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德育创新的途径
历史论文之德育创新的途径 [摘要]: 本文认为,德育需要不断创新,而最需要寻找和探索的就是德育创新的途径。当前,许多人谈创新,可是真正拓展出途径的不多,本文主要就如何选择德育创新的途径、选择哪些途径以及如何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实践而展开,探讨德育创新的实质性问题,真正落实德育创新。[关键词]:德育 创新 途径 开辟 选择 实践 古语讲:做人先修身,修身先养德。世间无德,天遣以改。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而其精髓便在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句,说出了谦谦君子的真正品质在于一个“德”字。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最注重人的“德行”修养,所以德育教育在现代的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则“事易时移,变法宜矣”,今天的人才已然不是封建王朝的人才,今天的“德行”也不全然是古人所指的“德行”了。于是,在这样的新环境中,新社会里,新的观念必将产生,新的方法必将出台,德育在呼唤创新,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如何去创新”的问题。一、 为什么要开辟德育创新的途径“德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这句话在多少个教育工作者的口里听说过,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抓不懈的工作,而德育创新工作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要努力落实的工作。德育创新要努力做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方法创新以及德育环境创新。然而,无论是观念、内容还是方法、环境,归根结底仍然需要德育途径来完成,来实施。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仅仅是改变了德育的观念,创新了德育的内容,而仍然用老的办法来实施,是否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呢?就好象是一坛新酿的好酒装到了一个发霉的旧酒坛中,势必会掩去美酒的芳香。所以,在德育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最应该注重的便是德育创新的途径。德育创新理论提出的初期,许多人做了许多事,可是仅仅是做了“花架子”,没有落到实处。因为他们仅仅改变了一种形式,而实质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就有专家提出德育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于是就有许多人来做德育观念的创新,新观念层出不穷。也就是在德育观念创新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好、这么多的新观念真正落实到德育工作上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比如德育创新中衍生了一个新观念——“德育生活化” ,什么是德育生活化?很多人研究认为就是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新观念运用到日常德育工作中去。许多教育工作者,工作做得很细致、很到位,在日常的学习中深入到学生中去,下课的时间找学生谈心,午休的时间找学生谈心,放学了仍然找学生谈心,周末还要家访,很多人想,这样总算是做到了德育生活化了吧?老师已经快和学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了,应该是可以达到我们德育工作的目的了吧?可是事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那么乐观,许多学生依旧很难在品德方面有所改进,而更多的学生已经厌烦了老师们的这种接踵而来的谈心,他们开始抵触,开始躲避,有的甚至开始冲撞。难道我们德育创新的观念错了吗?没有,我们的观念没有错,错是错在了“老瓶装新酒”上。我们没有及时更新德育途径,在旧有的道路上走,教育路线只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刷新了,并没有在实际中刷新。于是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德育观念的创新必须伴随的是德育途径的创新,这是绝对不可以分割开来的。二、 如何选择德育创新的途径德育创新的话题已经被学术界和教育界谈了许多,许多批判性的文章更是扑面而来,大家和学者纷纷谈出自己的观点“德育呼唤创新”“德育需要创新”“德育的内涵缺失,观念必须创新”“德育的层次紊乱,思路必须创新”“德育评价功能异化,方法必须创新”等等。这样那样的文章见多了我们便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文章角度看似有所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谈德育的创新问题。可是我们再仔细看看便会发现,似乎大家都踩在德育创新的边缘,都在说以往的德育如何不“新”,以往的方法如何不好,以往的层次如何不清晰,可是很少有人系统论述德育的“重塑”。批判旧有事物的同时,只有把错误找出来,才会去考虑如何更正它、革新它。当我们已然批判了那么多的时候,我们便要想到如何去“重塑” ,这便是如何去选择德育创新的途径。初中的德育工作从两个方面抓起,一条纵的主线便是政教处的德育工作,从养成教育角度抓德育的做法居多,那么如果在纵的方面寻找德育创新的途径的话,我们便要把它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教工作入手,去选取德育创新的途径。一条横的主线便是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思想品德》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本身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一定的知识的。与此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能给孩子起到思想导向和人生指向标的作用。所以想要更新德育的途径,从《思想品德》教学入手是很关键的,也是很必要的。结合以上所述,我认为,选择德育途径主要应该从纵向的政教工作和横向的《思想品德》教学来入手。三、探索德育创新的途径(一)政教工作方面1、改德育中的注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德育工作的一贯作法是注入式教育。各种规章制度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天便大面积的下发,接下来的是督促学生“摇头晃脑”的将这些条款倒背如流。那么再接下来是什么呢?许多德育工作者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做到位了,既然学生已经可以将这如许多的条款都烂熟于心,那么一定会一丝不苟地照做下去,养成教育的工作也便完成了。其实不然。学生本身对于从入校起就面对如此巨大的攻势而感到不适应,当他们被迫背诵的时候,便从不适应发展到了反感。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刚入初中的学生仍然有着儿童的末期特征,他们的儿童天性的残余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便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抵触这些条款,在压力的迫使下背诵下来不等于他们就一定会去执行,会去遵守。相反,他们会在各个方面与之背道而驰,来满足他们那小小的“报复” 心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德育工作途径,从注入式的误区中走出来,开展启发式教育。如何开展启发式教育呢?学生要熟悉和遵守《学生守则》,这是日常德育工作的重点,关键就在于如何让他们熟悉,如何让他们遵守。新学期新生入学初,不妨在校门口以及各宣传栏张贴关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海报,海报形式尽量多样,要具有启发和教育作用,同时又避免说教和乏味。例如提醒学生不应该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便可以制作几幅漫画,而这个工作最好成为上一个学年学生的暑假作业,漫画下面还要署明是某某人制作,这样对于新生来讲既新鲜又有趣,而且看到这些作品出自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之手,更具有说服力。