、数据、公式等是重要的资料,它们储存了有关社会、人及环境资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大量信息,也比较明显地反映了文科知识的综合。要强化对图表等解读能力的培养,运用各种知识领悟图表的含义,充分挖掘其信息价值,进而把握图表所反映的事物特征、规律和各事物间的关系,并对图表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还要根据要求进行准确表述。 总之,要努力提高通识能力。学科知识及学科能力是形成综合能力的基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学科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表述等通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表述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