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对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对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其他论文之对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的实 践与思考   这个命题涉及到新课程、教育教研、教师发展三者的关系, 我想先就这三者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阐述。   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诸多方面的严峻挑 战,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倡导 的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达到的新目标等等一切,它的最终落实,包 括学校层面工作要求的落实,完全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 高低。因此,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新课程实施、研究、开发、 评价的主题,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谐互动。可以这样说,课 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谁能够成就教师 的发展,谁就会成就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课程改革与教育教研:学校的教育科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 在学校中的教育科研。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优势、 自己的教科研氛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产 生的种种疑惑和困难,不能仅仅依靠听几场专家报告、看几节落实新课 程理念的优质展示课、搞几次有影响的研讨活动,必须植根于日常的教 学实践,必须依赖于持久深入的校本教研。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 的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 迫任务。   教育教研与教师发展:学校教育教研的目的是直接指向教师的 专业发展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要实现角 色的多元组合,教师要成为知识的有效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 进者、思想灵魂的塑造者,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校课程的建设者, 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终身发展的学习者。要实现这种转变和要求, 更加需要依托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西安中学的教科研工作起步很早,有很好的基础。从 2001 年, 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之始,学校就开始关注课程改革。2003 年,省教育厅就明确要求西安中学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上先 行一步。势在必行,不可阻挡。不管你是喜还是忧,是激动还是困惑, 其时,学校就清醒地认识到,迎接新课程的到来,必须以教育科研为主 要抓手,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几年来,学校脚踏 实地的大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校为本,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较为鲜明的特色。目前,新课程即将进入实施 阶段,根据新课程的需要,我们对近几年的教育科研实践进行了认真地 梳理和反思,从学校实际出发,对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更好的解决教育教 研与教师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在这里和各位交流一下。   一、明确理念,准确定位,形成教科研的主攻方向。   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定位最早并没有明晰的理念作指导,只是以 提供教育教学动态信息、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为具体任务和目标。后来 逐步吸纳新课程的思想,形成了目前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即“三 个服务”: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为教育教学发展和实践提供服务; 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服务,而且我们把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 务作为核心理念。   这种理念的确立抓住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关键 和根本——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而是教育科 研的主体;学校的教育科研应该是基于教师发展,围绕教师发展,促进 教师发展,并通过教师的发展,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这一理念使得教科研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赋予教科研工作更大 的发挥空间,对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力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 科研的理解、接纳和重视,增强了教科研工作的务实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从这三个基本理念出发,可以明确地理清我们 教科研工作在推进课改中的思路和重点,即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个 是教师层面的工作——学习研究:更新观念(新理论的学习、认识,新 理念树立)、专业研修(新课标、新教材和新教法等的研修)。一个是学 校层面的工作——继承重建:课程设置开发(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的 开设和开发)、制度继承重建(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学生选课制度、走班制管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措施等)。两个层面 工作的完成,核心还是教师的学习研究、教师发展的问题,因为,学校 层面的相关制度的继承与构建,依旧需要依靠教师的参与,需要依靠教 师的智慧和力量(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学校决策者、管理者的学习、提 高和认识,涉及学校决策者、管理者的态度、责任、胆识和智慧的问 题)。