漫画的形式符合学生尤其是刚入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在潜移默化中便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2、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讨论式教育。讨论式教育有助于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努力建树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待人的作风,支持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促使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形成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生动局面。提倡竞争,鼓励冒尖,树立有说服力的学生典型,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学生思想素质提高中的不平衡性和反复性。要全面分析、正确对待有个性、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一般这些学生不大安分守己,缺点也较明显,如果只抓住其短处,可能抑制有才华学生的个性,既要爱护他们的优点,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又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使其能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往往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容易犯“ 一刀切”的错误,不让学生开口说话,压制了学生的思想,德育创新的主导思想就是要观念创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真正的把学生看成一个“人”,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德育工作中采取学生与教师进行问题讨论,学生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的形式。例如某学校打算在年级的楼层设立宣传板,及时宣传和报道校内外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对年级各班级进行监督评比。如果硬性将宣传板树立起来,学生心理上不接受,在接下来的宣传板建设工作中就会遇到阻力,在内容和质量上都不会有很好的成效,同时也没有达到我们德育工作的目的。而在此以前如果召开学年学生代表大会,年级德育教师就此事与学生进行讨论,探讨这种做法的利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仅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而且集思广益,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现在的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想法很新颖,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的观点和办法,这样讨论之后再将宣传板树立起来,学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实施和展示,他们当然愿意竭尽全力去建设,还会别出心裁,而学生自己建设的成果也会引来更多同学的关注,更好达成德育工作的目的。3、从校园文化入手进行雅园式德育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又一个新途径。良好适宜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而在青少年生长最重要的三年间,恰好是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最长,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关键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讲,事物的外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学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和这个学校学生发展的方向是息息相关的。从德育工作角度讲,我们既然要培养德行高尚的君子型青少年,那么建设传统、古典的雅园文化势在必行。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仁义礼教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可缺失的。古朴、雅致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操陶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学生进入学校所见到的都是“学报社稷,府纳百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语句,对于学生的思想是一种净化。置身于幽雅的校园中,会让学生得到正向的发展,所以从校园文化入手进行德育教育也是一条有利的途径。4、社团组织建设加强德育教育。社团组织是学校内学生自己的组织,一般都是由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组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教师对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关心和指导对于德育工作也有很大帮助。依托各种社团为载体,根据不同专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技能比武活动,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努力提高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会作为学校内第一学生组织,在学生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所以对于学生会的德育工作应该抓在前头,落在实处。大力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工作模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养成教育的落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很关键。由于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网络传媒的不正当利用,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当今的社会,由于人们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很不利。心理上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费工夫。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也很关键,说教式的“你不应该如何如何”“你应该怎样怎样”是不可能走入孩子心中的,所以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开口,我们作为一个倾听者,及时给予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肢体信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目的,同时也为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二)《思想品德》教学方面:1、网络资源运用于教学完成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的生活空间从他们所熟知的家庭、学校逐步拓展到社会公共生活之中,以期学生在塑造健康自我的同时,积极地把自我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讲究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正义感、守法护法的好公民,逐步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公民意识。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我们就要摒弃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充分开发可利用资源,而目前对于我们来讲利用价值最大的便是日益更新的网络资源。