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较真”
历史论文之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较真” 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较真” ──从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所想到的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蒲圻高中 田孝忠 在讲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时,大多数同学往往会有这样一种观点:司马光是个守旧派,他反对变法,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罪人。也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学课本里的司马光那么聪明伶俐,等到老了就顽固守旧了呢? 学生有这样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人教版选修1里面的这样一句话:“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以上那些想法。 那么,历史上的司马光是不是真的反对变法,是个顽固守旧的人呢?我们组织学生课下搜集司马光的相关历史资料,对这一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一、司马光其人 司马光(1019-1086),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字君实,宝元元年(1038)进士,授武成军签书判官,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被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后历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权御史中丞、翰林兼侍读学士等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出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哲宗即位,复出为相,主持朝政,罢黜变法派,废除新法。去世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平生著述甚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后人编成的《温国文正公集》等。 从他的简介来看,司马光从政时间很长,可谓三朝元老,且位居高位,在位时正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较为严重的时期。那么,位居高位且从政经验丰富的司马光是否发觉了当时的危机呢?《司马光·传家集》中记载到“自景祐以来,国家怠于久安乐,因循而务省事,执事之臣颇行姑息之政”“方今天下之势危于累卵”。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司马光在给宋英宗的一份奏章中指出:“方今公私困竭,士卒骄惰,将帅乏人,而戎狄犯边,事之可忧,孰大于此?”宋神宗即位后,他给这位新皇帝的上书中写道:“今灾异屡降,饥馑荐臻,官多而用寡,兵众而不精,冗费日滋,公私困竭,戎狄桀傲,边鄙无备,百姓流亡,盗贼将起,朝廷夙夜所忧,宜以此数为先,而以余事为后。” 由这些文献记载来看,司马光对于当时北宋面临的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司马光认为“国家承百主之弊”,统治者应该“欲振举纪纲,一新治道,必当革去久弊”。以此来判断,司马光应当是认为当时变法革新已是大势所趋。 既然司马光认为要变法,他又为何要与同样要求变法的王安石走向历史上的结局的呢?这要从司马光的变法思想上来探讨。 二、司马光的政治思想 第一,从司马光的施政思想上来看,司马光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怀民以仁”,为了防止激化社会矛盾和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把是否顺乎民心作为制定政策和施政的出发点。反对对农民的过度苛扰和盘剥,反对官府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要求把对劳动群众的剥削限制在他们能够忍受的限度之内,关心他们的疾苦。司马光多次上书,向皇帝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呼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第二,从司马光的理财思想上来看,司马光信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理论,认为国富必须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所以他把理财的目标定位为首先要“富民”。他曾说“古之王者,藏之于民。降而不能,乃藏于仓廪府库。故上不足则取之于下,下不足则资之于上。此上下所以相保也”,所以他特别反对以牺牲百姓利益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的做法。这一点上就与王安石的以增加财政税收来富国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 要“理财”必先“生财”。对于宋王朝来说,当时有两种“生财”之道:一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涵养和培植社会财富;二是通过增加税收项目来增加财政收入。 司马光的生财之道偏向第一种。他强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工、商各业的积极生产,主张通过发展各业来增加社会财富,从而增加财政收入。早在仁宗末年,他就提出当务之急在于“ 务农通商,以蕃息财务”。他还重视在“养”的前提下去“取”,“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提出“养其本原而徐取之”,以此鼓励各业发展。他认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如此“生财”则财用不匮。在司马光看来,“如果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国家何愁不获乎?”反之,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就会“拾麻麦而丧丘山”,因小失大。 司马光认为造成北宋入不敷出的罪魁祸首是开支过大,用财无度,主要反映在“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此五者”,所以他主张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多求不如省费”、“减损浮冗而省用之”。面对当时从帝王到大臣的奢侈之风,他强调要从统治阶级自身做起,压缩宫内开支,减少赏赐等。司马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个人生活非常朴素。这与王安石的“开支”的思想又有所不同,而且王安石的这种思想在后来还被宋徽宗等作为挥霍的借口。 同时,司马光还主张从财政管理方面彻底整顿现有的机构。鉴于当时负责财政的“三司使”,无权过问由太府寺主管的供应宫廷生活的内藏库和奉宸库,皇帝和后宫可以自由支配、挥霍财政收入,而兵、工各部官员也可以随意开支。这种财政开支失控的局面,导致“互相侵夺,又人人得取用之”。所以司马光提出财政统一管理的思想,要求“财有专主”,即对全国的财政收支进行统一核算,曾建议设立“总计使” 来协助宰相工作,“置总计使之官,使宰相领之”,而“凡天下之金帛钱谷,隶于三司及不隶三司,如内藏库、奉宸库之类,总计使皆统之”。这种财政统一管理的思想有助于解决当时财政多头管理、支出混乱的问题。在统一管理的思想下,司马光又提出分级管理,事分巨细,“小事则官长专达,大事则谋于总计使而行之”,改变了过去“三司鞭一胥吏,开封府补一厢镇之类,往往皆须奏闻”的做法。对于每个分管部门,要求他们年终统一呈报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如果支出多于收入,就要“察其所以然之理”。司马光的这个观点对于财政权的独立是非常有启发的。 第三,从司马光的变法思想来看,他与王安石倡导效法尧舜先王不同,主张回到太祖、太宗时期比较稳妥的统治方针上去。 司马光坚持法变而道不变,他认为“道”与“法”是有一定差别的,“法久必弊,为民厌倦”,制度、法度执行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弊端,需要进行革正。“圣人守道不守法,故能变通。”这里“守道”指的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司马光是赞成变法的。 司马光曾提过“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张,而这句话产生的具体情境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帝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由此,可以看到,司马光所说的“祖宗之法”是指的先贤圣王的宝贵的治国经验,而非没有任何区分的“祖宗之法”。这其实是司马光变法思想中的“继承”的一面,继承圣王的治国经验,同时,这里的“祖宗之法”还指的是宋太祖、宋太宗的治国经验。他认为宋初以来的政策是肯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冗杂,因此要重新进行梳理整顿,但根本上不用改变,主要是局部性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 所以,综合以上历史材料,司马光并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物。相反,他是支持变法的,只是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难免让人对他的度量产生不虞之感。 通过对司马光变法思想的探讨,不仅让学生扩展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地给历史人物,包括现实中的人贴标签。应当全面、系统地看待某个人、某件事,不要简单地相信教材或资料,只有带着敢于“较真”,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查看更多