而且,制度的继承和重建相对来讲要简单一些,目前也有许多现 成的东西可作借鉴。而人的转变是最难的,教师的转变虽然有明确方向, 但实现转变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教师自身的主动努力,这将成为 课程实施的最大的难题,也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最大课题,说到底, 依旧是如何促进教师发展的问题。   二、搭建平台,保障教科研理念的有效落实和作用发挥。   教科研如何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依 靠搭建平台。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认识和积累,我校教科研工作 初步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平台,成为教科研理念落实和目标实现的可靠保 障。   这些平台,基于教科研视角,渗透教科研意识,立足促进教师 发展,使得教科研成为扎扎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行为。概括起来有 以下几个平台。   1.活动平台   三个层面的教师评比——构成教师专业成长基本路径。   在青年教师中评选“教坛新秀”,旨在推出新人,让青年教师 优秀分子早日脱颖而出;在全体教师中评选“教学能手”,旨在确立教 学骨干,发挥教学骨干带头作用;在骨干教师中评选“学科带头人”, 旨在提升教学骨干的学术地位,发挥带头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个评选活动突出专业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要素设计评 比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素养等;突出过程 性——在评选过程中锻炼、提升和展示教师,注重历练“教学基本功”、 锤炼“教学策略”、提炼“教学思想”等重点;突出导向性——让教师 向“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方向发展,成为“师德高尚、学养 深厚、关爱学生、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西中教师;突出资源性 ——承担学术报告。要求“教坛新秀”作个人成长报告,总结个人成长 经验,提供他人借鉴。要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作教育教学报 告,展示教学观点、策略和思想,供老师们分享,这一方面,我们首先 “立足校内,共同提高”,其次,积极创造条件,走出校门,扩大资源 在更大范围的辐射作用,在外校举办学术报告,进一步锻炼教师、提升 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思想,扩大教师和学校的对外影响。   三个评比活动三年一个循环,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许多 发展良好的教师,基本上是连续参加,拾级而上,顺利达到最高层次, 即成就自身发展,又成为学校教学核心推动力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两个大型年届会议制度——构成教师集体意识和决策影响力。   “教学工作会议”以总结教学工作、展示教学成果、探讨教学 发展“为主要任务;”德育工作会议“、”以总结德育工作、展示教育 成果、探讨德育发展“为主要任务。两个年届会制度,有各自的会议条 例,两年一届,分别是教学、德育工作的一次盛会,教师是会议的主角, 教师的探讨、展示和交流是会议的亮点内容,会议的最大成果之一:教 师得到展示、激励、学习和提高,使教师明确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目 标和任务。   2.队伍平台   三支教育科研队伍——构成学校科研骨干力量,在队伍中锻炼 提升教师。   教学研究员由教学骨干组成,德育研究员由德育骨干组成,青 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由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核心为中心组成员,由 青年教师中的优秀教师组成),三支队伍职能明确,要求具体,既是教 科研骨干力量,又是教师成长提升的重要平台。   三支队伍有力保证了教科研任务的落实,同时,对队伍中的每 一成员来说,还是一种荣誉、待遇和认可,其本身有一定的激励、导向 作用。三支队伍不是终身制,任期三年,有相应的考评要求,始终保持 较高的水准,队伍人数完全由条件决定,不照顾平衡学科,有些学科可 以空缺。   三支队伍工作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亮点。教学研究员的亮点是 探索课活动和承担教育教学报告会。青研会的亮点是以教学专题探讨为 主的”青年沙龙“活动。德育研究员的亮点是承担”家长学校讲座“任 务。   目前,教学研究员由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 9 学科的 19 人组成;德育研究员由班主任、德育干事、政治老师中的骨 干 20 人组成;青研会有三名会长,下设的中心组由涉及各学科的 9 名 教师组成。   一个考试评价命题队伍——炼就过硬的学科专业考试评价命 题素质。   考试评价命题队伍由精选各学科有命题经验和能力的教师组 成,人员在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的稳定(至少三年)。一方面,磨炼整支 队伍,提升成员命题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队伍成员以研究者的角色, 进入考试评价命题的研究和命制,提高命题的科学性、针对性,特别是 命题对教学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学 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有利于课堂中师生生命活力的焕发。   3.刊物平台   三个类型的学术刊物——构成教师教科研交流媒介和学习研 究阵地。   校刊《信息选编》以刊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总结、教师研究论 文为主,体现学术性;校报《西安中学报》以报道学校及师生典型活动、 事迹、故事等为主,体现人文性;《资料选编》以采集最新教育教学动 态信息或有价值的专题内容为主,体现资料性。   三类学术刊物也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研文 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专业精神、专业素养、思考研究成果等等, 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广泛交流,对全体教师形成潜移默化的教研文化 影响。   三类学术刊物还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它真实记录着学校教学改 革和发展的足迹,对于学校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平台,有 利于学校的后来人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更好的发展。   4.制度平台   三个方面的激励政策——构成教师发展评价要素和激励导向。   《西安中学教师学历教育和继续学习奖励条例》——以鼓励 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继续进修学习为目的,条例严格规定了学习要求, 设法保证学习的效果,凡达到要求者,学校承担学习费用的绝大部分, 以示激励;《西安中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条例》——以激励教 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实践,争取获得最好成果为目 的,条例导向明确,标准合理,针对性强。