网络进入人们生活以后,给中学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这让许多的学校、教育工作者都极力在学生面前回避网络,甚至是抵制网络,而这恰巧不符合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越是老师抑制的他们越感兴趣。教师索性不如“将计就计” ,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有效有益资源,在课堂上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面对网络没有神秘感,完全公开化,让网络融入教学,融入生活。《思想品德》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找到鲜活实例的,所以在网络中寻找恰当的视频短片给学生在课堂中放映,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又对学生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具体的事件中更容易理解是非黑白,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很大帮助。2、设定现实情境进行德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富有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由这段话,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德育现象:老师授课,如果不断强化、强调自己的思想、观点,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切身体验,这种课堂就是“伪” 课堂,没有质效可言;如果人生道理是学生作为任务背下来、写下来,而没有内化为学生个人习惯与追求,就难免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如果课堂教学一成不变,一味强调教育性,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那么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看来,德育应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否则就很难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发挥作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涉及到许多细节都是与学生的日常家庭、学习生活分不开的,在这方面的问题上,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说教式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要热爱学校,要如何如何,得到的效果可能是很微弱的。在类似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进行设定现实情境进行教学,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在“孝敬父母”这节内容里,教师组织活动让各小组进行家庭中的现实情境表演,然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找出每个家庭内部的小矛盾和小摩擦。而后进行角色交换,饰演父母的转变成儿女,饰演儿女的转变成父母,在角色定位中找出差距,让学生自己通过活的现实情境去体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对父母的不理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比向学生宣讲如何尊敬父母要有效的多。 3、教师利用行为艺术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抵触思想时刻伴随,这源于我们传统的“填鸭式”已经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误区。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后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越发希望孩子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便会不住要求学生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去表演,去合作,可是,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是有限度的,他们的心理误区已然形成,最不希望听到老师说“你去做这个”“你来表演一下” 之类的话,他们觉得这是教师在指挥自己,而没有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活动,没有让他们的意愿得到满足,于是便失去了表演的兴趣和欲望,甚至开始抵触。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更深的思索,去探索新的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途径。将行为艺术应用于教学便是一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好办法。一次课上,为了让学生更为鲜明地认识原始人类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同学小组表演原始人生活场景的环节,可是谁也不肯上台表演。教师大力鼓励,终于有同学提出让老师表演。学生的要求是有说服力的,为什么我们口里高喊着平等可是在课堂上仍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呢,要求他去做什么,让他去活动,难道这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活动吗?教师在此时接收到了一个信号:真正的平等不是嘴上说说的平等,而是在体验的课堂上真正和学生平起平坐。于是,在同学们一浪高过一浪的吵嚷声中老师没有去整顿课堂纪律,而是慢慢的弯下了身子,随手拾起一支笔充当木棍,学着原始人的样子弯着身子走路,四处张望,在同学的椅子中间找到一个装水彩笔的小盒子来充当木块,表演出原始人钻木取火的动作,同时搀杂着疑惑和探究的神情。孩子们逐渐从吵嚷声中醒转过来,开始注意这个老师的行为,终于,有一个同学高喊出“钻木取火”四个字,“老师表演原始人了!”老师在他们之前进行了表演,于是接下来的就是一个个同学争先恐后的要把自己头脑中想象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表演给大家看,一张张跃跃欲试的兴奋的小脸上流露的是他们对知识探究的快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如同一面面旗帜在老师眼前晃动,直到下课铃响起仍然有很多只手还没有舍得放下。“哎,这么快就下课了”,当一名教师听到了这个声音,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孩子们渴望平等的心让教师在课堂上明白了行为艺术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人格教育,主要包括上进心、责任心、诚实守信等,而德育的教育很重要的就是人格的教育。培养学生做“四有” 新人,有奋斗目标,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家庭和自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是我们德育教育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努力寻找德育创新的途径。学校教育资源的外延、德育教育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教育工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将种种生活资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提升为多种德育创新的途径。学生在鲜活的生活素材中,在具体可感、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中,调动自己的切身体验,投入地去看一次、谈一次、想一次、做一次、笑一次……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切实丰富自己的情感与心灵。我们期待着德育创新的天地早日走近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