《大型教学科研评比活动获 奖条例》——以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大型教育教学活动,争取在活动中锻 炼、展示和提高自己为目的,属于专项奖励,力度大,激励性强。   三个激励条例实施以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研究生学历约 120 人,每学年度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约 60 人次,很好的促进了 教师参与活动和开展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两个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扶植青年教师稳步快速成长。   ”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制“:旨在使将要来校工作的应届毕业 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接触教学内容、体验教学过程、了解教育对象、 适应角色转化(以前没有,发现问题后才开始实施)。培训期为一个月, 安排指导教师,按学校全天正常上班时间实习,任务要求明确(涉及听 课、备课、学习、试讲、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等等),培训结束, 要求写出完成任务总结,有自我总结体会,有导师评价建议,并且,学 校将培训情况作为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重要依据。   ”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旨在使参加工作在三年以内的青年 教师,在其成长的起步开始,有导师的指导引领,使他们少走弯路,尽 快成长为合格乃至骨干教师。这方面的培养工作过去叫”拜师帮教“, 更名的原因是一种培养层次的提升,师傅升格为导师。因为起初的”拜 师帮教“,人人都安排师傅,但实践发现,师傅的影响作用是双面的, 可能会因师傅本身条件所限,产生负面的影响。为此,学校提出”导师 制“,按导师标准选择导师,并根据双方代课年级、性格特点搭配安排。   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工作是全方位的,包括青年教师学习、思 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培养方式上除过常规的学习、听课、交流外, 一个很大的措施就是渗透教育行动和叙事研究,以撰写教学随笔、反思 或论文及教学案例分析为途径。随笔、反思或论文主要是涉及自身的情 况,案例分析针对导师的课堂教学,这些文章,一月一篇,由导师批阅, 网上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5.课题平台   三个级别的课题研究——提供教师研究多层选择和发展提升 机遇。   国家部级课题研究以教研员队伍为核心力量,省市级课题以青 年教师教学研究会中心组成员为核心力量,学校个人课题以学科组及其 成员为力量。   三个级别课题研究,选题上突出问题性——立足教育教学发展 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课题或在立项的总课 题方向下设法寻找与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子课题和实际问题进行 研究,避免”有课题无问题“的现象;过程上突出研修性——追求过程 中教师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让教师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解;研究 结果上突出成长性——不只追求论文、比赛等成果形式,更看重教师自 身的成长和发展,在课题研究中使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教育教 学质量和层次等得到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以上平台依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可以做课 改的大文章,唱课改的主旋律,促进教师的发展,推进课改的实施。   其一,让队伍走在前面。   让三支科研队伍承担新课程的带头学习、提前探索实践、制度 构建、课程实施指导等重要任务,使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在承担并 完成新课程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学校自己的课改理论专家和实 践楷模,走在前面,带动整个课改的推进。(先行课改区的经验教训: 课改初期,主要依靠全国知名的理论专家的引领,引领的目标是帮助教 师转变观念;但课改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会发现课程改革理论和具体教 学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土专家“来担任专业引领的重 任,引领的目标要从观念先行向实践可行转变,从对观念的通识培训向 学科的技术培训转变)   让考试评价命题队伍,以新课程实施为起点,率先进入研究准 备,从课堂评价检测,到单元评价检测,再到期中期末评价检测,系统 计划,逐步积累,以形成适应新课程、具有我校特色、适合我校学生实 际的学生学习评价与测试成果。   其二、用课题主攻课改   借助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 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攻克我校实施素质教育 和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效性难关。   借助我校承担的全省信息技术”十一五“规划课题——”传统 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对比研究“课题的研究,攻克在新课程 背景下和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教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问题。   借助我校承担的市级课题——”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的研 究“课题的研究,建立我校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和具体方法。   借助学校自己立项的课题——”新课程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研 究“、”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测试研究“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新课程 学科组集体教案丛书,以及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测试丛书。   其三,让活动促进课改。   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对三个层次的教师评比活动的目标、 内容、标准、形式进行全面更新。比如,说课、课堂教学、教材分析等 评比的标准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理论测试要以新课程的主要理 论要求为问题来源,教师的论文、案例、随笔等都要以新课程实践中面 临的重要问题为探索的对象等等。   ”教学工作会议“和”德育工作会议“要在服务于课改的决策、 推进、总结、会诊、调整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对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的教育教学行为给予郑重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把 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作为”两会“的主题。   其四,让制度倾斜课改。   针对青年教师的两个培养制度将立足课改的实施,培训和培养 工作将向适应课改要求的目标发展,既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帮助, 又为课改提供服务。   根据教育发展变化需要,对三个教师激励制度进行改进和调整, 比如,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申报、鉴定和奖励上,强调教师自主申报, 申报理由中要有自己对成果价值的评价;鉴定标准不只以是否发表为主, 更将关注论文本身对教师自身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将虽然没有发表但确有较大价值的论文纳入奖励之列。   其五,让刊物导向课改。   三类学术刊物将努力站在政策的前沿、理论的前沿和实践的前 沿,及时宣传课改政策,提供课改最新理论和信息,总结和反映课改实 践和成果,更好发挥其舆论导向和学习交流作用   三、积淀文化,培植滋养教师发展肥沃土壤和生态环境。   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需要坚持和固守。文化以一种成果形 态存在,并教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意义就在于它的教化和影 响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的重视、倡导和推进,我校教科研文化形 态及其内容特点初步显露出来——清晰的教科研理念、有效的教科研平 台、丰富的教科研成果、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不断壮大的研究型教师群 体等等方面,无不散发着学校教科研文化的浓厚气息,影响着教师的成 长和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将不断强化学校的教科研文化,依靠文化 的教化和影响作用,追求教师发展的更高目标。   其一,追求教师思想的发展。   一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丰富和提升。让教师做一个有教育教学思 想的人,从”普通人“变为真正的”教育者“。倡导教师阅读教育教学 理论名著,阅读学科专业理论著作,通过阅读,使教师不断得到知识的 更新、理论的滋养、思想的丰富和提升,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扎 实新颖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引导,有明确的教育理 论作支撑。二是文化知识的丰富和积淀。让教师做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 的人。倡导教师博览群书,加强人文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丰 富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厚实文化底蕴,使得教师能够以其渊博的 知识、深厚文化底蕴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追求教师智慧的发展   教师智慧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强调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四 个智慧。   一是教师课程智慧的发展。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 备课“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开发和利用上,或者教师对课程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上。   二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 上课“的智慧,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讲授、启发、组织、引导和帮助 上。   三是教师管理智慧的发展。主要显示为教师日常对学生的管理 的智慧。体现在教师的民主精神、人格魅力、管理技巧和管理威信等。   四是教师反思智慧的发展。主要显示为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 践反思的智慧,体现在教师日常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认识体悟、同 行合作交流上。   其三,追求教师文化的发展   一是教师学习文化的发展。其要素涉及教师群体读书学习的意 识、愿望、态度、习惯和氛围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读书学习带给教师 的成长感、幸福感。   二是教师实践文化的发展。其要素涉及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实践 的责任态度、精神追求、行为方式和教学氛围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教 师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和成就。   三是教师研究文化的发展。其要素涉及教师群体思考研究的意 识、愿望、态度、习惯和氛围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教师群体在思考研 究中因获得问题的解决和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对教师”三种“发展的追求,我们将依赖于学校教科研文化的 大氛围,这既是教科研文化追求教师发展的更高目标,本身也构成教科 研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叠加,相互再生,最终构成学 校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校的品质和发展。   ”科研是在寻找发现规律,教研是在寻求如何遵循规律“,这 是教科研的本质所在,也成为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 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态度和做法,这 中依托本身就是在寻找规律,遵循规律。新课程实施带来教育教学背景 的巨大变化,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会改变,办学也会有规律可循, 我们相信,只要依托教育科研,就能找到规律,就能遵循规律,就能少 走弯路,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   我们时刻期待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 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目前课程实施的需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